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我国危机管理问题和不足,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政府危机管理概念界定与内涵
(一)政府危机管理的相关概念界定
危机一直伴随着人类发展历程的左右,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就是一个不断应对和解决危机、化危机为契机的复杂过程。研究政府危机管理必须从危机相关理论开始逐渐深入到政府危机管理。对于危机的概念,自古以来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会爆发危机事件,危机的发生源自诸多不确定因素。危机具有鲜明的连锁反应,由于其突发性、复杂性、严重性以及信息缺失等因素,危机极易导致沟通不畅、局面失控、影响深远、结果严重的情境。进入新的世纪和新的时代,危机频发,2003年的SARS、2008年的汶川地震、2009年的“甲流”、2010年的洪涝灾害以及2015年的“天津港爆炸事故”都一次又一次地威胁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危机管理,就是发现、消除、解决、和避免危机的一种行为、一个过程、一个系统。政府危机管理是国家的一种重要职能,是政府维护国家和社会秩序,应对和处理政府危机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政府危机管理是指政府为了预防危机事件的发生,为了有效降低突发性公共事件造成的危害,政府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地预防、管控、治理和反思总结突发性公共事件的活动。
(二)政府危机管理的内涵
危机管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监测与预警阶段(危机发生前);决策与反应阶段(危机发生中);恢复与反思阶段(危机发生后)。政府危机管理通常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高政府危机管理的能力,明确危机管理的策略和政策,引导和带领全民预防和应对危机,增强全民危机意识和抵抗危机的能力;第二,把危机带来的破坏和痛苦降低到最小,能够快速、有效、积极地响应;第三,极大降低生命和财产等损失,确保提供准确、完善、可靠的信息;第四,增强危机预防和危机后处理能力,减少危机爆发的概率和可能性,降低危机的负面影响。
二、当前政府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危机意识淡薄,危机教育滞后
我国政府普遍“重应急,轻预防”的被动危机管理逻辑折射出政府缺乏危机意识。不可否认,政府承担着十分繁重和庞杂的社会经济发展任务和责任,对传统的GDP等衡量指标比较重视,而针对危机管理等软指标则关注较少,重视不够,在日常行政事务中较少提及危机管理,只有在危机爆发时才紧急应对。在危机爆发前,政府将危机管理预案束之高阁,不做认真研究和深入探讨,未能对危机萌芽做好预警和预防。在危机发生中,政府官员仅仅以现场状况来评估危机的严重性和影响后果,仓促制定比较短视的危机管理对策。在危机发生后,政府未能对经验教训及时全面总结,未能将危机管理作为展示政府实施有效管理的渠道和平台。实际上,对于最有效的危机管理来说,最困难的不是紧急状态下的有效救援,而是能够在发生危机之前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及时辨识危机,科学转化状态处理危机,减少负面消极影响和后果。
(二)缺乏高效的常设管理机构
当前,突发性公共事件软着陆尚停留在个案层面,更多的是一种被动反应,一种应急行为和一种临时措施。政府危机管理体系中的领导机构和执行操作人员仍然以临时抽调或者借调组成的应急指挥机构为主,这样的临时性和业余性使得指挥活动和执行活动不能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严重制约着危机管理水平的提高,致使危机处置水平不高、效率不高、声誉不高。天津港“8.12”爆炸事故就凸显了我国在处置危险品突发事件方面的短板。在爆炸事故发生前,缺少危险品突发事件的专家指导;危机发生中,救援决策者指挥失当以及消防员在危险品救援方面知识匮乏等原因都造成了爆炸事故的连锁危险后果。
(三)政府危机管理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不完善
完备的法律法规,严谨的规章制度是科学高效应对政府危机的必备条件之一。由于历史、政策等原因,我国政府危机管理法律制度尚未健全,相关法规制度缺失或者不完善。目前应对危机的相关法律法规中还有不少漏洞和空白点,尤其是应急预案的编制、责任追究条款的缺失。与此同时,由于缺乏规章制度,危机前期控制未能纳入各级政府长远的战略规划和日常管理中,致使政府应对危机反应迟钝,极大地制约了政府危机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信息公开与资源整合不到位
信息公开与资源整合与应对危机和危机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信息公开是危机管理的前提,资源整合是危机管理的保障。信息公开可以提供平台和渠道让更多的人知情而避免迷茫或者受到伤害,它不会损害政府的良好形象,反而可以让政府凝聚力增强,提高人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唯有信息公开,社会大众才能全面了解所发生的危机事件,做好物资、心理等方面的准备,调动各种资源,实现社会资源的充分整合,控制和减少危机。应对危机需要各方面的资源,必须在信息公开的基础上整合各方面、各领域、各层级的资源,唯有如此,才能科学地、有效地、经济地对危机进行管理。
三、科学应对政府危机,创建人民满意政府的有效途径
(一)促使政府危机管理现代化
政府危机管理是一项复杂的整体性工程。管理理念是危机
管理的灵魂,贯穿于危机管理全过程,突出表现为民主、法治的治理理念。管理制度是危机管理的关键,是政府危机管理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政府危机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危机预警制度、危机协调制度、危机保障制度、危机信息管理制度、危机问责制度等。组织现代化是政府危机管理的“掌舵人”。危机管理组织现代化是指政府危机管理基于多元治理主体,采取机构整合、政策激励等技术性手段突破危机管理杂乱无序的僵局和弊端。危机管理法治现代化是危机管理工作的后盾。政府危机管理法治现代化是“依法治国”的有效体现和延展,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二)鼓励公民参与政府危机管理
在政府危机管理过程中,公众是危机管理的直接受众者,更是危机管理的主题。尽管我国公民的危机意识、危机应对能力、参与组织基础、参与规则制度等方面还不完善,需要很大程度的提升,我们可以逐渐建立一套社会参与的机制,塑造危机参与文化,构建危机治理机制,利用志愿者应急功能,拓展伙伴合作关系,逐步实现提高公民社会自救能力,提高社会的整体危机应对能力,维持社会的和谐稳定,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三)建立危机管理常设机构
在政府危机处理的失败案例中分析可以看出,危机处理常设机构的匮乏已经是政府危机管理中的重大短板,需要亟待解决。各级政府要抽调专项资金,积极建立危机管理常设机构,充分发挥其预防危机事件发生以及更好应对危机处理的职能,及时对危机进行检测、预警,在最短时间内制定科学有效的危机处理方案和实施步骤,以便迅速对危机做出反应,尽量避免生命和财产损失。
(四)运用大数据应对政府危机
牛津大学教授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认为“大数据”就是“大黄金”,是21世纪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资源,它将是社会、企业、个人是否成功或遭受苦难的根源。大数据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和渠道向我们袭来,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商业活动、公共管理、世界认知等带来巨大的创新和颠覆。政府对于大数据时代下信息的有效处理将越来越重要和关键,政府部门必须利用大数据来发挥本身的优势,充分熟悉和掌握全面的信息,审核信息的准确性和实效性,准确把握区域内的社情民意,运用信息提前预防危机、尽早辨识危机、科学应对危机、合理化解危机。
(五)利用网络平台化解政府危机
网络信息化时代,特别是“互联网+”时代对政府公信力和政府的满意度的体现提出了重要的挑战。采取新思路、新方法和新局面应对新时代、新背景、新情况,改革和创新政府危机管理方法。在网络平台上,网络互动性加快了信息传播速度,延伸为“滚雪球”式的或者“病毒”式的传播,使得信息失真的可能性急剧增加。政府应该树立“公共服务”和“以人为本”的理念,依托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对公众不安心理的疏导和慰藉,恢复与维持生活状态的有序与和谐。
(六)借力危机公关引导舆论导向
信息对于成功的危机管理至关重要,舆论导向在危机公关和危机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职能和角色。面对重大的突发事件,每个政府部门都应该毫不吝啬地积极开展危机公关,第一时间把权威信息告知受众,始终把握住全过程中权威信息和问题信息的主动权。政府在公关过程中,应该成为“开门人”,不应该成为“把关人”或“关门人”。在具体沟通、回应、宣传、公关过程中,政府的诚实守信是极其重要和宝贵的品质。
(七)完善政府危机管理的行政问责制
行政问责可以督促政府各级官员和工作人员在危机管理整个过程中更好地履行各自的职责,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切实避免不作为、乱作为,增强政府的责任感和危机感,提高效率,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提高大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创建人民满意政府。危机管理的行政问责制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责任划分明确,奖惩分明,因危施政,因地制宜;第二是逐步深化问责的层次,细化问责范围,做到各个层级分别承担不同的相应责任,确保问责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八)尝试共治模式
所谓共治,其实是“公共治理”的简称,是指一系列来自政府但绝不限于政府的社会公共机构和行为者的参与,政府与其他参与主体之间不再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度的“命令——服从”关系,而构成了一种平行不悖、上下左右互动的多项度的关系。在政府危机发生后,民间组织可以在很多政府无力或者不便于用力的领域承担危机管理者职责,它们与政府能够彼此真诚地互助合作的基础上实现智能优势互补,形成亲密的合作关系,依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要求去构建人民满意的政府危机治理模式。
作者:杨振华 单位:中共濮阳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