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对策,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由于我国高职物流教育起步较晚、发展历程较短,缺乏对市场的准确把握,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不切合企业需求,物流人才与社会需求出现严重错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就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目标研讨对策,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寻找突破口。
【关键词】市场需求;人才培养体系;物流管理
通过对我国多所开设高职物流专业的院校调研发现,多数学校仅是看重社会对物流专业人才需求的增加而增开此专业,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缺乏正确的认识,对该专业的课程设计、实践环节要求、师资队伍建设缺乏准确定位[1]。故本课题的研究一方面通过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错位原因的深入剖析,使高职院校找出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从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到课程的设置、实践环节的设计、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加以改进,使在校的专业教育与市场需求同轨。即构建一套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系,从本质上完善专业教育的全面性、科学性、市场性[2]。
一、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
通过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存在问题分析,笔者通过与河南省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从事人才培养方案编写的一线教师进行了交流、探讨。通过探讨发现,在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过程中,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高校内部、高校外部两个方面。高校内部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实践环节设置等方面,高校外部要素主要表现在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参与度不够,导致高校“闭门造车”,对市场需求不能准确把握。在内外问题的困扰下,我国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一直未有明显突破[3]。故论文首先需对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明确,突出问题表现如下。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高校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未完全匹配。引发此问题的关键为相关专业教师未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针对高速发展的物流业缺乏清晰的认知。
(二)课程体系构建不科学。课程是承载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重要保障,针对市场需求构建符合市场需求的课程体系是正确解决之道。但由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课程体系的构建也未充分贴合企业岗位任务的要求。
(三)师资队伍建设不健全。高校教师多数为毕业后直接进入讲台,由于缺乏实战经验累积,教师在专业课程的把控上有所欠缺,在实践课程的教训能力掌握上更是显得捉襟见肘。同时,由于日常教学任务、科研任务较重,教师不能进行行业前沿发展的学习、了解,最终导致师资建设与行业发展脱轨。
(四)教学方法、手段缺乏创新。科技的发展使得学生对于传统授课模式缺乏兴趣,他们更喜欢冲浪于网络前端了解信息。故授课模式的创新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而当前的课堂教学模式多数还保留原来的满堂灌、讲授式教学模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实训、实践环节不健全。高职院校的实训实践环节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但通过调研发现,实训室虽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实训设备,但设备普遍陈旧落后,与行业发展前沿差距较大。
二、改善对策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善思路
1.准确的人才培养定位
定位以提高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基础,以提高就业满意度、提高持续就业竞争力为目标,保证学生终身职业生涯发展所需。
2.优化、完善专业设置
首先,专业设置要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即要对专业在未来的发展状况进行调研,确定其发展前景。其次,专业课程是职业知识的载体,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是复合型技术人才,故在进行专业课程设置时切不可以封闭的课程禁锢学生思维,要遵循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关联性规律。
3.人才培养特色
高职院校应积极与地方企业探讨,不断地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研究,在满足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基础上确定人才特色,以此为突破口提高毕业生就业数量与质量。
(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善内容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具体应包含的内容如表1所示。针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定位,制定者应从区域经济特点和市场需求出发,详细汇总用人单位设定的对应岗位群,每个岗位具体的作业任务,岗位任务需要的岗位技能有哪些?岗位技能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有哪些?技能有哪些?学生应掌握到什么程度等都应该细化。这样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才更加明确、细化,同时可操作性强。
2.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课程体系的优化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以社会需求设置合理的课程,课程内容要保证“必需”、“够用”,并坚持“宽口径,活模块”。课程内容与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要能对接。第二,课程具体教学时间安排要符合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如从职业认知开始慢慢向专业知识过渡,并根据学生发展规律开展必要的职业道德、心理健康教育、就业创业及相关职业拓展课程。第三,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合理分配。理论是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好坏不能说明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故实践操作才是检验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的关键途径。在理论与实践分配的过程中,要能根据两者之间的关联合理分配彼此比重。第四,进行课程设计与改革,强化专业内涵建设。课程设计与改革要求专业教师要积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岗位带动、任务引领的教学模式开展具体课程内容教学。
3.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首先,高职院校大学生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普遍对学习积极性不高,更有部分学生存在厌学心理。面对此类学生,如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改进教学方法、手段,无疑会加重学生的厌学情绪。其次,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学方式、手段的多样化是保证课程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所以,一线实施教育教学的教师要想方设法创新教学方法、手段,如降低传统课堂讲授方式,采用案例教学法、现场模拟教学法、反转教学法等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在教学实施地点上也可改变传统以教室为授课地点的方式,根据教学内容可选择在实训室、企业生产线甚至空旷的户外进行,以新的教学地点吸引学生的关注度。第三,高职院校应积极通过智慧校园的建设打破传统授课模式,通过互联网平台向学生推送教学任务与具体教学资料,使学生能够不受时空限制,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角色,从课堂的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引导学生作为主导者,使整个课堂呈现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氛围。即使某一节课学生没有讨论到重点上,但他们能主动思考并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已经成功一半,这时老师的点评将显得一语中的,学生的记忆也会更加深刻。
4.提高“双师”比例,强化师资建设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服务社会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教师能力的提升是推动学校健康发展的引导力。故教师不仅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有娴熟的专业实战经验。教师理论知识的掌握不难解决,一方面可通过及时补充专业知识发展前沿,积极探索创新知识。另一方面高校应积极为教师创造进修机会,鼓励教师参与专业研讨会,选派教师去国内知名高校进行交流学习,也可创造机会选派教师去国外知名高校进修。总之,教师与高校都应建立常态化继续学习理念,将提高教师自身理论与实践能力持之以恒抓好。实战经验的获取要靠真实作业场景的体验、具体作业任务的完成、岗位突发事件的处理等实际操作获得,且职业技能的掌握不可一蹴而就,要靠长期不断的积累、总结获得。所以,教师要想具备娴熟的实战经验,定期参加企业顶岗锻炼成为必要的解决方式。顶岗锻炼不能流于形式,要真正改变自己的身份,以企业员工的标准要求自己,以真实服务企业敦促自己。同时,教师在获得了一定的职场经验后,也可参加企业、行业协会组织的专业技能鉴定,对自身技能有真实的了解,使自己真正成为“双师”素质教师。
5.强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是为学生提供实践技能锻炼的重要场所,也是学校扩充教学资源,改善办学条件,突出办学特色的重要举措。然而,实训基地建设受地方经济限制,有些地方院校很难寻找适合的企业,加之有些企业对校企合作不了解,甚至有些抵触,不愿意将自己资源与高校共享,这些都成为阻碍实训基地建设的绊脚石。面对种种困难,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如与企业采用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工学结合”,或利用与企业合作进行相关科研项目开发等优势条件,吸引企业主动分享自身资源,参与实训基地建设。当前,“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更成为高职院校改善实习、实训条件的重要手段,学校与企业通过“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更能以合理的成本为企业培养岗位急需之人才[4]。
6.改善课程考核、评价机制
针对课程考核,应改变传统“定量化”以试卷分数作为判断依据的做法,根据课程内容,灵活制定考核标准。如操作性强的课程可直接采用完成具体工作情境的形式进行,理论性强的课程可采用方案设计的形式进行。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可采用试卷与操作结合的形式进行。同时,在考核过程中应加入企业人员、行业专家参与,专家通过作业完成过程对学生掌握情况给予客观评价。总之,对于课程的考核应从定性、定量两方面着手,且定性所占比重稍大定量的原则,以学生日常参与课堂情况配合论文、自我展示、模拟情景等形式进行,从而真实反馈学生学习情况。
三、结语
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构成,承担着为我国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是高等职业院校健康发展的关键。本文针对人才培养过程存在问题提出具体改善对策,可实施性强,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家珉.国外物流教育与我国物流教育的比较与思考[J].物流技术,2015,(12):235-237.
[2]杨志伟.浅析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策略[J].科技风,2019,(26):104-105.
[3]成汉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策略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7,(12):84-86.
[4]李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高职物流专业教学改革探析[J].中外企业家,2019,(24):15-16.
作者:王红 单位: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