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危机管理策略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辅导员危机管理策略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辅导员危机管理策略研究

一、理论基础

危机缩减,即将危机所带来的冲击力和影响力缩减到最小,这是危机管理的核心内容,强调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规避和消解风险带来的破坏力。危机预备,是对危机进行的有效防范,通过制定完善的危机预警系统,强化应对危机的模拟训练和演习,不断提升组织及成员的危机管理能力。危机反应,指当危机发生时,危机管理者做出何种反应来应对危机,其关键是对时间、信息与资源的整合,最大限度地减少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危机恢复,即在突发事件得以控制和妥善处置后,及时检讨和总结经验教训,并通过实施有效的方法保障组织平稳、重塑组织形象。

二、理论借鉴与策略选择

危机管理4R理论为应对高校突发事件提供了一个动态管理模式。任何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都需要根据突发事件的生命周期或者危机周期进行阶段性的分析与策略选择。

(一)缩减策略:ABC减缓法则

ABC表示“远离(Away)———更好(Better)———相容(Compatible)”。该法则认为理想的危机管理策略应该有如下三个步骤或选择:远离风险或威胁根源;比要求的做得更好,以抵制风险或威胁根源;与那些最能抵制或减轻风险的设计模式相容。首先,要厘清远离风险与主动作为的思想误区。辅导员对高校突发事件的概念、内涵和外延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并结合工作实际,做好风险评估与管理,排查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和威胁根源,即辅导员应对高校突发事件有主动作为的意识,从被动防范应对到主动排查避险。风险排查与确认可以采取头脑风暴、数据分析及现场调查等策略,对风险或威胁根源进行统计分类,力求较为全面地掌握相关隐患,为危机管理打好基础。其次,要实现从“求稳”到“创稳”的观念蜕变。安全稳定的底线意识目前已深入辅导员的思想认识,然而,由于安全稳定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无法量化考核,规模不同的学院发生的突发事件可能有所区别。一旦出现突发事件,即使日常工作扎实到位,责难声也在所难免。因此,若要完善危机防范工作,辅导员不仅应该有主动作为的意识,而且应该有开拓进取的工作精神与状态。实施“相容策略”,寻找与险情的起因和环境相容的方法,以降低突发事件带来的危害与冲击。相容策略讲究的是“因势利导”,而非“围追阻截”。

(二)预备策略:预警与模拟演习

在实施危机缩减之后,若仍有危机发生的征兆,则需立即采取危机预备的相关策略。建立预警系统。对辅导员而言,此处的预警系统有别于安全保卫部门的消防预警等“技防”系统,应该侧重于建立渠道通畅的“人防”预警系统。如,充分发动党员、学生干部、宿舍长等人员的作用,在班级、学生组织、学生楼栋之间建立信息联络制度,形成学习与生活交织的信息预警网络,动态观察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建立周报制。辅导员的沟通策略要适应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与行为习惯,通过新媒体等平台,采用图文并茂的漫画、微电影等载体做好沟通引导。模拟演习。当前各高校均建立了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在新生军训期间开展安全主题教育和消防演练等,但目前大学生,对于各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基本流程、险情发生时的逃生避险方法等仍显陌生。对此,辅导员应通过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社团活动等“第二课堂”平台和载体,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知识学习与模拟演练。

(三)反应策略:危机慎思

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可能存在两种状况:其一,信息不明,时间紧迫;其二,已确定某些物资或人员处于危机之中,需要立即进入危机反应阶段。危机慎思向管理者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危机应变管理方法,这种方法有助于管理者注意到危机情境中的各种因素。首先,要获得更充分的时间。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做起,一是更好地部署,二是尽快到达现场。更好地部署主要指突发事件发生之后,辅导员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包括应变的先后顺序、所需执行任务的分类、各种辅助物资的储备策略等。尽快到达现场是辅导员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举措。当然,赶赴现场前要思考如何进入危机中最脆弱的地域,或对应急救援等工作最有帮助的“焦点”地区,同时在行进路线、交通工具选择、现场保护、秩序疏导等方面均要有所谋断。其次,要获得更多信息。提高危机反应绩效的保障就在于获得更多更详实的信息,否则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将无从谈起。具体而言,获得更多信息可以采取的两个基本策略是分解-真空策略和实情调查策略。分解-真空策略,即将汇总信息分解消化,重点关注、甄别突发事件利益攸关者的信息,同时使得这些信息“陷入”一个校勘和评估的真空容器中。此类策略有助于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如处理学生打架斗殴事件时,辅导员应有意识地找当事人分别谈话,尽量避免当事人同时在场,若出现各执一词需要当面对质时,也可考虑在双方当事人之间放置屏风等隔离物,确保当事人发表意见可以较为平和。实情调查策略。这是对分解-真空策略的深化,向当事人及旁观者进一步了解信息。辅导员可以采取格式化提问的方法开展调查,即在实情调查前应该有一个提问提纲或具体的题目,做到有的放矢。最后,应尽可能降低损失。此处主要涉及物资的节约问题。一是应该保护受到危机威胁的资源,如在火灾中应及时做好物资转移并考虑存储物资的新场所。二是要保护好用于支援或消除危机影响的物资。三是要做好物资的合理配置。

(四)恢复策略:PICPIC恢复策略

突发事件得以控制后,危机管理者就要开始考虑危机恢复工作,尽快地将组织的人、财、物恢复到正常的状态。对此,罗伯特•希斯提出了PICPIC恢复策略。即计划(planning)、信息(Information)、核心(Core)、人(Peo-ple)、整合(Integration)、持续性(Continuity)。应对高校突发事件应避免碎片化。与危机管理的前三个阶段一样,恢复管理阶段同样有赖于计划的制定。因此,辅导员应该增强制定恢复计划的意识与能力,并保持与相关学生、家长的沟通、互动,必要时做好回访、记录等善后工作。应对高校突发事件应避免“信息孤岛”。信息管理对于突发事件平息后的恢复管理十分重要,恢复管理的信息要及时反馈给危机遭受者,特别是在24-72小时内。若危机遭受者未在此“黄金时间”内得到有效的信息回应,将加剧紧张、沮丧和挫败感。因此,在突发事件得到基本控制后,辅导员要将恢复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应对高校突发事件应避免结果导向。即消减或平息突发事件影响不应是最终的结果,实现组织危机前的工作常态才是核心所在,应坚持问题导向,以解决危机管理者和遭受者的实际困难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核心作业是指维持组织或团队运作的最必要的那些活动。一方面,辅导员应尽量调整工作状态,从危机反应的紧张状态中调试回来;另一方面,辅导员要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危机遭受者尽快适应“后危机”阶段,如采取开展朋辈活动、将危机遭受者安排至办公室勤工助学以方便观察等办法进行帮扶。应对高校突发事件应避免个体标鉴化。无论是反应还是恢复,必然涉及人的管理。此处要特别注意的是对“人”的范围界定,除了危机当事人,还应包括现场的旁观者、危机发生后信息的接收者乃至社会公众等。如学生自残、自杀等非正常伤亡事件,对目击者、舍友、同窗、在校生乃至社会公众均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冲击,甚至会发生连锁反应。因此,辅导员在处理此类事件中要特别注意对“人”的管理,要确保信息通畅,但不宜对相关学生过分关心,避免“贴标签”,要营造一种危机前的常态。应对高校突发事件应避免条块分割。整合的目的在于将恢复阶段的信息交流与资源配置进行有效整合,形成合力。辅导员不能仅依靠自身的力量和资源,而应充分调动其他力量,共同致力于危机恢复管理,同时应借助传播渠道(报纸、电视、广播、网络及新媒体等)使人们了解和交流信息,如可以依托辅导员协会,通过险情回顾、案例分析、经验交流等平台进行信息共享与集思广益。应对高校突发事件应避免间断性。无论是计划制定、信息管理、核心作业恢复、人的管理还是资源整合都应该是连续的。当危机遭受者相信危机管理者是在努力地恢复危机前的状况,他们就会感知并更加努力地保持这种持续感。因此,辅导员要努力帮助遭受危机影响的学生融入集体中,形成归属感,避免险情或者危机的再次发生。

三、现实困境

辅导员应努力构建一种全程化的、动态的危机管理模式,积极整合各方资源,妥善应对突发事件。然而,现实中却依旧存在诸多困难。

(一)高校管理机制

高校条块分割的运行机制影响缩减管理。当前高校行政化色彩浓厚,内部运行机制条块分割明显,应急协调不力,无法形成良性互动的多主体应急决策组织,资源整合和快速反应能力有待加强。一旦发生公共危机事件,学校则无法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效集合各方力量,进而最大限度地降低突发事件带来的冲击力和影响力。高校预警体系不完善影响预备管理。对于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重救轻防”的思想仍然普遍存在于各高校当中。高校“风险管理”的意识依旧淡薄,在安全稳定评估指标、预警体系建设、应急演练等方面流于表面,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堪忧。高校危机应对网络松散影响反应管理。高校危机应对网络包括组织网络、信息网络、社会资源网络等,当危机发生后,如何有效地整合、动员各应对网络的功能是管理成败的关键,而其中以信息网络尤为重要。当前各高校仍存在“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处事原则与“内紧外松”的宣传策略和公关方式。这些传统理念和方式显然不适应当今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不仅无法有效控制态势,反而会造成更为恶劣的社会影响。高校危机管理法律框架脆弱影响恢复管理。当前困扰高校管理者的是,当发生突发事件特别是涉及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时,学校往往要承担本不应承担的相关法律责任与社会压力。并且,这些个案往往会成为今后比照的案例,造成学校在提供所谓人文关怀方面的投入力度日趋保守,此种无法可依的窘境对高校应对突发事件、开展恢复管理造成了较大影响。

(二)辅导员队伍建设

辅导员准入机制不健全。虽然国家、省市及高校各层面均出台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相关文件规定,但是辅导员准入机制建设仍不够完善,辅导员的岗位职责、专业背景、能力鉴定等方面的标准仍显宽泛、模糊,导致辅导员工作任务繁杂,无法及时有效地介入高校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处置。此外,由于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影响,辅导员对高校危机管理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较为缺乏或略显业余。辅导员培训机制不健全。目前高校辅导员培训已逐步形成了由教育部到各高校层面的多层级、多类别的专门业务培训。然而,培训覆盖面较小,培训周期较短且不规律,培训内容大而广,虽有专题培训,但涉及高校安全稳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专题类培训较少。辅导员考核机制不健全。以厦门相关高校辅导员考核指标体系为例,辅导员的考核指标分为关键绩效、个人绩效和例外绩效,其中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或者安全稳定工作的考核并未予以充分体现。安全稳定工作虽然是底线,但是由于无法量化,导致辅导员对应对高校突发事件往往不知如何入手,纵使做了很多日常基础性工作也无法得到较为客观的绩效评估,进而影响辅导员对此类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作者:黄宗喜 单位:华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