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融入工匠精神分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目前在国民经济不断发展提供的经济基础以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提供的技术基础的影响下,我国的物流行业目前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并且在未来的发展依旧可期。在这种发展态势的要求下,相关的物理专业从业人员就需要同时拥有实践以及创新精神,借此来不断适应物流行业发展变化。作为人才集散地的高校体系,就需要在物理管理专业的教育过程中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其中,借此来提升这方面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文中先从工匠精神内涵的实际剖析入手,并指出当前高校中在以应用型的本科物流管理专业中融入工匠精神的问题所在进行分析,在文后提出了将工匠精神完美融入到本科物流管理专业中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工匠精神;内涵;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方式改变
1针对工匠精神的内涵分析
1.1以爱其所学、深入严谨为特点的专业精神
工匠精神本质上来看就是职业信念、素养以及操守的结合产物,其中也就自然体现出了以爱其所学、深入严谨作为特点的职业精神。只有爱其所学方可做到不断深入的学习,在心理学领域中有一个名为“心流”的词汇,主要就是指当人对于一件事情做到全身心投入的状态下的时候,对于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都可以以一种目标明确、专心一致的份额状态予以克服。物流管理专业的本科学生自身的工匠精神的培育并非只是单纯追求专业知识以及技术的水平,而是需要培养出同时具备对此专业拥有学习兴趣、较强的独立学习能力以及独立判断能力三者兼备的专业性人才。
1.2以爱岗敬业、吃苦耐劳为特点的职业素养
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会通过以身作则的方式将职业素养以及责任等等方面在一种潜移默化的状态下将之传授给学生。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工匠精神培养首先需要注重的就是其职业习惯、素养等方面的培养,使其在爱岗敬业的基础上,将自身的本职工作完善处理的同时,培养出些学生对于本专业从内心深处的热爱,并同时帮助学生树立坚守责任的信念。
1.3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结合
作为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工匠精神培养工作核心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结合的培育是完全符合当前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方向转变的实际需求的,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工匠精神培养,可以很好的将其自身的实践精神以及创新能力得以最大程度上的激发以及融合,并将之不断的应用到实际生活以及工作中,可以十分有效的促进物流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2当前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的问题所在
2.1整体价值去向有所偏差,工匠精神自身主导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当前我国的社会整体看起来较为浮躁,过于追求名利,也就导致当前在价值取向方面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偏差,对于工匠精重视以及追求力度则是明显的存在不足。同时当前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群体本身就具备着权利意识不断觉醒以及价值去性多元化等等特征,并且目前的高校体系在人才的培养工作中也慢慢体现出了功利化的现象,在一个过于浮躁以及功利的氛围之下,学生们是很难以一种的沉静的心态去学习以及钻研专业知识,应用型高校作为物流专业人培养的集散地之一,除了基本的专业知识传授工作之外,更加需要承担起应有的育人责任,在培养大学生群体自身工匠精神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单就目前的教育状况看来,部分的高校对于工匠精神的培养质量不予重视,在整体的专业人才培育过程中只是单纯的注重专业技术以及知识的培养以及掌握的实际质量,同时因为对工匠精神不予重视,导致对其理解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偏差,也就导致对其实际教育成果的评价缺少对应的评价标准,这对于学生自身的工匠精神的培育是十分不利的。
2.2教师没有完全发挥拥有的引导作用
当前的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体系中,在实际的实践经验以及工匠精神两个方面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这也就导致在培育学生群体自身的工匠精神的过程中教师无法做到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作为工匠精神培养之后直接受益群体的大学生,就是需要通过日常的学习行为以及专业技术的实践环节中实现将工匠精神转化成内在的职业素养。但我国的物流管理专业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起步时间相对较晚。存在着诸如与物流管理专业相关的教育理念的滞后性问题以及相关教育模式过于单一的问题,基本还是延续之前的课堂知识传授模式,这种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的教学方式根本无法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自身的主体意识几乎为零,在课堂上也只是被动的接受相关的专业知识,在问题的独立解决以及独立学习者两方面能力上有着严重的缺陷,也就同样不会主动去追求工匠精神,是得工匠精神的培养工作效果甚微。
2.3缺乏企业的实际参与
工匠的最终需求者依然还是企业群体,既然如此各个企业也需要承担起工匠培养工作环节中的社会环节。格奥尔格曾经提出过一个名为“劳作学校”的理念,通俗来解释一下就是为了实现学生自身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完美结合,学习场所应该从之前单一的学校发展为学校以及其企业并存的二元化学习场所。当前高校在物流专业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行的校企合作方式只是以一种流于表面的形式而存在。企业在这方面人才的专业知识培养以及工匠精神的培育过程中的参与的程度较为低下。物流专业自身就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只有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才可以培养出企业真正需要的工匠型人才,同时企业中负责指导的工作人员对于学生自身的职业素养、习惯、精神都有着一定的引导作用,也就可以完美的将工匠精神融入到物流管理专业的教育环节中。
3工匠精神与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教育完美结合的具体对策
3.1建设一支具备工匠精神的教师团队
在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过程中需要首先建设一支具备专业教师和兼职讲师的师资队伍。首先,这里提及到的专业教师就是高校内部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将工匠精神融入到教师的师德及教风的培养工作中,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力度,将教师有计划的输送到相关企业中进行实践,同时为其制定出具备针对性的实践能力提高方案,做到不断提升教师群体的实践能力。其次,这里提及到的兼职讲师就是个相关企业中的管理或者是骨干人员,可以从一些实力强劲的企业中聘请部分骨干人员来承担部分的理论指导以及实践环节的指导等等工作,将企业对于学生群体的实际需求予以讲解,借此来帮助学生明晰工匠精神的具体外在表现以及物流行业对于工匠精神的具体需求。
3.2相关教育模式的合理改革
工匠精神中所包括的诸如专业精神以及素养等等方面全部从业人员都需要严格遵循的,但行业的差异就会导致实际需要遵循的价值规范的不同。这就需要从物流行业对于工匠精神的实际需求出发,将工匠精神融入到教学从理论指导最后的时间环节中。当前我国沿用的课堂理论讲解方式,方式较为枯燥单一,使得学生自身对于专业课的兴趣就逐渐降低,为了彻底摆脱这种方式的不良后果,就需要开展相应的教学模式改革活动,通过在课堂上结合实际的工作情景,对实际案例开展相应的分析工作,并辅以相应的专题的组织形式讨论、课堂小游戏以及模拟情景等等方式,将实际的物流工作环节予以重现,不断提升学生群体对于物流行业的兴趣。
3.3专业实践活动的定期开展
学习专业知识理论的最终目的就是将之应用到工作环节中,应用性人才的培养主要就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校方可以通过鼓励学生撰写相关的科研论文,参加各种层次较高的比赛等等方式,将学生自身的与物流方案相关的写作能力予以提升,在巩固相关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出学生的独立思考以及问题解决能力。此外,在加强校企合作力度的基础上,校方可以接取一些规模适当的物流项目,让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之下,经过共同努力来完成这个项目,在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对于其自身的实践、创新以及团队合作等能力的提升也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3.4校企合作力度的不断提升
企业作为工匠最大的需求者,就需要承担起相关的社会责任。高校需要不断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力度,做到实时掌握企业对于物理专业方面的人才的实际需求,并以为基础,将人才培养模式予以创新。通过校企合作建立训练基地,在企业相关人员进入课堂宣讲专业知识及岗位经验的同时,让学生在实际的工作实践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完美的结合到一起。并且通过相关人员对职业进行细致的介绍,让学生对今后的工作岗位了解程度不断加深,同时在参观以及学习的环节中,让企业中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方式等等方面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的劳动以及职业观进行积极的影响,从而让工匠精神以这种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逐渐转化成学生内在的职业素养以及精神。
4总结
当前,物流管理专业的教育中需要在时展的需求下,融入包含着职业素养、精神以及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工匠精神,借以培养符合物流企业所需的工匠。但当前在工匠精神融入物流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却存在着教师素质不足、价值取向发生偏差以及校企合作力度不足的问题,对于工匠的培养十分不利,只有通过讲师团队的完善、教育模式的合理改革、实践活动的合理开展以及校企合作力度的提升方可真正培养出物流行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施云清.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VBSE实践教学研究———以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为例[J].物流科技,2019(07):167-170.
[2]李晓雪,殷辉,刘玉.应用型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办学效果的评价研究———以物流管理(中外合作)专业为例[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06):4-6.
[3]朱雪丽.工匠精神融入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探析[J].物流技术,2019,38(05):142-144+160.
[4]王生金.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学生满意度及机制研究[J].物流技术,2019,38(05):152-155.
[5]吴杰华,尚丽娟,戴爽,张萍,杨素华,熊琦.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和教学优化探索———以安徽外国语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科技经济市场,2018(10):131-133.
[6]杨帅,宋小娇.关于应用型本科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与改革的思考[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7,31(06):117-120.
作者:孔剑锋 单位:盐城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