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育模式优化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育模式优化,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育模式优化

[摘要]本文以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育问题的分析,对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育模式具体优化策略以及人才综合能力培育模式的优化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以此来在理论研究领域为高职专业物流人才的培育工作提供更多的研究依据。

[关键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人才培育模式;优化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育目标不明确

由于物流行业本身就是近些年才快速发展起来的一个行业,在此之前,并没有针对这一行业进行专门的物流管理专业方面的教育,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缺乏相应的经验。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存在滞后与市场需求的情况,这也就导致了高职院校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不合理的现象。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还不够细化,没有突出其专业性和方向性,对于人才培育的指导性不强,不只是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难以解决教学难题,学生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对未来的就业感到迷茫。

(二)人才培育渠道有限

当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育主要是通过学历教育以及非学历教育两种形式开展。学历教育一般都是在高职院校接受为期三年的教学,其人才培育周期比较长,而我国专门针对物流管理这一专业的高职院校本身就不多,人才培养的速度远远达不到市场的需求。而非学历教育则是通过进入社会中的一些培训机构,由物流从业人员开展培训工作,从而学习物流行业的一些经验和知识,但由于各类培训机构资质不同,并且缺乏相应的管理和规范标准,其人才培育结果并不理想。

(三)人才培育体系不健全

物流管理专业是在物流行业飞速发展的前提下,才开始大规模培育此类人才,到目前为止,还未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人才培育体系,这就使得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育缺乏可靠的体系保障,难以在规范性的人才培育模式之下,提升人才的专业素养,造成了高素质的物流人才成为了市场中的稀缺资源。而缺乏人才培育体系的指导,各个高职院校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时,只能自行探索,将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导致了人才培育成本过高。

(四)物流管理专业师资匮乏

造成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育困境的一大原因,是缺乏高素质的专业教师,尤其是“双师型”师资力量的缺乏,使得人才培育的难度大幅提升。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而如今从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教育的教师主要有两类,一是高职院校中,专业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他们虽然掌握了相关理论知识,但未曾从事物流行业,因此对于学生的实践指导能力不足。二是物流从业人员担任培训机构中的教师,虽然有丰富的从业经验,但缺乏教育类的知识,系统性教学能力不足。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育模式的优化策略

(一)制定明确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育目标

高职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要提升人才的实践技能,对于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育来说,就是要强化人才的物流管理能力。高职教育的人才培育目标,应当从市场需求角度出发,以提升人才的职业能力为基本要点,从而培养应用型的管理人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当考虑到本行业所涉及的现代物流运输、仓储管理、流通加工、物流配送、信息处理等行业需求,针对不同的工作岗位,开始不同的课程,让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直接成为胜任物流企业对应岗位的人才。

(二)优化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育方法

高职院校开展人才培育工作,主要是围绕行业对于人才实际工作能力的需求而进行的,因此,在人才培育方法上,应当重点突出实用知识。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最大的教育特色,是提升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手段。因此,高职院校在开展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育的过程中,应当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加强技能训练,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熟练掌握相关工作能力。同时,应当考虑高职院校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多采用案例教学法等更为具象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能够更为直观地理解知识,接受知识,并且在长期的锻炼中,提升自身的能力。

(三)完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育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置是高职院校开展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之一,是理论知识、技能基础和实际应用的结合点。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充分意识到,课程体系设置的重要性。高职院校在设计专业课程时,应当坚持能力本位的基本原则,将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放在首位,根据市场对于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设置核心课程。同时,应当在课程设置中,加入企业参与教学的方案,以工学结合来不断优化专业课程,让学生平时的学习和训练,更为接近物流企业的实际需求。另外,高职院校应当适当地提高实践教学课程的比例,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在实践锻炼中,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四)建设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是学生进行实践训练的必要场地,也是高职院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需的基础设施。高职院校应当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进程。同时,争取与相关企业之间的合作,整合更多教育实训资源,建设更好的实践教学平台。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育的过程中,实训基地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借助实训基地这一专门的实践环境,来为师生开展实践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另一方面,在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中,聘请专业的物流行业人员,进入校内进行指导教学时,也可以运用实训基地,向学生展示真实的工作环境,让人才培育,更为贴近实际的工作岗位。

(五)强化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

首先,应当完善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相关制度和政策。在当前我国专业的师资力量较为匮乏的前提下,应当积极地引进国外优秀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学习期先进的教学手段和管理经验。其次,要不断完善职业教师的培训体系,定期为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安排学习、交流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工作,从中探索更为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再次,加强高职院校与物流企业之间的合作,让教师进入物流企业进行实践学习,从而直接接触具体的物流管理相关工作,加深对岗位的认识和了解,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地引导学生。最后,高职院校可以聘请物流企业中优秀的员工进入学校进行教学指导,将其丰富的工作经验传达给学生,同时也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物流行业的市场动态,针对人才市场需求,培养更高素质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

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综合能力培育模式的优化

(一)知识、能力、素质教育模式优化

高职院校要将学生培养成为综合能力强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物流管理知识,还要提升其实际工作能力,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才能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育过程中,对于物流基础知识教学,应当从运输、仓储管理知识、物流专业外语知识、国际贸易相关知识以及物流行业相关法律制度、保险、财务成本等知识入手,让学生对物流行业具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在工作能力培育方面,要重点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社交能力、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的能力以及组织管理与协调能力,提升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才能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得心应手。最后,在人才素质提升方面,高职院校应当重视学生职业道德和思想素质的培养,提升其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其严谨的思维模式,将人才培育的重点,有意识地朝着“育人”的方向倾斜,才能切实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

(二)实施资格证书制度

如今,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实施物流证书制度,以此来筛选高素质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我国可以借鉴国外陷阱的证书制度,并且根据国内物流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一步优化。从目前的物流行业现状来看,完善“双证书”制度,是促进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育的最为有效的方案。高职院校应当以此为基本依据,将国家制定的物流行业职业技能标准以及职业技能鉴定,融入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中,在开展教学工作的同时,让学生通过科学的培训与实习,尽快地掌握物流企业相关岗位的工作能力,从而让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也能够获取相关从业资格证书,为之后进入物流企业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学校、企业、政府合作培育模式的优化

在人才合作培养模式中,高职院校的职责主要是开展教育教学工作,通过专业教学,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企业则是人才培育的重要参与者,也是人才培育的导向,同时也承担着为高职院校教育提供实践案例和校外实训基地的责任。而政府则是人才培育过程中的指导者和监督者,充分利用政府的调控职能,能够更好地利用教育资源,提高人才培育的效率。强化高职院校、物流企业以及政府之间的合作,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并且将其落实到实际中,才能够真正提高教学和培训的质量,为物流行业培养更多的人才。

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切实认识到专业人才是实现我国物流业稳定、持久发展的关键所在。虽然目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育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我们坚信只要我们砥砺前行步伐坚定,在不断总结以往人才培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育模式特点,不断引入新的人才培育思想、方式方法,积极做好各项保障工作,就能够实现我国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育模式的不断优化。

参考文献:

[1]杨志伟.浅析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策略[J].科技风,2019(26):228.

[2]夏广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之我见[J].智库时代,2019(39):151-152.

作者:曲理萍 单位: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