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优化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本文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发现多数院校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无特色,课程内容重复度大,引人设课现象严重,实践教学环节薄弱,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对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建设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优化
近年来,随着物流业的飞速发展,许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纷纷设置了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这类院校基本上是由一些地方性专科院校合并组建而成,人才培养的目标多数定位为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由于该类院校在人才的培养上还处于摸索阶段,往往习惯性的照搬照抄其它一些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导致了其在人才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设计上具有较大趋同性,无法培养出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因此无法服务于地方经济。要从根本上解决这种问题,各院校应结合地方的实际需求,对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导致课程体系设置无特色
由于地方本科院校地域特征明显,因此在人才培养的定位中往往会涉及到服务地方经济,所以,多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但到底培养什么样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人才具有哪些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没有作出明确的回答。结果是是几乎把物流的所有领域都作为自己的人才培养方向,因而它们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十分强调学科的完整性、系统性,而没有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来设置课程体系。结果,培养的物流管理人才知识结构趋同,无法体现自己的办学特色。
(二)课程内容重复度大
目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开设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是课程名称不规范,课程体系缺乏系统规划,有些课程覆盖面较宽泛,没有合理设置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导致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缺乏,还有些课程之间内容上的交叉重复非常严重,课程体系混乱。
(三)因人设课现象严重
多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是在缺乏专业师资或专业教师队伍素质不高的情况下开设的,很多专业教师没有从事过物流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为了使专业教师能够胜任授课任务,在课程设置上,往往针对不同教师所能讲授的课程来安排课程,而忽略了学生应该学什么样的课程。这种因人设课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学的质量。
(四)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既然培养的是应用型的人才,那么其培养的人才应具备更强的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目前,许多高校教学普遍偏重于理论传授,缺乏实践教学。有些高校虽设置了较多的诸如认识实习、学年论文等环节,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基本上处于无人管、无事做的状态,难以真正的将所学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以应用。同时,由于物流管理专业设在文科院系的较多,实验室建设经费短缺是常见的问题,很多普通高校物流实验室建设滞后,导致实践课程设置上处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同时,部分高校不能建立物流实习基地,导致物流专业学生没有到企业实践训练的机会,校外实践课程的安排也就成了泡影。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建议
(一)根据培养目标定位设置有各自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
地方本科院校应当将课程的设置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热点、焦点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可以在课程的设置上有所侧重,增强人才培养的实用性,从而突出自己的物流管理专业的特色,而且可以形成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差异化,有利于毕业生就业。另一方面,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的热门行业往往急需大量的人才,因此可以拓宽学生的就业面,拓展就业渠道。一些知名院校,如北京交通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其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往往有所侧重,如北京交通大学突出交通运输与规划、海事大学突出航海运输和港口物流等,特色较为明显,因此学生的未来发展前景十分明朗。
(二)强化课程导入的时间顺序,确立相关课程的内容边界
尽管所有高校开设的课程都是按一定时间顺序开出,但开课顺序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某门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所处的位置能否与其作用相适应值得重点关注,需建立起课程与课程之间的依赖联系,如建立起先开课程、并行课程和后开课程之间的网络图。其次要确立课程的内容边界。作为教材,编者通常强调课程内在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作为课程,它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该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功能定位。因此,即便教材名称与课程名称相同,授课内容也不能按教材照搬。否则,会出现同一授课内容在多门课程中重复出现,或者应当讲授的教学内容在所有课程中均未提及。为避免这种情况出现,有必要进行系统化的教材体系建设和教学大纲的统一修订。只有这样,才能完善高校培养目标与教材知识体系相匹配,避免教学过程中的内容重复现象。
(三)整合教学资源,优化师资队伍
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是否真正得到落实,关键还在于是否拥有一支相对稳定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对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师资队伍。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加强内部员工的培训。以充分利用已有专业的师资力量,从而有效地满足课程的讲授工作。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的设置更多地考虑了培养学生的实战性,这就要求教师们除了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还要有实战经验,要求教师属于“双师型”的教师,教师要到企业去学习、考察,了解社会物流实践,了解企业对物流人才的真实要求,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准备教学内容。因此,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是否真正得到落实,关键还在于是否拥有一支相对稳定的具备“双师型”素质的教师队伍。要培养出实践能力很强的物流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学校要真正从改善师资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高度出发聘任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建立起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适应物流教育需要的师资队伍。
2.聘请校外老师,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师资队伍元素单一导致物流专业的发展步履维艰,为了培养多技能的学生,无妨从校外引进师资队伍,聘请企业专业人才担当相应课程的老师,或者从其他学校邀请领域专家授课。
(四)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和力度
高校在设置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时,要知识与能力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和力度,努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理论知识丰富、操作能力强的物流专门人才。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一方面要立足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实践教学内容能反映理论教学的重点;另一方面要利用计算机技术、现代信息技术、数量分析技术等,采用实验室模拟、现场调研、企业实际岗位实习等方式,尽量使学生置身于实际运作环境当中,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实践教学方面,一些院校往往侧重于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设备,让学生进行物流软件操作和物流情景模拟,而忽视学生在企业现场的操作实习。仅仅在实验实训室里进行实践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利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通过现场教学,丰富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对业务现场过程和一些物流设施设备有直观的认识。
总之,物流专业的发展离不开高校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而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要以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和系统性为基础,所以,课程体系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新建地方本科院在课程体系的优化过程中,应结合市场的实际需求和学校的办学基础和地方特色,在此基础上设置专业课程,这样既可以保证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拥有科学合理完善的知识结构,又可以塑造自己的专业特色,同时也为本校毕业生在就业时拓宽了空间,为社会培养了高层次的应用型物流人才。
作者:李兴旺 金友良 单位:中南大学 湖南工学院
参考文献
[1]孙海涛.我国中高级物流经理技能需求现状分析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15):127-128.
[2]刘浩华.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基于“T”型技能结构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市场,2008(12):147-148.
[3]邹龙等.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研究[J].中国市场,2007(36):126-127.
[4]荆浩等.普通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探讨[J].物流科技,2010(1):138-140.
[5]李万青.我国开设物流类专业的高等院校基本情况研究[J].物流技术,2009(5):95-98.
[6]金鑫等.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与分析研究——以吉林大学为例[J].学理论,2015(2):211-212.
[7]张红丽.面向应用的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研究[J].物流科技,2011(8):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