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作为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基本手段和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如今已经在各大高等职业院校内进行了广泛的实施。本文从物流管理专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分析。
关键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物流管理
一、引言
物流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目前行业内人才缺口巨大,但是与此同时,物流从业人员的教育程度的低下以及实践经验的缺乏使物流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1]。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我国各大高职院校的物流学科的课程体系与理论研究相对落后、师资队伍水平有待提高等。因此各大高职院校应通过工学结合探索出一条培养现代化新型物流人才的新道路。接下来将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中的工作内容进行详细的研究分析。
二、开发现代化、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建立在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标准之上的,是课程内容、学生学习等的基础[2]。因此课程体系的设置不仅要考虑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学生的就业范围等,还应该和当前市场环境以及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如今,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万事万物、各行各业都离不开数字化、信息化,物流业也不例外。如今,加快物流信息化步伐已成为我国物流领域刻不容缓的工作。因此,物流管理专业传统的课程体系如市场营销、运输管理、仓储管理、采购项目管理等已不能够满足市场的要求,如国内许多高职院校已在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加设了计算机相关的课程,如计算机基础、办公软件等。开设计算机相关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使学生熟练的使用工作中将要使用的各种办公软件,紧跟信息化的步伐。因此各大高职院校在开设传统的物流课程的同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在后续工作中面临的各种情况。数字化、信息化等相关的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现代化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当代新型物流人才必须掌握的行业技能。高职院校要培养有素质、有技术、能更快的适应于市场的物流人才,课程体系的数字化改革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在课程体系现代化改革的同时应兼顾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平衡,不能违背工学结合的基本准则。工学结合要求学习的内容即是工作,工作又是学习的一种体现方式。因此这就要求在新的课程体系中,文化课程、专业课程、信息化课程以及实践课程的课时比例必须合理,要能够同时兼顾实践与理论两个部分,这样才能够尽最大可能让学生在理论中总结实践,在实践中验证理论。
三、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质量直接决定了物流业人才的质量。因此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教学团队力量的建设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良好的物流教师不仅要具有娴熟的教学能力、灵活的教学方法、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教师风范。因此高职院校在教师的聘请与培养的过程中,应综合考察从业教师的各方面的能力。既具有物流管理知识,又具有物流管理从业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正是工学结合所需要的。因此,高职院校对教师进行实践锻炼是教师培养过程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这样可以大大弥补教师在实践经验上的不足。同时,将教师团队进行分组处理,在每一个分组中保持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数量的平衡,构建一个具有多学科背景的综合性教学团队,是保障整体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各大高职院校在师资力量的建设过程中还应紧贴时代的步伐,学生不被时代淘汰的前提是教师能做时代的弄潮儿。21世纪是一个网络盛行、信息爆炸的时代,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如2020年肺炎疫情期间,我国各大高校的模式教学方式纷纷转战线上,教学方式的变化,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考验,对教师来说,也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各大高校在师资力量建设的过程中,应能够和社会接轨、和科学技术贴合,加强对教师的数字化、信息化培训。那个只需要黑板和粉笔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如今,需要的是能够玩转数字化教学的“新型”教师。
四、校企联合,真实职场环境的建设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贵在理论、实践一把抓,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因此,对高职院校来说,一个真实的职场环境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真实的职场环境,能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践经验,能使学生在离开院校步入工作岗位过程中实现无缝衔接,这无疑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以及就业质量。高职院校在真实职场环境的建设过程中,应结合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特点,紧贴市场需求,牵手知名企业,充分考虑自身特点来完成真实职场环境的建设。在国内一些一流的高职院校中,如“物流实训室”等真实的职场环境已经陆续地建立起来了,且极大的提升了教学质量、促进了学生的就业效率,因此,无论是基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来考虑,还是基于现代化高职院校的建设来考虑,一个真实的职场环境的建设是刻不容缓的。一个真实的职场环境的建设往往都离不开企业的支持,近几年来,物流管理专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大多都是通过校企联合来实现的。校企联合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职场环境,这种校企联合创建的职场环境相较于高职院校脱离企业独自创建的职场环境有着效果更为逼真,学生融入速度更快等众多优点。校企如何联合一般有以下两种模式:
1、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作为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学生理论与实践的同步发展,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的整合、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是通过企业和学校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来实现的。在合作过程中,企业需要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并向校内派遣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而学校需要在人才资源、技术培训等方面对企业进行支持。学生由学校进入企业实习后,校企双方都要为学生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培养计划的内容应包括学生实习地点、实习时间、实习后需要掌握的理论、实习后需要掌握的技能以及实习后需要具有的经验等。这种校企合作的模式,能够对人才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同时注重到了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与企业合作,学校可以充分的和市场进行接轨,不仅提高了人才的培养力度,也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2、校企融合
校企融合即是一种通过把企业的用工需求、用工标准等引入到学校办学的各个环节中,由企业和学校来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目标、教材指定、训练场地建设等工作的一种模式。校企融合对企业和学校两个培养基地进行了充分利用,学校在此模式中需要提供给企业先进的设备以及人才资源,而企业则需要提供贴合市场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由校企双发来共同完成学生的培养目标。这种校企融合的方法使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和行业、企业需求紧密连接在一起,使培养出的物流人员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经济的发展。校企合作是校企融合的前提,校企融合是校企合作的进阶模式。如今,校企合作模式仍存在着如实习阶段缺乏对学生的监督、教育教学和实习阶段产生脱节、校企合作缺乏法律保障、学生实习阶段缺少社会保障等众多弊端,因此,改革现有的校企联合模式,逐步从校企合作走向校企融合才能实现真正的校企双赢[3]。
五、总结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的理论与实践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模式离不开课程体系的改革、师资力量的培养以及真实职场环境的建立,本文从以上三个方面入手,详细研究分析了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应采取的措施,为各大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上指明了道路。
作者:崔百冰 单位:甘肃财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