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专业政产学研用协同培养模式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物流管理专业政产学研用协同培养模式,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物流管理专业政产学研用协同培养模式

摘 要: 为促进应用型本科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培养高质量、应用型、复合性、创新型人才,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自 2018 年郑州财经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开始了“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协同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以高校为驱动轴,整合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研究机构等多方优势资源,积极搭建互融互通的信息化平台,通过师资全阵容、师生同互动、资源齐共享,系统打造全员育人模式,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关键词:“政产学研用”; 协同培养模式; 应用型本科; 物流管理

1 应用型本科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 1 人才培养定位不清与社会现实需求缺口结构性错位的矛盾

当前,一些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却定位不清,在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材选用、实践教学等方面的建设严重滞后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一方面市场对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需求逐年递增,另一方面高校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在实践能力方面却与相关工作岗位的实际要求相差较远,导致人才市场出现了供需双方结构性错位的矛盾。

1. 2 师资队伍实践能力薄弱与学生对专业应用渴求的矛盾

高校能否培养出厚基础、善沟通、强应用的复合型管理类人才,其关键取决于能否建设一支“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然而高校教师通常毕业即入职,角色尽管发生了重大转变,但其专业应用能力却严重不足,难以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与此同时,在市场为导向的用人需求下,学生毕业即失业的残酷现实更加深了学生对强化专业实战能力的渴求,由此引发了师资队伍实践能力薄弱与学生对专业应用渴求的痛点。

1. 3 应用型高校与研究智库牵手合作不密切的矛盾

传统观念认为,研究机构总是与研究型大学相伴相生,而与应用型本科高校难有交织之处。然而这种人为设置的屏障,使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错失了与研究智库专家的交流机会,导致对学科前沿的理解与把握滞后于产业发展,造成对未来趋势的错误预判。同时二者联系不紧密也会影响研究机构科研人员的继续教育提升。此外,科研机构不参与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也影响到学科发展、专业建设、教材质量等高校急需解决的教学改革问题。

1. 4 人才培养方案与政府主管部门产业政策制订不衔接的矛盾

政府主管部门是产业发展的制订者。高校脱离了政府的顶层设计,其人才培养方案往往落后于产业政策及规划。同时产业政策制订者在一定程度上也缺乏对高校人才培养能力、环境及办学条件的充分评估。此外,政府主管部门往往更关注地方产业发展,而对高校人才培养方面的支持尚需加强。由此,政府主管部门产业政策的制订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衔接还存在一定矛盾,导致高校难以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加速度。

1. 5 协同育人机制不畅与复合型人才需求不匹配的矛盾

尽管高校也在探索产学研合作,但不少高校的校企联合育人还仅停留在协议层面,企业参与协同育人的热度明显不足。然而社会对人才需求越来越青睐复合型、应用型,对于管理类专业而言,更需要突出实践应用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发展创新能力。由此来看,协同育人机制不畅与复合型人才需求不匹配的矛盾致使应用型本科高校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难以达到育人目标。

2 “政产学研用”协同培养模式构建思路

结合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与矛盾,应用型本科管理类专业必须紧跟时代、找准定位、创新模式,挖掘优势、服务地方,实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培养出适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人才。本文立足高校,强调主动作为,在充分挖掘社会各类资源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加大高校与产业的合作、高校与企业的互动、科研机构对高校的驱动,以及政府对高校的推动,系统构建应用型本科管理类专业“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育人平台,旨在通过整合社会各类优势资源协同育人,打造全方位、社会化、协同式、组合型的特色化育人机制,实现培养通理论、善应用、懂管理、强能力、有后劲的应用型本科管理类专业育人目标。

2. 1 让“校产合作”打通传授前沿知识的信息渠道

以产业为依托,管理类专业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应用型高校对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是能够通过所学的管理理论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但是,高校培养本科毕业生需要四年时间,四年中产业将发生很大变化,新技术、新模式不断推广应用。产业发展的前沿理论及实践知识可以通过行业协会等专业化组织所掌握的行业动态及时传递到高校,高校根据教学过程及时修正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并有效落实在人才培养中。

2. 2 让“校企互动”畅通实践能力提升的育人链条

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难以满足企业用人标准的需要。通过搭建行之有效的“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信息化育人平台,将教学现场搬到企业、企业的案例融进课堂。高校应优选校外实践基地,深入开展校企合作,通过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项目驱动、互培互支解决企业技术攻关等方式,进一步找准双方互利互惠的共赢点,在深度合作、长线合作、高层次合作上下功夫,让校企互动畅通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育人链条,使校企双方合作育人真正实现无缝对接,双方合作的育人成果真正经得起市场检验。

2. 3 让“科研驱动”成为师资水平提升的加速器

高校应培育一批教学水平优秀、科研能力突出的教师队伍。加大人才引进及投入力度,吸引学界及业界精英助力,与行业协会学会共建科研机构,以教师横向、纵向科研项目为抓手,组建科技团队,强化科研成果应用转化能力,通过科研反哺教学,让“科研驱动”成为强化师资水平提升的加速器,从而实现培养具有高阶思维及发展后劲的应用型本科管理类专业人才。

2. 4 让“政府推动”成为指导人才培养的助推器

高校应积极主动参与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结合各管理类专业,应密切联系其主管部门、地方教育部门,通过“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信息化育人平台,组织师生科研团队主动参与政府购买服务,提升研究高度,强化研究成果的应用与落地。同教育主管部门进行政校联动,促进其对高校改革和信息化建设等给予资金政策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和业务指导,培养强专业、重应用、善沟通的应用型本科管理类人才,使政府成为推动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助推器。

2. 5 用“多方协同”科学构建合作育人的新机制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研究的学术史及动态进行系统梳理分析,发现近年来有关高校合作育人的研究,大多停留在校企合作或产学研合作上。本文将育人理念进一步扩展到政、产、学、研、用,引入政府、科研院所、行业组织、用人单位等社会各类优势育人资源,通过构建“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信息化育人平台,打通多方共协同的育人渠道,形成多元性、全方位、社会化的同频共振育人网。

3 案例研究

郑州财经学院作为一所典型的地方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高校,近年来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探索与实践。积极创造条件,密切联系政府、行业协会、物流企业,并加大人才引进和投入力度,通过组建校内物流研究院、城乡发展研究院等科研院所,以强大的智库建设为支撑,参与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全过程,在推进物流管理专业在政、产、学、研、用协同合作、创新育人机制上取得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3. 1 “政产学研用”协同培养模式组织机构

( 1) 校地合作委员会。校地合作委员会是为了实现“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目标,由学校行政领导牵头,邀请政府、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广泛参与,并与学校教学部门、就业部门及学生管理部门等相关领导共同组成的专项工作领导机构,对推进学校应用型本科教育起着重要的组织和协调作用。

( 2) 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专业所在院部牵头,聘请来自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的专家学者,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常态化开展专业研究与论证,各位专家在专业发展方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以及实践教学过程实施等方面进行协同指导和监控,共同打造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应用型本科管理类专业协同育人培养模式。

3. 2 “政产学研用”协同培养模式实施策略

( 1) 优化以需求为导向的实践教学运行体系。一是完善校内实验实训教学体系。结合社会用人需求购置、更新并完善校内物流管理专业硬软件建设; 增大实践教学比重,采取小班授课、分组教学、实操演练等形式加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设置物流专业创新创业中心,在教师指导下鼓励学生开办物流公司,招聘学生参与经营管理。我校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创新创业中心开办易递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并招聘在校生经营快递业务,服务领域不断延伸至周边社区和大学城; 聘请知名物流业界专家作为企业导师进校讲座; 将企业搬进学校设立物流企业运营工作室等,通过优化各类校内实验实训教学体系,提高学生操作技能。二是重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开发。借助物流协会、学会等行业组织优选校外实习基地; 重视合作协议的推进落实,将课堂移到企业,在大学四年的不同学期分层开展认知实习、现场教学、阶段实训、顶岗实习等多种形式的企业教学活动。三是内外教学体系有效融合。通过遴选校内校外双导师来加强校内外教学体系的有效合作,有利于培养高校双师队伍,进而培养适合人才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 2) 强化以企业为依托的校企渗透良性互动。一是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必须以市场为导向,高校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则会促进高校育人工作更加贴近企业需求,为毕业生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二是校企共同开发服务项目。通过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进一步加强校企双方交流互通的深度与广度,一方面高校可以为企业培训员工,增强企业员工综合素养,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引进企业专家进校授课,提高学生专业应用能力,促进校企合作深度开展。三是为企业攻克技术攻关。高校教师通过企业挂职锻炼,有利于带领师生研究团队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实战水平,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我校近年来组建师生科研团队积极服务中国( 郑州) 邮政速递物流,通过为企业编制发展规划,解决企业发展瓶颈。

( 3) 增强以师资能力提升为重点的智库资源引入。一是共建研究机构。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应主动联合物流协会、学会共建物流研究院所,广泛吸纳物流学界与业界精英,充分利用专家智库资源引领师资准确把握专业前沿; 二是我校设立的物流研究院和城乡发展研究院组织开展的智慧物流研讨会、河南省物流行业与高校产学研融合研讨会、枢纽经济论坛、企业降本增效研讨会、应急物流研讨会等省级高质量学术讲座、高峰论坛等活动,为青年教师搭建学术交流平台,鼓励教师在学术论坛中积极发布研究成果,并在交流互动中提升能力; 三是以研究机构为依托,组合强有力的师生科研团队,围绕地方经济建设开展社会调研、规范物流标准、发布物流指数等权威数据,更好地帮助教师对物流产业发展趋势的分析与预判; 四是物流专业教师与研究机构人员积极互动,既保证了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更加符合社会需要,高校也为行业员工提供继续教育的条件。

( 4) 推进以政府为引导的科研成果转化。一是政校联合项目开发。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积极寻求政府支持,物流管理专业师生团队应联合物流研究院所与物流主管部门,积极争取政府购买服务项目,以横向课题为抓手,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服务。我校联合郑州市物流口岸局完成的《郑州市乡村物流业发展规划》( 2021- 2025) 获得了评审组专家的高度评价,为郑州市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的发展建议,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二是政校合作调研扩大视野。高校要主动搭建平台,积极组建师生团队参与政府调研项目,鼓励师生走出去开阔视野、丰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能力。我校师生专项科研团队先后赴市政府、市发改委、市交通局、市数字办,以及郑州六县市商务局等部门、相关物流企业等地进行实地调研,对准确把握地方行业发展,以科研促教学,为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三是积极参与政府服务。通过选派优秀师生参与政府部门挂职锻炼、顶岗实习,促进政校紧密合作,实现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 5) 搭建以协同为目标的“五位一体”信息化平台。一是高校积极架起协同育人桥梁。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应充分挖掘社会优势资源,积极架起与政府物流主管部门、物流协会学会、物流研究院所、物流企业合作育人的桥梁,多方协同育人,以保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二是搭建“五位一体”信息化互动平台。高校是育人的主阵地,应密切联系社会各方优势资源,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手段,搭建起政府、产业、高校、研究机构及用人单位“五位一体”互联互通的信息化平台,围绕人才培养加强信息与实践的沟通往来,为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创造良好环境。三是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培养新模式。通过“五位一体”信息化互动平台的搭建,构建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政产学研用”协同培养新模式。

参考文献

[1]袁清. 以本为本、四个回归背景下“1-2-3-4”应用型本科育人机制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2020,( 12) : 159-160.

[2]李庆阳. 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特色化创新发展研究———以郑州财经学院为例[J]. 河南教育,2016,( 6) : 24-26.

[3]邱溪媛. 高校“政产学研用创”六位一体创新模式研究[J]. 长江丛刊,2018,( 28) : 262.

作者:袁清 单位:郑州财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