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物流管理创新解析(3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职物流管理创新解析(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职物流管理创新解析(3篇)

第一篇: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创新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物流行业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物流环节。因此,社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量也在逐渐扩大。高校作为物流管理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需要以市场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制定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使其培养的学生能符合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对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其培养模式的创新途径,以期能提升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水平,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物流行业的不断发展,物流企业的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物流行业为社会创造的巨大利润,使得其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但是,我国高校在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方面,却跟不上行业发展的脚步,许多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无法满足物流企业的实际需求。因此,高校需要采取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物流管理人才。

一、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

大部分高职院校在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并没有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也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基本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而不注重实践能力的锻炼。因此,高职院校在制订教学计划时,没有以培养高端技能型物流管理人才为目标导向,使得教学方案没有将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这就导致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不明确学习的重点,在就业时找不准自己的方向,虽然理论知识扎实,但实际动手能力却很差,用人单位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来对其进行实践培训,其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间接地增加用人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减少企业的盈利,阻碍物流行业的发展,从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消极影响。比如,学习现代物流的管理目的,是要以实现客户满意为第一目标,并以企业整体最优为目的,通过以信息为中心来提升物流效率,改善物流效果。但是,大部分教师和学生都意识不到前两个目的,而错误地认为物流管理的目的就是要规范物流过程,以降低物流成本,增加企业收入为物流管理的最终目的。这样的培养和学习目标,对学生以后步入社会,开展物流管理工作是非常不利的。

(二)缺乏“双师型”教师,教师专业结构不科学

目前,在我国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中,“双师型”教师还比较欠缺,虽然有的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已经足够,但是其中的部分教师是通过技能等级考试来获取证书的,其实践经验并不丰富,实践能力也比较薄弱。而事实上,是否具有丰富的企业工作经验,是评定“双师型”教师的重要标准之一。由此可见,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在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中是非常缺乏的,而教师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的高低,又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教师结构的设置中,部分教师是本校物流专业毕业的本科和研究生,这部分学生在毕业后并没有进入到企业正式工作,而是直接留在学院工作,其空有理论专业知识,却没有真正的实践经验。在这部分教师的教育下,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成果便可想而知。还有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并不是科班毕业的,有学经济学的,也有学管理学的,虽然其在物流管理专业的理论教学中能融入一些与经济、管理相关的知识,但在理论和实践的专业度上终究还是比较欠缺的。

(三)物流教学与行业发展状况不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加上需求的多样化与市场的一体化,物流行业的发展开始呈现新的景象。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物流设备开始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物理管理则开始向集成化转变,现代化的物流行业已经形成完整的物流系统。在此系统中,各项技术开始制定统一的标准,资源配置也得到优化,物流效率有了很大幅度的提升。但是,我国大部分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还局限于传统的物流行业中,教学步伐远远滞后于物流行业的发展。虽然有部分高校在物流管理专业的教育中,已经融入区域经济发展的概念,但基本都是一笔带过,而没有真正将物流管理与经济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难以意识到物流管理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比如,现代物流除了提供位移外,还会在物流过程中提供便利性服务、加快反应速度服务、降低成本服务以及延伸服务等增值型服务。然而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却仍然将物流局限于位移的改变,而忽略增值服务也是现代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认识传统物流与现代物流的差异是非常必要的,现代学生学习物流知识,应以现代物流为主,否则就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途径

(一)明确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任何培养模式都是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来进行的,在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首先需要明确培养的目标,重视社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实际需求。比如,某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是“地方性、应用型、国家化”,其培养目标是“能力型、创新型、创业型”,具体到物流管理专业,其培养目标就应该是为社会培养高端技能型物流管理人才。新时代的物流管理人才需要掌握现代化、国际化的物流管理知识,并掌握实施物流工程的方法,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且,现代化的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还需要具备相应的物流企业财务管理知识和信息管理知识,且基本的法律常识和金融常识也是必备的。这样高素质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才能胜任交通运输业、物流企业等相关岗位的工作。此外,以就业为导向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能促进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据相关研究表明,以就业为导向在世界高职教育发达国家中已经取得显著的成果。以就业为导向,就要求高职院校在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要培养目标,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物流管理综合能力。只有以培养高端技能型物流管理人才为目标,才能满足社会的真正需求,从而促使高职院校打造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

校企合作是在企业、学校、学生三方的共同参与下进行的,通过“合作办学、合作育人”的方式,能够实现“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目标。高职院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能将企业资源引入学校,能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而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践,则能在提升自身专业技能的同时,降低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为企业创造一定的利润。并且,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能更加贴近企业的实际需求,并获取人力资源、行业信息等多方面的资源。比如,“仓储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重点知识,高职院校不太可能为学生提供仓储管理的实训基地,这部分教学就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来完成。“仓储”就是利用仓库来存放、储存未即时使用的物品的行为,而“仓储管理”的重点在于“管理”。学生到企业实际开展仓储管理工作,才能真正理解管理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并按照一定的管理原则来做好仓储管理工作。并且,现代物流的仓储管理离不开信息管理系统,在企业实习阶段,学生可以掌握仓储管理系统的操作流程。校企合作模式能达到“三赢”局面,对学校、学生和企业都是十分有利的。因此,高职院校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多使用校企合作模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在实践过程中巩固专业理论知识,从而将学生培养成为符合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重视资格证书考试

物流管理专业的就业方向较多,而不同的岗位要求从业者拥有相应的资格证书。一方面,资格证书能说明学生的专业能力;另一方面,资格证书也是学生就业的重要敲门砖。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是物流管理专业最基础性的证书,此证书是以物流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设置的,其目的是要培养符合物流行业发展需求的专业性人才。国际货运是国际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我国的国际贸易事务发展得比较迅速,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还应重视其他相关证书的考试。比如,国际货运岗位专业证书,这是从事国际货运工作需要具有的证书。目前,国际货运,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中国际物流的新形式,其对国际贸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国际货运行业可为货主提供质量、费用、信息等,完全自由化的选择,且国际货物运输公司的设立标准已经有所提高。因此,国际货运的是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重要就业方向之一。而在国际货运工作中,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报关、报检环节,所以学生还应重视报关员、报检员的考证。这些证书能够促进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从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各行各业都比较依赖于物流的作用,所以社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作用,而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高职院校需要明确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并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将学生培养为高端技能型物流管理人才,从而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需求。

作者:王云波 单位: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英伟.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问题的思考[J].知识经济,2015,(21):167-168.

[2]何岩松,王功玲,赵欣,等.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及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25):248-249.

[3]王英伟.“龙江丝路带”环境下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构想[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8):167-168.

[4]黄丹莉,吴林蔓,吴元佑,等.高职院校现代物流管理导论三———熟悉物流管理专业[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1):150-152.

[5]陈晓忠,陈榕利,颜汉军,等.高职院校基于校企联合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方式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1):83-84.

[6]汪拓.浅析高职院校创新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中国集体经济,2016,(1):162-163.

第二篇:高职院校物流管理课程项目化实践

摘要: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物流管理》课程特点,提出项目化教学设计思路,并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总结了项目化教学的实施过程。

关键词:

项目化教学;物流管理;课程改革

1《物流管理》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含义

项目化教学以工作流程和工作任务为导向组织教学内容,师生通过共同实施完整的项目而进行教学活动,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项目化教学的主要内容来自于真实工作情景中的典型职业工作任务,注重知识的积累和专业技能、职业综合素质的提升。

2高职院校《物流管理》课程项目化教学的重要性分析

2.1高职院校《物流管理》课程项目化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上课积极性。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老师授课为主,枯燥的教学内容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出现上课玩手机、溜号、睡觉等现象。项目化教学方法根据工作过程设计课程项目,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通过学生在课堂上整理信息、小组讨论、项目汇报等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2.2高职院校《物流管理》课程项目化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传统的教学方式重理论而轻实践,在课堂上通过老师的讲解给学生灌输大量的理论知识,但是学生却很难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过程中,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项目化教学方式以物流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快符合工作岗位要求。

3高职院校《物流管理》课程项目化教学的设计思路

基于项目化教学的《物流管理》课程设计思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任课老师根据物流人才的岗位发展以及企业对于物流专业学生能力要求设计课程项目;在项目具体实施环节,任课老师先在班级内分组,并根据项目内容任务,学生根据任务要求制定计划并实施,最后学生通过项目汇报的方式展示小组的解决方案,老师进行点评。

4高职院校《物流管理》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实践过程

4.1任课教师制定课程项目单元。在上课之前任课教师首先要制定课程项目单元,制定出好的、合理的项目单元是项目化教学成功的基础。任课老师在制定项目单元时不但要考虑物流岗位的工作流程和物流企业的人才需求,同时还要结合课程的教学内容。作者通过与企业的一线员工和部门主管探讨,认为物流人才的岗位发展分为三个阶段。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学生毕业后首先被安排到仓管员、运输调度员、配送员、分拣员、包装员等入职岗位中;通过一到两年的基层锻炼,如果具备的一定的岗位工作经验和能力,则可以晋升为仓储组长、运输组长、配送中心经理等岗位;之后则可以继续发展为整个物流部门的经理,负责供应链管理、物流系统规划等。《物流管理》课程作为物流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分为七章,分别是物流概述,物流功能,物流网络、第三方物流、逆向物流、冷链物流与物流管理。传统的课程内容比较基础与全面,但存在的问题是课程内容分散、章节之间的衔接性差,缺乏系统性,并且课程的重点不够突出。针对传统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笔者采取项目化教学方式,以项目为教学单元,以物流岗位工作流程为依据对教学内容从新划分。通过以上分析,作者将《物流管理》课程分为四个项目单元。首先根据经济市场上不同形式的物流过程制定了快递行业的物流过程、制造企业物流———好利来面包店物流过程、流通企业物流———沃尔玛物流过程,最后回归到物流管理的方法上,制定了物流管理———京东商城的物流管理方法这一项目。四个项目囊括了物流管理的主要理论知识点,第一个项目中快递流程涵盖了物流的八大功能,在这一项目中主要学习物流的概念以及物流功能等理论知识点;第二个项目结合案例中面包制造企业的特点,主要学习物流功能、逆向物流、冷链物流等理论知识;第三个项目中主要学习沃尔玛物流网络和第三方物流等知识点;第四个项目主要学习物流管理等理论知识。

4.2学生分组并制定项目实施计划。为调动课堂气氛,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任课老师在上课前可以先对班级同学进行分组,每组选取一个组长,负责组织小组同学一起完成项目。老师和学生讲明项目内容,并项目任务后,学生需要先制定项目实施计划,即要完成这些任务,需要储备哪些理论知识,需要了解企业哪些工作流程。

4.3项目实施。在明确了项目任务内容,并制定计划之后,小组同学按照各自的分工进行准备工作,学习理论知识,进行企业调研或上网查询企业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和知识分享,集思广益,小组同学一起来解决项目任务。任课教师在各小组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根据各组的实际情况加以指导。

4.4小组项目汇报。经过小组同学的共同学习和讨论,最后要将项目解决方案以PPT等方式呈现出来,并且由一到两名同学进行项目汇报。要求汇报方案以企业实际情况为基础,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每组汇报完之后由其他组的同学和老师根据汇报内容进行提问,小组成员解答。

4.5任课教师进行评价与总结。在项目完成的最后环节由任课老师进行评价和总结。首先对各组同学的汇报方案进行打分和评价,指出各组在项目完成各环节的优点和缺点,帮助同学明确自己的优点,完善不足之处。

作者:吴琳 单位: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戴士弘,张毕蓉.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葛颖波.高职院校物流管理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初探———以清远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

[3]杨晶,许蔚君.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标准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2

第三篇: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导师制实践

摘要:

注重因材施教的“专业导师制”顺应高职院校加快内涵发展的趋势成为教改关注的焦点之一。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工程物流管理专业试点实施“专业导师制”,对挖掘学生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等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对实施阶段、措施、效果的影响因素等方面探究总结的基础上,指出“专业导师制”实践中的现实困境及改进策略,以期为国内相关的研究开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导师制;人才培养;高职

导师制注重因材施教,符合高职人才培养要求,顺应高职教育加快内涵发展的趋势,成为教改关注的焦点之一。“专业导师制”是指针对高职生动手能力强、理论基础弱、学习习惯差、思维较活跃以及喜欢新事物等特点,在常规教学外进行三年一师的学业指导,注重加强优势技能训练和职业引导,从而使学生能学有所长、脱颖而出。近年来,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对“专业导师制”进行了不断探索。2015年,以省重点专业、省高职院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工程物流管理专业为试点,开始了“专业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一、专业导师职能定位

为充分发挥工程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在学生培养中的引导作用,通过在学生与专业教师之间建立明确、固定、连续的指导与学习关系,指导学生制定个人发展计划,引导学生完成学业任务、职业素质培养、动手能力培养、专业技能水平提高和就业方向定位和就业岗位选择。

二、专业导师工作职责

1.专业指导。专业导师应熟悉工程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管理文件以及学生管理的有关规定,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和课程体系。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力素质、个人特点指导学生制定个人发展计划。

2.学习指导。专业导师应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对学习进程的把控,并对学习过程中学生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积极给予指导和帮助。专业导师应利用各种形式、各种机会,创造性地、积极地开展工作,不断提高指导效果。

3.技能指导。专业导师应指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技能比武、专业竞赛、科技创新等活动,鼓励学生参与自己承担的课题研究、技术开发、技术服务等项目。

4.就业与升学指导。专业导师应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设计、调整心态辅导、工作定位分析,充分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和人力资源,推荐毕业生就业。此外,导师还应指导学生积极报考专升本、研究生等持续提升学历。

5.学业评价。专业导师应就特殊情况下个别学生的学业表现做出书面评价,作为学生学业考核、免修课程、专业技能考核等的依据之一。

三、专业导师工作方式

1.实行三年一师制,直至学生毕业。为便于业务连续性管理、指导、评估,每个专业导师负责指导人数严格控制,并实行三年一师制,直至学生毕业。做到每学期有计划、有记录、有总结、有效果。每学期期末应汇总辅导员撰写学生的学业评语,指出学生个人的努力方向,调整指导计划。

2.专业导师应采取个别与集中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导师应开展有针对性、不定期、经常性的指导活动,如参观访问、讨论会、讲座、网上交流、座谈会以及个别面谈等形式,每周一般应有4小时以上的工作时间。

3.专业导师应每学期制定专业训练项目。导师应带领学生开展到企业、标志性工程参观、见习、实习等实践学习活动,充分了解企业,了解行业,了解职业岗位。

4.专业导师应多与学生沟通。导师应掌握学生每周的学习动态,保持经常性联系。专业导师与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分工合作,紧密配合。

5.专业导师应组建学习团队。导师应组建由一、二、三年级的学生共同组成的学习团队,为学生多提供和专业导师以及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的机会和实践机会。

四、专业导师的管理与考核

1.系部定期召开专业导师全体会议。导师们应多交流指导工作的经验,反映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共商解决办法,并记录归档。

2.系部定期了解专业导师工作状况。每学期进行1次覆盖所有学生的“专业导师工作满意度问卷调查”;不定期进行学生个人发展计划及执行情况抽检,教研室负责每学期收集、汇总各专业导师指导工作的计划、原始记录和工作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物流管理专业的导师工作总结。

3.系部组织对专业导师的业绩考核。考核内容包括职业道德、履行职责情况、工作实效等三个方面。职业道德考核主要考核思想政治表现、遵纪守法、为人师表和工作态度等;履行职责情况以学生、辅导员问卷、检查工作记录、指导形式和指导次数等形式考核;工作实效由被指导学生取得的成绩确定,主要包括岗位证书通过率、专业技能比赛获奖情况、考取专升本情况,高质量对口就业率,英语等级考试通过率,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普通话等级考试通过率、各种文艺、体育比赛参与获奖情况以及科研学术成果(应用技术、公开等)等。工作量和考核结果记入教师学年考核。

4.专业导师在聘任期内不得无故拒聘或中断聘任关系。因特殊情况需要更换,经征求师生双方意愿,由教研室主任同意后,报系部审批。

五、“专业导师制”的实施情况

“专业导师制”的目标是做到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知识传授与就业教育相结合。不同阶段的学生对导师的指导需求不相同,同一阶段的不同能力的学生对指导需求侧重点也不同,所以导师在实施过程中要“因人施导”。根据铁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征和提前就业的实际情况,工程物流管理专业“专业导师制”的实施有如下五个阶段:

1.大学适应与专业认知(第一学期)。帮助学生适应高职的学习和生活,提高专业认知,明确专业特色,培养专业兴趣,帮助学生制定学业规划和学习目标。

2.社团活动与技能培养(第二学期)。结合专业特点指导学生深入实训室强化技能训练,指导开展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参加专业社团活动等,以此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专业技能和组织管理能力。

3.创新实践与专业实践(第三、四学期)。指导学生开展专业综合实践,重操作,勤动手,缩短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应用,为顶岗实习创造有利条件。

4.就业指导与毕业设计(第五学期)。制定职业发展规划、树立正确就业观、宣传就业政策、训练择业技巧。加强毕业设计选题指导,突出能力训练,严格过程管理,随机抽取,确保高质量顺利完成毕业设计。

5.顶岗实习与职业素养(第六学期)。将行为指导和思想指导渗透到学生顶岗实习的细节之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团队精神、敬业精神以及良好的职业心态和工作作风。

六、“专业导师制”实施中的现实困境

“专业导师制”充分整合和利用了现有教学资源,提供了发展平台,增强了专业素质,促进了整体学风提升,提高了就业竞争力。同时,也暴露出一些现实困境。

1.缺乏制度的约束力。“专业导师制”仅仅是作为一种教改模式在探索,还未发展到制度层面,相对而言,缺乏了制度的约束力。对某些导师来说,指导有随意性。学校对于导师也没有像对专业教师、辅导员一样定期考核,并与绩效挂钩。导师制如果不提升到制度层面来建设,效果会打折扣。据调查,有些学生对个别导师的工作评价不高。

2.导师们分身乏术。高职师生的压力普遍比较大,高质量的导师严重短缺。专业导师与学生双向互选志愿满足上困难很大。时间较短时,导师们容易将工作重点和大多数时间放在各自教学业务与科研工作上,而不是专业导师工作。毕竟教学与科研是他们育人工作的重点,担任学生导师只是一种教辅任务,加上所指导的学生缺乏相同兴趣背景,使导师制效果打折扣。

3.缺少客观评价体系。对导师进行工作考核时主观评价居多,缺少客观、统一、效用高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对学生的参与行为的界定方面没有具体考量标准,学生们缺乏主动意识,被动接受较多,加重了政策实施难度和专业导师工作负担。

4.缺乏明确的学习载体。由于因材施教,对学生个体进行全方位指导,所以无法绝对统一指导任务和形式。学习任务不明确时,学生与导师指导效果不明显,交流不多、不深。

5.专业导师与辅导员的职责冲突。深入推进“专业导师制”的关键所在就是进一步明确导师与辅导员之间的职业角色定位和交叉分工。

七、“专业导师制”的改进策略

1.注重制度落地执行的严肃性。在推进高职“专业导师制”时,应重点加强政策和制度建设,注重制度落地执行的严肃性。实践证明,高职“专业导师制”的深入推进离不开相应的制度建设,严格执行导师的遴选、培训、管理的系列文件和规章制度,强化导师岗位意识和奉献意识,实行导师动态管理和奖优罚劣制度。制度合理完善,执行严肃到位,进而提高指导精度与实效。

2.刺激学生主动参与。实践证明,实施“专业导师制”效果是显著的。导师的指导对学生的学业提升、对学校生活的适应以及未来就业取向都有正向影响;导师责任意识、学生的主动性、师生专业匹配度、指导沟通方式是影响实施效果的主要因素。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直接影响导师的指导效果,目前多数学生仍缺乏参与意识,属于被动接受,所以要多措并举刺激学生主动参与。

3.构筑多元化项目载体。如何促使学生享受专业乐趣,如何进行专业创新是导师的工作重心,要多方面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技能竞赛项目、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项目、教师科研项目、课程教学项目、创新实践项目以及毕业设计项目等,成立项目团队,导师指导,学生分工协作完成。同时利用在对学生的二课活动和学术活动提供智力支持上的优势,构筑项目载体,给予学生学业方面科学化、专业化的指导。

4.区分专业导师与辅导员的职责。辅导员倾向于思想政治辅导工作,重点保障学生日常事务性和生活等有序进行,重点工作放在服务与协调、生活关心、情感沟通等方面。专业导师更注重知识转化能力、学生自学能力的引导,更注重提高学生学业能力水平,前瞻性地指导专业前景、择业情况,丰富学生知识结构体系,拓展学生研究视野。

八、结语

在高职教育中推行“专业导师制”,优势在于与群体教学相辅相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发展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优势潜能,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但也有必要进行反思,如何推进高职层面“专业导师制”工作实施,如何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服务水平,如何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服务,如何解决“专业导师制”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这将有助于高职层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深入。

作者:刘渭锋 单位: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韩军.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现状、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J].教育评论,2015(10).

[2]范迅,常维亚,吕建明,等.以创新教学为载体全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J].中国大学教学,2015(8).

[3]杜智萍.“以学生为中心”——牛津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的一个质量保障因素[J].河北大学学报,2014(1).

基金项目: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基金项目“高职‘专业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编号:2015JY-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