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研究校企深度合作模式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对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和提升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通过分析目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探讨从监控体系、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等五个方面构建校企深度合作模式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从而提升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校企深度合作;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近几年,国务院陆续颁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等重要文件,文件都明确指出:随着我国进入一个全新的、高质量的、高速的发展阶段,社会、行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因此对于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多。而高职学院学生是企业招聘人员的重要来源之一,这就需要提升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其中校企深度合作是高职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国务院颁发的文件中多次提出促进产教融合,加强深度合作。目前,大多高职院校都在实施校企合作教学方式,但在实施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部分仅仅进行简单的会议交流、认识实习、顶岗实习等合作,即使有一些进行了校企深度合作,也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动态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校企深度合作给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带来的重要作用,因此,建立一套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全过程、多要素并能体现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是提高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1校企深度合作的概念
所谓校企深度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他们在人才培养、教育管理、专业建设、项目合作、技术支持等多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核心内容包括校企共同招生、校企共同建设专业、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共同构建课程体系、校企共同开发教材和项目、校企共同教学管理、校企共同考核、校企共同进行项目合作及校企共同进行技术研究和支持。因此,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是实现高职教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
2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为满足行业企业快速发展需求,2018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在《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中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展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项目建设工作。但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主要围绕自评和行业专家的评价展开,并未形成一套规范的、统一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也未形成统一的评分标准,各院校也都是根据自身经验,使用并优化其评价体系,边实践边探索。当前校企深度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2.1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在与物流相关企业开展校企深度合作时,没有制定动态的、科学的、规范的、系统的校企合作规则和适合自身院校专业发展、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校企合作平台,大多沿袭了传统的评价模式与评价机制,这就使得该评价模式与评价机制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特征研究不够,从而导致评价往往只是注重形式,缺乏对人才培养全过程、多要素、动态管理的评价,即缺乏有效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造成人才培养质量不能很好地符合企业高质量、高技能的需求。
2.2缺乏完善的评价指标
高职院校与物流企业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其根本目的是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从而提升学生就业对口率,就业薪资水平及未来职业发展。学生人才培养质量可以通过学生的就业质量来体现,现有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强化对学生理论知识考核,弱化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技能竞赛、项目应用开发能力及未来职业发展能力等方面的考核。而且考核方式相对单一,考核指标也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动态性,其评价指标的确定过于主观,未能与企业共同、实时沟通,根据其重要程度进行衡量,也未就行业发展及未来趋势,及时动态调整评价指标,导致其评价指标不够完善。
2.3缺乏全面的评价主体
现有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往往是由高职院校制定并实施评价或者由专业的第三方评价机构进行评价,因此评价主体多为学生和指导老师,缺少政府管理部门、行业企业专家、实践基地指导老师、合作企业专家、学生家长、毕业学生等参与,导致质量评价结果往往受到评价主体的主观因素影响,存在其局限性,缺乏其完整性、系统性和公正性。
2.4缺乏科学的评价方法
传统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法,常常采用师生座谈会、督导听课、不定期调查问卷和期末老师、学生之间的互评及期末试卷分析,因此其评价侧重于对学生培养质量的结果性评价,弱化了过程评价,缺少了企业评价和社会评价,导致培养过程中问题不能及时发现或者发现了也不能及时纠正和改进,再加上很多考核中使用了“掌握、熟悉、了解”等主观定性词语,缺乏定量考核标准,导致考核方法不全面、不科学。
2.5缺乏有效的反馈应用机制
现有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结果往往是静态的,不能实时进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也不能动态用于专业人才培养的诊断和改进,大大降低了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也不利于校企深度合作后期工作的开展。因此,应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反馈机制,逐步提高企业、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权重,由传统侧重校内评价转变成校内评价、校外评价并重或侧重校外评价,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与行业、企业需求相一致。
3构建校企深度合作模式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2017年,商务部等5部门制定了《商贸物流发展“十三五”规划》,商贸服务业的产业规模快速增长,物流需求持续扩大,从而使得物流业吸纳就业人数快速增加,年均增长6.2%,而高职院校的学生是物流人才市场待就业的重要群体之一。因此,如何提升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满足物流企业用工需求,是社会各界最为关注的话题。要想切实有效地提高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企业对高素质、高技能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就需要学生在学习期间,学校与企业能进行深度合作,共同参与到学生的教学过程中,确保其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同时,要根据深度合作企业岗位要求,建立常态监测机制,有组织、有计划地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全员性的监控与评价,构建基于校企深度合作模式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3.1完善的监控体系
依托行业、企业,建立由政府、社会、行业、企业、学校、学生及其家长等多方参与的校企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控体系。随着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新技术、新知识、新设备也在不断发展,其涉及的行业规范也在不断调整和发展,因此,对于物流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应培养其专业人才具有专业素养,严格遵守行业行为规范,同时提高社会、企业监控力度,完善其监控体系。具体来说,就是由企业专家或优秀技术人员承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工作,及时反映学生实习情况和课程组织实施过程情况,同时参与实训兼职教师选聘、考核,实训教材的编写,实训课程、实训项目的开发等协调、指导和监控。通过不断优化督导人员结构,拓宽督导监控范围,将监督范畴由校内转向校外,完成其全过程的监督过程,使其形成动态的、过程性的、不断优化和完善的监控体系。
3.2系统的评价内容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国内国际贸易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很多新技术、新设备、新方式不断涌现,这些都对物流专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使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符合物流行业、企业需求,在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时,必须考虑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素质、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自我学习、解决问题和创新革新等多方面的能力,其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必须涵盖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尽力保证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完整性和系统性。校企深度合作模式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内容主要可包含以下的几个方面:
(1)学习质量
学院评价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人交流、自我学习,企业评价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人合作、应变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革新的能力,同时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团队意识、组织能力、专业技能竞赛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等。
(2)教学质量
教师的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紧密相关,平时需要非常重视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不仅仅从授课内容,还要从授课形式,教学方法,课堂趣味性、学生接受度等多方面去评价,考虑其内容的拓展性,确保其教学内容学生能轻松愉快的接受,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和未来的工作中。
(3)教学条件
学院在进行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人才培养质量的界定和教学条件都对其产生影响,因此在进行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时,需要对教学条件进行评价,不仅包括学院学生上课的教室、软件实训室和专业实训中心等,也包括实训基地,校企合作企业等。
(4)学生就业质量及满意度
学院根据学生的适岗能力、初次就业情况、就业满意度以及毕业几年后的工作情况、工作满意度以及用人单位对该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专业对口情况、就业竞争能力、岗位迁移能力、职业发展潜力等进行评价,确定其人才培养质量是否和行业发展需求相一致。
3.3多方的评价主体
人才培养质量只有得到政府、社会、企业、学校、学生及其家长和专业的评价机构等社会各界认可,才能有强大的生命力。商贸物流企业快速发展,推动多平台、多技术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更多的参与者,这就导致人才需求需要得到多方评价才行。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有效促进人才培养的评价质量,只有加强各评价主体之间的联动,根据行业、企业标准,不断规范、优化考核方式,不断调整授课内容,共同构建多方联动、多元互动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3.4完整的评价标准
在制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时,需要充分考虑社会、行业、企业对工作人员的评价标准。因此,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专业教学实施过程中,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生产标准、成本指标、安全标准等融入到教学质量标准中。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这些行业标准的不断建设和完善,为物流专业评价标准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学院通过制定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实践标准、实习标准、校内外实践基地标准、毕业设计标准等各教学环节的质量评价标准,构建基于校企深度合作模式下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评价标准既要反映校内教学实施过程中的评价指标,又要反映企业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指标,应将实践环节、竞赛环节、创新创业环节内容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和评价的主体内容,使各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可动态监控、可实时调整,确保其培养的物流专业人才既满足社会、行业、企业需求,又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全面发展要求。
3.5多元的评价方式
所谓多元的评价方式,是指在评价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时,可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老师评价、企业评价、第三方评价机构评价、社会评价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在进行学生理论学习培养质量评价时,可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互评、老师评价等形式,提高评价的全面性。而针对学生实习、实践工作的评价,可根据实践工作情况,采用老师评价、企业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老师评价主要针对学生对实际工作技能的掌握和实践所需理论知识的理解,考核其能否将所学理论知识用于实际工作;企业评价主要围绕学生实际工作情况,在岗工作期间的适应情况、学习情况及工作满意度,工作中表现出来的职业素质、道德意识及其在未来工作中的发展潜力进行,企业在进行评价时可分层分类,根据岗位、部门考虑其评价周期、评价方式,提升其评价的科学性;另外,对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还有社会评价部分,即根据学生在初期工作时的工作时间、持续时间、后期跳槽率、工作期间的竞争意识、竞升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方面来进行综合的评价,并将最终的结果作为学院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
4总结
随着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对物流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不仅仅需要评价在校期间的理论知识考核、技能竞赛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还需要考核顶岗实习期间工作适应情况、完成情况以及毕业后的适岗能力、处理问题能力及职业规划与发展等多方面情况,形成动态的、强调过程管理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并通过校企深度合作,进行合作规划,形成优势互补,不断优化、不断完善其评价体系,使其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更全面、更规范、更科学,以评促建,使培养出的学生能更好地满足行业、企业、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仙先.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与实践[J].现代经济信息,2017(5):451.
[2]王小刚,朱利华,蒋卫祥.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12):27-32.
[3]任雪莲.基于校企协同创新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4):242-243.
[4]谭智,许文全.建立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J].教育教学论坛,2013(11):116-117.
[5]张虹.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内部评价体系构建的思考[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11):117-119.
作者:许道云 单位:南京科技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