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物流管理问题研究(共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1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1.1满足社会对应用型医药物流人才的需求
由于医药商品不同于普通商品,国家对医药商品的生产、销售和储存均有严格的规范和要求,因而,医药物流业对从业者的要求也比较高,需要兼具医药和物流专业知识。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却并不乐观。有研究显示,我国医药物流从业人员的学历结构为,大专(包括大专)以上的仅占8%,高中和中专学历的分别占38%和32%,初中及以下学历占22%,其中具有药学背景的仅占27%,具有管理学背景的仅占4%,而具有医药物流专业背景的人员寥寥无几。这样的构成不利于从基层培养管理人才。从医药物流业长远发展来看,急需兼具医药和物流高等教育背景,既能适应基层从业要求,又具有发展潜力的应用型人才。加强医药物流专业实践教学,正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
1.2顺应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潮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随之转向,由培养社会精英转向培养面向基层的劳动者。人才培养目标的改变,促使高等教育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调在本科阶段培养应用型人才,强化教学型院校本科教学的实践教学成为近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潮流。加强医药物流专业实践教学是顺应这一潮流的必然选择。
1.3符合医药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基于医药物流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掌握物流管理理论和医药相关知识,具备物流规划及经营管理能力,能在生产、流通企业,特别是医药生产、流通企业和各级医疗机构从事物流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加强医药物流专业实践教学,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2基于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专业技能以及社会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从实践教学层面看,基本素质的培养需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较为熟练的外语以及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这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专业技能包括专业单项技能和综合技能两部分。单项技能主要通过以课内实训以及课外学术活动来实现。课内实训主要通过课内实验,让学生通过软件来更好地学习具体专业课程。同时也可以通过邀请医药物流企业或医药企业物流部门的管理者深入课堂,开展学术讲座,让学生熟悉物流行业发展动态。专业综合技能需要通过沙盘实训、基于物流企业背景的专业综合模拟实训、课间实习和毕业实习来实现。此外,学生还需要通过军训、劳动、社会实践以及社团活动等多种方式深入社会,提升社会实践能力。
3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环节
3.1单项技能训练
专业单项技能训练贯穿于开设的各门专业课程之中。学生通过学习专业课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并在实验中得以灵活运用,为专业综合模拟实奠定基础。在单项技能训练中,应注重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思维的能力,培养对严谨求实的作风。学术活动是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精神,加深理解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有效手段,包括学术讲座、学术研讨、参与科研等多种形式。
3.2综合技能训练
课间见习依托物流管理类课程,为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对现代物流管理的感性认识的现场观察与初步现场实践。课间见习主要安排在物流学概论、仓储管理、电子商务、采购与供应链管理、运输与配送等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参观、走访医药生产企业、医药流通企业以及包括医药物流在内的物流企业的方式完成。ERP沙盘模拟实训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各种管理类知识,运用直观的沙盘,结合角色扮演、情景模拟、讲师点评,使学生在虚拟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真切体会企业数年的经营管理过程。包括企业完整的物流、资金流、商流等过程。通过该实训使学生能够具备决策能力及战略管理能力、理解市场导向基础上的战略管理与财务管理、统观全局的能力,体验担当企业高层领导者和管理者的感受、理解公司任何一个部门的行为对公司全局的影响、了解资金在公司内如何流动,以及资金分配的重要原则、学习重要的财务知识,包括了解和分析财务报表、培养生产规划、能力计划等整体规划的能力、学习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作者:梁旭 朱民田 池英俏 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第二篇:高校物流管理顶岗实习研究
1物流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1.1校企双方对顶岗实习的看法并不完全一致
学校希望通过顶岗实习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技能,以便提高其将来在职场的竞争力。但很多企业把顶岗实习称“提前就业”或“试用”,将顶岗实习列为他们用人计划的一部分,而不是学校教育的延伸。二者对待顶岗实习的看法不一样导致其对待学生的态度上并不一致。
1.2学生并没有真正在顶岗学习
虽然企业给顶岗学生提供了实习机会,但这些工作岗位往往是一些简单重复性的岗位,就是接电话、复印文件等工作,这些工作与其在校学习的物流管理专业知识并不相符,这样的工作安排并不会使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提高。
1.3顶岗实习中学习预期目标难量化
之所以在高职学生中开展顶岗实习工作,目的是希望通过以顶岗实习的形式,在上岗实习过程中实现专业技能的提升,达到对专业知识的深入掌握,因而需要有较为明确的顶岗实习课程标准为参照,但现实情况是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的课程标准的制定并不完善。
1.4顶岗实习过程中的监管不到位
校外顶岗实习管理是一项涉及学校、企业、指导教师、实习学生及家长,关系到交通、安全及学业等诸多方面的复杂工作。加之顶岗实习的时间较长,在这个过程中,若实习导师指导不到位,监督管理不具体、就会使部分学生的顶岗实习处于半放任的状态,影响到顶岗实习的效果。
2物流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存在问题的成因
2.1学生、家长和企业对顶岗实习的认识存在偏差
大多数学生对顶岗实习的目的、任务和作用根本就不了解,认为顶岗实习是就业,就是到企业去工作,就会对工作环境、工作时间和劳动报酬等方面比较关注,对自己实习本身并没有很好的规划,不珍惜现有的实习机会。学生家长和企业认为顶岗实习就是就业,对顶岗实习也缺乏基本的了解。
2.2顶岗实习缺令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实施方案
顶岗实习之所以未能达到预期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实习指导教师对顶岗实习的教学工作缺少可供依据的技能、知识、素质等方面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实施方案。学生虽然被安排到具体工作岗位上,却没有具体的岗位要求。就货代物流企业而言,大致可分为销售岗位、操作岗位、报关报检岗位、客户服务岗位、跑单岗位等,每个岗位的要求不同,而顶岗学生是不可能按照有关学习要求进行全面轮岗的。
2.3企业缺乏参与管理实习学生的激励机制
学校作为教育机构,自然会重视学生实习环节的教育功能,但企业更看重实习学生顶岗所节约的用工成本及其有关的经济效益。希望从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身上得到相应的好处,这往往会使其忽视学生的培养、教育与管理,这无疑会影响到企业接待学生顶岗实习相关工作的开展与落实。
2.4校企合作的机制不健全、合作模式单一
现阶段,我校与企业的合作机制尚不健全,合作模式还比较单一,还处于浅层次合作阶段。政府主管部门对校企合作的支持和激励力度不大,相关的支持政策也不明确,相关支持经费未能及时落实,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顶岗实习工作的顺利开展。
3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有效性的对策建议
3.1加强宣传,培养合格的顶岗实习指导教师队伍
针对学生、家长和企业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存在的认识偏差,有必要加强宣传和动员工作,使得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使家长和企业深刻认识到顶岗实习对于培养高技能人才意义并为之做出相应的牺牲。为保障更好地指导学生的顶岗实习工作,需要建设一支由校内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组成,能胜任顶岗实习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的指导教师队伍。
3.2调整和完善现有的顶岗实习考核标准和课程标准
为满足顶岗实习教学的需求,有必要根据实习岗位提出明确的技能要求、知识要求和素质要求,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考核方法及课程标准,优化顶岗实习内容,制定顶岗实习课程标准和考核标准,使顶岗实习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3.3强化对学生顶岗实习工作,特别是过程的监督管理
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地点由学校移到了企业,相应的教学管理任务由企业指导老师承担,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校教学管理任务减轻了,相反相应的教学管理任务可能变得更加复杂和繁重了,这更需要强化顶岗实习过程动态性的教学管理规范。
3.4进一步强化校企合作,共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直接关系到学生顶岗实习质量。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满足顶岗实习要求是提高顶岗实习质量的必要条件。一般来说,校外实训基地的硬件设施容易满足顶岗实习教学要求,但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管理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通过校企实习基地的共同建设,建成一批满足顶岗实习教学要求、且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以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杨晓伟 单位: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商贸学院
第三篇:高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研究
一、现代物流业发展对高校物流人才培养的需求分析
(一)高新物流技术开发与应用人才
从全球范围来看,发达国家物流企业的物流技术应用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我国物流业必将与发达国家接轨,并逐渐形成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以各种新兴物流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化物流技术格局。因此,物流人才培养应当围绕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集成化物流技术开发与应用展开,为整个物流产业的转型与升级储备人力资源。
(二)电子商务物流人才
数据显示:2014年“双十一”,天猫在创下571亿元巨量交易额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个创纪录的物流订单量———2.78亿件,而整个“双十一”期间,全行业处理邮件量也达到创历史纪录的5.86亿件。这些庞大的数字说明在未来几年,电子商务将会产生巨量的物流需求和催生一个更大规模、更高效率的社会化物流体系,也必然会带来巨大的电子商务物流人才需求。
(三)绿色物流人才
绿色物流就是在运输、仓储、流通加工等关键物流环节中使用环保材料和技术实现节能减排。随着资源约束的加剧,“绿色经济”、“绿色物流”的理念逐渐被社会接受和认可,并将逐渐成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方向。因此绿色物流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将在未来有广阔的用武之地。
(四)复合型物流人才
复合型物流人才是既有现代物流管理理念,又有丰富的物流管理实战经验,既有物流技术专长,又能进行物流管理,既具备现代经济头脑,又善于开拓进取的复合型人才。他们既能从事相关的具体工作,又能在工作中将金融、保险、电子商务等相关行业整合到现代物流中去。当然,这种人才的培养难度很大,对我们现有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来说也是一种挑战。
二、高校物流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物流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晰
1.高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尚未形成一个鲜明的教育梯度。
高校各个层次的物流人才培养尤其是高职专科与本科层次教育之间缺乏明确的界限,存在人才培养目标过于宽泛、教学内容重合、人才培养特色不鲜明等突出问题。
2.物流产业发展的综合性和复杂性模糊了物流人才培养的方向。
物流产业本来就是一个宏观的领域,涉及到生产、经贸、交通等多个领域,且各种运输方式的运营又具有鲜明的独立性和差异性。因此各高校只能根据自己对物流的理解及自身的办学条件确定人才培养的方向,这种方式难免会偏离产业对人才培养的真正需求。
3.物流人才培养忽视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
我国幅员辽阔,物流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的地域性,但很多高校的物流人才培养定位过于笼统和宽泛,教学模式及教学内容千篇一律,完全背离了人才培养要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基本属性,使得物流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
(二)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滞后于物流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
现代物流业正处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物流发展内涵的变迁必然带来人才需求的更迭。当前,物流行业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技能要求逐渐转向新兴技术的运用,融入了信息技术、管理技术、系统理念的第三方物流和第四方物流兴起,改变了传统物流的属性。所以,普通高校以传统物流需求定位的人才培养目标已经难以满足产业转型背景下企业对复合型物流人才的需求。
1.课程体系建设不合理。
物流管理专业作为新兴专业在2000年才首次作为目录外本科专业首次开始招生,虽然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但是大部分高校仍然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围绕物流的职能模块开设课程。这种大而全的课程体系看似系统性强、涉及面广,却忽视了物流管理学科的工程性和应用性,纷繁的理论课程淡化了以技术应用和技术能力为核心培养目标。一些高职高专学校虽然也开设了一些实践性的课程和实训,但这些实训更多的是一种模拟,与真实职业岗位的对应性不明晰,导致培养的人才不符合企业岗位的现实需求。
2.实践教学投入不足,特色不鲜明。
物流管理专业应用性强、实践教学环节多,需要建设各种综合型仿真教学实训室。一方面,高校需要为此投入大量的经费,但少则上百万、多则上千万的投入和物流产业转型与技术升级不断提出新的需求让很多高校都望而却步,造成物流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脱节。另一方面,高校的物流实训室大多通过向供应商采购形式建设,造成物流实训室功能趋于同质化,技能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不断更新的多样化现实需求脱节。
3.教材建设急需加强。
教材是人才培养的基础资源,高校物流专业当前使用的教材主要为国外教材的翻译版和近年国内知名高校的编撰的教材,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国外教材不符合国情,与国内物流产业发展现状有出入;二是国内教材在内容上趋于同质化,缺乏特色、内容陈旧,不能紧跟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三是实践课程教材严重不足,实训、实验课程缺乏系统的指导和规范;四是配套教学资源缺乏,与教材对应的多媒体音像、教学课件、教学素材等尚待开发;五是校企合作开发教材较少,教材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
4.师资结构不合理。
当前,高校物流师资的主体是来源于国内外有关高校的毕业生,而真正具有物流企业工作经验的应用型、技能型专家仍是凤毛麟角。这些“从学校到学校”的教师往往具有较强的理论素养和专业知识,但缺少物流企业的实践经验,缺乏对物流企业运作与管理的感性认识,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不高。这种师资结构必然导致物流人才培养重理论而轻实践,偏离物流产业的用人需求。
(三)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亟待调整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教育理念指导下,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仍然是以高校为主体的理论教学为中心,虽然近年来也在不断探索校企合作及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创新,但是因为缺乏政府的主导、政策的支持等宏观条件,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较为突出,难以形成稳定的长效机制。通过比较国外发达国家如日本、英美等国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可以看出其共同特点是围绕社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且将人才培养的职能定位于社会、政府、企业和学校的联合,不仅仅依托学校的教育资源;政府是这个人才培养体系的主导者,通过相关政策法令赋予社会有关主体和学校共同的教育权利和义务,即通过构建一个完整的体系将社区、企业、学校等纳入到人才培养中去。在这种前提下,物流人才培养就可以打破僵化的学科体系和举步维艰的校企合作,更好地迎合社会与企业的动态需求。
三、高校物流人才培养策略与创新
(一)以物流产业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定位人才培养方向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新兴技术的涌现和新兴商业业态的不断推陈出新,物流产业的发展也必然会呈现出动态发展变化的格局。未来物流产业将不断向国内的纵深发展以及向国外延伸,第三方物流企业将成为物流企业的主流形态。毋庸置疑,市场需求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指挥棒,因此高校物流人才培养应当结合物流产业发展的方向及市场需求进行明晰地定位。首先要厘清人才培养的梯度,尤其是确立本专科物流人才培养中的界限。本科人才培养应当围绕两个目标:一是为宏观物流人才即高层次研究型人才培养输送生源,二是培养参与物流实践的中、基层管理人员。专科尤其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应当定位为基层管理及作业人员。其次要改变教学内容大而全的传统教学模式,明确划分物流人才培养的专业方向(如港口物流方向、国际货代方向、储配物流方向、农产品物流方向等)。国家层面,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应当结合上述国内外物流行业发展方向及物流企业的现实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的基本方向和人才培养规格;学校层面,应当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确定自己的物流人才培养面向,使培养的人才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二)以物流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确立人才培养的创新机制
1.“平台+岗位”物流课程模块体系创新。
为更好的适应物流产业发展的多元化需求,高校应当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推行“平台+岗位”课程模块体系。“平台”模块就是物流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模块,这一模块以理论教学为主,按照统一的课程标准组织教学。“岗位”模块就是将物流企业现实的物流岗位需求与相关课程有机融合,推出的岗位化物流教学课程模块,这种模块应当贴合区域经济物流需求并反映高校自身的办学特色。比如,按照物流功能划分,可以设置运输、配送、仓储、流通加工等岗位模块;也可以按照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设置港口物流、国际货代、农产品物流、电子商务物流等岗位模块。这种课程模块体系的建立,既可以通过“平台”模块保证物流人才的基本专业素养,又能够运用“岗位”模块满足企业和社会的多元化需求。
2.“校校企云平台”物流教学资源体系创新。
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教学案例、教学课件、教学音频视频资料、教学改革的方法手段以及教学实训的软硬件等。创新高校物流教学资源体系是提高物流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手段。传统的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往往是依靠高校自身,或者几所高校组成的教学联盟之间共建共享,这种方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校校企云平台”就是网络平台下校校联动、校企共建的教学资源体系建设的模式,即由物流专业教学指导机构建设物流教学资源的网络平台,各高校和合作企业上传共享专业课程教学资源,校校之间共建共享教学资源;合作企业一方面结合自身条件利用平台参与教学资源建设,另一方面提出技术攻关、人力资源培训等需求,通过平台寻找合作高校。
3.“能力本位”物流教学方式创新。
创新物流教学方式,构建以培养物流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对物流人才培养提出的基本要求。首先,要突破实践教学中的资源制约,注重不同工作岗位能力培养中所需教学资源的收集和丰富,明晰课堂教学能力目标,强调能力的塑造和培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物流实践教学过程。其次,要拓展充实实践教学的师资团队。一方面通过挂职顶岗的方式提升现有专职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另一方面聘请物流企业的专业人员参与兼职教学,形成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体、兼职教师为补充的实践教学团队。第三,要打造以能力为核心的多元考核评价体系。考核评价是物流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多元考核评价体系就是改变传统的单一以理论考试为主体的考核方法,以实际物流岗位要求为出发点,突出对学生物流分析能力、运用能力、作业能力等方面的考核与评价。考核形式可以通过“岗位情景模拟”、“物流策划分析”、“项目化教学”等多种形式,让物流教学与考核融为一体,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以服务社会为宗旨,构建政府为主导、校企联动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从国外发达国家的人才培养模式来看,高校物流人才培养以服务社会为宗旨,政府、企业和高校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在这种模式下,政府作为主导统筹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企业作为人才培养的辅助机构、再教育场所;高校与作为用人单位和检验人才培养水平主要阵地的企业要共同承担高校物流人才培养的职责。政府应当通过制度、政策合理的分配教育资源,协调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
1.建立“需求驱动”的“订单制”人才培养模式。
要改变传统的“供给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科学预测经济发展及物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物流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根据这一趋势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并结合院校的教学资源及时更新补充新知识、新技术。要强化人才培养的“定制”,通过模块化教学应对企业的多元化用人需求,按照企业人才需求的“订单”培养适销对路的专业人才。
2.构建新型的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
一是校企联合共建物流实训基地,既可缓解院校建设资金不足,又很好的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变化脱节的问题。同时,通过校企合作,教师可以直接到企业参与企业的生产科研,企业管理人员和能工巧匠也能够直接参与教学及教改。二是建立物流教学企业,突破传统实训“模拟”、“仿真”的局限,创建具有独立主体地位的教学企业,在真实的经营环境下提升师生的实践能力和管理水平。
3.完善物流行业职业资格准入制度。
国外发达国家一般要求物流从业人员必须接受职业培训获得从业资格后才可从事相关工作,我国也建立了物流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完善职业资格制度就是要将产业发展的动态需求与职业资格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密切联系起来,推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就是要提高物流行业技术性岗位的准入门槛,为物流人才就业提供保障。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物流岗位的专业化,进一步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推行就业准入制度,将更好地为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明确方向。
作者:刘峥 单位: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基础教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