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茶叶企业物流管理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目前我国的茶叶企业,其茶叶供应主要来源于茶园或者茶厂。然而,由于茶叶的农根性,茶企在运作的过程中不像一般消费品企业一样已经拥有较为完善的物流体系。为了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国家推行了新农村建设这一发展战略。在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要求下,我国茶企的物流管理体系面临着新一轮的挑战。为此,本文特根据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分析出其对于我国茶叶企业在物流管理上的要求,并且在充分了解茶叶企业物流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对我国茶企物流管理体系构建提出合适的建议。
关键词:新农村;茶叶;企业管理;物流
我国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多数,因此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解决我国农村、农民、农业这“三农”问题,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国家给予农村经济发展诸多优惠。比如,在农村地区设立的商铺,其POS机的归属银行会针对于信用卡消费扣取商户的费率较比同业低,这在无形中为商户节约了成本。对于物流而言,它是最直接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环节。首先物流运输需要人力,其次物流技术需要人才,最后仓储货物需要人手等等。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单单物流这一个环节就可以向农村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农村人口的就业问题如果有了较大的进步也就意味着农村经济将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发展。因此,农村的物流体系有必要被高度重视,在这个过程中,茶叶企业承担着巨大的使命。
1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及其对茶叶企业物流的要求
1.1新农村建设的内容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新农村建设有其特殊的含义。社会主义最关心的问题是人民的问题。而针对于农村群体,能让他们过上富裕生活最根本的仍然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因此,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新农村建设内容可以总结为四点:第一,通过改变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方式来大力发展农业经济;第二,通过道路重整、绿化环境、改造住房等方式来重建农村生活质量;第三,完善农村的社会医疗等保障体系;第四,统筹城乡发展,重视农村义务教育问题;第五,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比如前一段时间,政府特针对于农村地区的人们特下达了关爱孤寡老人的指令。其内容为:针对于年龄在60岁以上且无儿女的农村老人,当地政府将无偿为其安排住房,并每月为其提供1000元的生活费(不同地区可能会有差别),过节有过节费以及过节礼品发送。这是新农村建设中较受人们欢迎的一项指令。它践行了国家领导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了国家领导人的良苦用心,最终将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2新农村建设对茶企物流管理的要求
从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上来看,国家非常重视农村的垃圾处理以及废水排放的问题,这就表明国家对于农村的环境问题非常看重。这就要求我国茶叶企业的物流管理构建必须以保护农村环境为首要前提。物流运输中可能会面临大量运输的包装以及胶带,这就要求茶叶企业能够做到零污染以及绿色材料的循环利用。其次,农村人口就业也是新农村建设中被长期关注的问题。在这个背景下,茶叶企业有必要面向广大农村人口提供一定的物流相关职位以支持国家的新农村政策。为农村人口提供就业的机会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经济文化差距以及尽快实现工业带动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另外,由于国家有关企业有义务为自身员工缴纳社会保险的义务。因此,农民工加入到茶叶企业工作的行列也就意味着这一部分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的责任由茶叶企业代替国家承担下来了。这也正符合了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内容中国家对于农村社会医疗保障体系构建的要求。茶叶企业因此对于新农村建设有了更加不可推卸的使命。
2我国的茶叶经济与茶企物流管理现状
2.1我国的茶叶经济
我国的茶文化发展已经日趋成熟与完善,茶旅游、茶画、茶舞、茶道等已经为人们所熟知了。然而,茶文化的发展始终是离不开茶叶经济的。由于我国是产茶大国,并且我国的茶叶在国际上获得了较好的口碑,因此我国茶叶经济的发展在国内和国外都拥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但是茶叶种植属于农业的范畴,我国农业的发展不敌国外发达国家拥有先进的生产技术以及服务体系支撑,因此茶叶经济呈现一种高产低就的状态。而摆脱这种现状的最佳途径就是转变茶叶经济的生产方式,使得茶叶经济的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在茶叶经济生产方式转型上,西方发达国家给我国提供了很好的示范。比如,英国的茶园种植就采用的是批量种植、机器验收的方式。这种生产方式依托于先进的信息控制技术,把人工从繁琐的劳务中解放出来。并且这种信息化技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生产的错误率,并且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2.2我国茶叶企业物流管理现状
我国茶叶企业由于茶叶生产的特殊性绝大多数都会拥有自己的茶园。因此,茶叶企业的物流线主要集中在茶叶仓储到茶叶销售部这条线上。所以,同比于其他类型的产业,采购这条物流线可以基本被省略掉。物流管理的合理性决定着茶叶企业从生产到销售环节的效率以及运营绩效。然而,由于普遍茶叶企业对茶叶物流管理模块并不十分重视,从而导致茶企的物流管理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最首要的问题是物流管理意识的问题。而这个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物流管理者与最前线物流员工没有一个统一的物流管理和操作意识。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管理者与操作者均没有立足于整个供应链的层面来处理问题。物流管理者只是从管理运输的角度来处理问题,而一线物流员工只是考虑运输的效率。不可否认,职权的局限性导致物流管理者和一线员工的岗位意识较薄弱,但是如果这个问题不能进行有效解决,将会严重影响我国茶企的物流质量和效率。其次,我国茶企物流管理严重缺乏物流运营监控。现代物流监控不仅包含对于物流数据的监控,还包含卖场的信息收集以及商业互动上。企业与客户之间要做到利益的平衡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共振效益。如果客户临时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获得大批的茶叶,那么茶叶的物流监控就体现得尤为重要。物流运营监控是让物流方与供货仓储以及客户这三者之间有一个可控性的联系和交流,从而既保护了客户的利益又维护了企业的形象。对物流运营进行监控应用于诸多快消品企业中,茶叶企业例外。出现这样现象的原因一方面还是源于茶叶企业管理者对茶叶物流管理的意识薄弱,另一方面还得归结于茶叶物流的单线条运作模式。但是,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茶叶市场不仅包含国内,还包含国外。在与国外茶企先进生产力的竞争下,我国茶企引进现代物流运营监控系统显得尤为重要。
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茶企的物流管理方案
3.1面向农民工招聘物流运输人员
我国茶企物流的确需要大量的物流运输人员。从农民工中选拔物流运输人员这一举措无论是对于茶叶企业或者是对于发展新农村建设而言,都是具有非常多的益处和价值的。从茶企的角度上看,农民工对当地的地形、环境和气候都非常熟悉,因此让他们作为物流运输人员不必考虑他们对于环境的适应性。另外,物流工作并不如一般的行政工作一样有固定的上班和休假的时间,大量的物流人员可能每天要工作到傍晚或者凌晨,有时可能要困在仓储基地。对于这样的情况,茶叶企业通常会在茶园设置临时的宿舍以供他们休息。但是大多数的农民工都居住在茶园附近,即是工作强度再大。工作时间再晚,他们也可以回家。这样为茶叶企业节省了很多开支。并且,农民工经历过种田插秧的风吹雨晒,一方面对于物流运输工作身体上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另一方面,他们比来自城市里的人更加懂得生活的不容易,从而更加珍惜工作,不会轻易离职。从员工的人流角度而言,他们更具有稳定性。从新农村建设的角度看,茶叶企业面向农民工的招聘一定程度上帮助改善了农村的就业问题。很多农村年轻人离开老人和小孩进城打工的原因都是因为想要在城市里谋求更多的工作机会,但是这样也造成了年轻人与家庭老小的分离。而现在这个就业机会由城市转到了农村。大量的农村年轻人不用再远走他乡,直接在自家附近就可以谋求到一份体面的工作。这种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亲人之间的别离,也给农村生活留住了热闹与欢乐。另外,茶叶企业会为入职的员工缴纳一定的社会保险,这也为政府分摊了一部分的社会保障压力,是为国家积极奉献的行为。
3.2优化物流管理体系
目前,茶叶企业的物流管理体系总体上看是单线型模式,也就是最传统的点对点模式。一线运输人员一般是接到运输指令后就开启了从茶叶仓储到销售部仓储运输的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关于茶叶包装纸盒的随意投放问题没有人管理,关于物流进度也没有一个运营系统可以直接监控得到。而这两点对茶叶企业的声誉和效益均会造成重大的影响。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上分析,茶叶包装的随意投放问题是与国家对于农村环境保护的要求相违背的。由于茶叶企业对于物流管理的疏忽,茶叶的包装、加工用品以及废旧材料往往让茶叶仓储的管理者不知道如何处理,又为了不占用茶叶存储的空间,于是仓储管理者通常会将这些废物随意投放于山林并烧毁。然而这些废物中的绝大多数均是属于不可回收利用的,在烧毁的过程中大量的有毒气体对农村的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这严重违背了新农村建设的初衷和目的。因此,茶叶企业应该本着保护农村环境的宗旨严肃对待和处理关于因为包装茶叶而留下的废品的问题。而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将这些废品进行集中的绿色降解和消化工作。这样的措施虽然从短期上来看会消耗茶企的运营的成本和时间,但是从长远的角度上而言,这是顺应新农村建设的举措,有利于提高茶企在客户心中的好感度。
参考文献
[1]徐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推进农村社区建设[J].江汉论坛,2007(4):12-15.
[2]贺聪志,李玉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综述[J].农业经济问题,2006(10):67-73.
[3]刘彦随.中国新农村建设创新理念与模式研究进展[J].地理研究,2008(2):479-480.
[4]朱旗,施兆鹏.我国茶叶企业应尽快建立HACCP体系[J].中国茶叶加工,2002(4):7-9.
[5]漆雁斌.名山茶叶企业分销渠道建设与对策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7(2):586-587.
作者:毛莉敏 单位:四川天一学院工商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