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管理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应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危机管理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应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危机管理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人工肝治疗中应用护理危机管理策略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8年9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收治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76例,均采用人工肝进行支持治疗,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2015年8月—2016年10月,38例)和观察组(2016年11月—2018年9月,38例),其中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护理危机管理策略,对两组患者护理效果进行评估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PT)、总胆红素(TBiL)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期间医疗纠纷、风险事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人工肝支持治疗过程中实施护理危机管理策略,可有效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有利于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增强治疗效果,对于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人工肝支持治疗;护理危机管理策略;护理效果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是一种严重的肝部病变,患者多病情凶险,具有较高的致死率[1]。肝移植是一种有效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治疗方法,但由于肝源短缺等因素的影响无法广泛应用。近年来,人工肝支持系统作为肝移植的替代方法在临床逐渐得到推广应用,可有效替代肝脏的解毒功能[2]。但由于此种技术对操作技术的要求较高,且患者接受程度较差,在治疗过程中易出现多种不良事件,对治疗效果造成影响。本次研究以76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其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护理危机管理策略对提高人工肝支持治疗临床效果的价值。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8月—2018年9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收治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人工肝进行支持治疗,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2015年8月—2016年10月,38例)和观察组(2016年11月—2018年9月,38例)。观察组中男22例,女16例;年龄60~85岁,平均(69.7±5.8)岁。对照组中男25例,女13例;年龄63~89岁,平均(70.8±4.9)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纳入标准

①符合《肝衰竭诊疗指南》和《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相关诊断标准;②接受人工肝支持治疗;③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

1.3排除标准

①急性或亚急性重型肝炎;②其他原因所致重型肝炎;③哺乳期或妊娠期女性。

1.4护理方法

1.4.1常规护理

对照组患者型人工肝支持治疗常规护理:①入院后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检查,包括肝肾功能、心脏、肺脏功能和凝血功能。②在进行穿刺前,固定患者以避免其躁动导致管道脱落。③在操作过程中,在主治医生的协助下对患者病情变化和治疗情况进行准确记录。④如患者由于意识障碍,应加强对其生命体征变化的监测,及时发现电解质紊乱、过敏反应、低血压等不良事件的发生,并对其进行针对性处理。

1.4.2护理风险管理

观察组患者在总结常规护理中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对患者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具体如下。①成立专门小组:由科室护理人员成立护理危机管理小组,包括1名护士长,进行带教,并管理和协调组内人员;3名专职护士,负责实施危机管理的具体措施;1名科主任,负责二线协调;1名操作医生,负责进行人工肝操作护理要点的监督和咨询。②强化专业护理:对专职护士进行人工肝支持治疗护理专业知识的培训,并加强其理论知识的学习;加强培养专职护士的综合素质,根据本院人工肝支持治疗期间所出现的医疗纠纷和风险情况,以护理小组为单位展开护理风险讨论,以总结人工肝支持治疗护理要点和注意事项,并对专职护士进行针对性培训和检查。③护患关系管理:加强护理人员同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交流,使其正确认识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特点及其危害性,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于人工肝支持治疗的重视程度,以提高其护理依从性,改善护患关系。④危机事故管理:组织科室专职护士进行各类危机事件的学习和模拟训练,帮助其掌握常见护理危机事件的处理方法和技巧,以便于在发生危机事件时,护理人员能够从容应对,及时、有效进行针对性处理。

1.5观察指标

①治疗效果: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清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检测分析,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总胆红素(TBiL)。②护理效果:对护理期间两组患者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包括并发症发生情况、医疗纠纷发生情况和风险事件发生情况。

1.6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ˉ±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效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生化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后PT、TBiL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T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护理效果

观察组护理期间医疗纠纷0例,发生风险事件1例,对照组分别为7例和8例,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10,P=0.005;χ2=6.176,P=0.013)。观察组发生并发症21例,其中插管处渗血9例,皮肤感染3例,股静脉血栓形成2例,电解质紊乱7例;对照组发生并发症23例,其中插管处渗血12例,皮肤感染2例,股静脉血栓形成1例,电解质紊乱8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6,P=0.642)。

3讨论

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生机制较为复杂,同HBV感染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对于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由于其肝脏功能基本丧失,多需要接受肝移植治疗,或寻找人工替代方法以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3]。人工肝支持系统是一种新型医疗技术,主要应用于各种原因所致肝衰竭患者的治疗中。人工肝支持系统主要通过血浆置换,并联合透析等多种措施,以模拟肝脏功能,对机体代谢紊乱进行纠正,从而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并为后续肝移植奠定良好基础。但由于人工肝支持系统是一种以血液净化和体外循环为主的治疗手段,同其他类似治疗方法一样,在治疗过程中患者易出现脑水肿、过敏、低血压等并发症,易损伤机体功能,导致患者病情恶化[4]。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由不同比例并发症发生,同相关报道中的结论基本一致[5]。因此,在采用人工肝支持系统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进行治疗史,应采取有效护理措施对各类风险事件进行控制,以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受到近年来维权观念深入人心和临床医学模式转变等因素的影响,危机管理在护理界逐渐得到应用。危机管理是指在工作过程中,根据以往危险事件的发生情况,对工作人员进行针对性危机意识强化,以提高危险事件的预防效果[6]。本院人工肝支持治疗的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等内容,尽管可为患者提供相关全面的护理服务,但由于护理人员对相关危险事件的认识不足,在护理过程中仍存在较高的并发症、护患纠纷或其他风险事件发生率。护理危机管理对于护理效果的提高作用已在部分报道中得到证实。范凤媚等[7]在报道中指出,通过在病房护理中应用护理管理方法,可有效提高护理满意度,并降低住院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张琴等[8]在研究中对护理危机管理策略进行了一定探讨,指出在临床应用护理危机管理可有效降低潜在危机事件的发生风险。本研究中,在对照组护理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总结的基础上,结合相关风险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护理危机管理策略。通过建立护理危机管理小组,并加强专职护士的操作技能、危机管理意识培训,以提高护理人员业务水平和人工肝护理的针对性。并通过护理危机时间模拟提高护理人员对危机事件的处理能力,有效阻止事件进一步扩大化,对于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相关生化指标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在人工肝支持治疗过程中实施护理危机管理策略可有效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有利于增强临床治疗效果。同时,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护理期间风险事件、护患纠纷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护理危机管理策略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综上所述,在人工肝支持治疗过程中实施护理危机管理策略,可有效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有利于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增强治疗效果,对于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顾吉鸣.126例慢性中度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护理体会[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8,25(5):56-58.

[2]叶君燕,陈玉玲,韦雄英.护理干预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治疗依从性、生活质量及肝功能的影响[J].临床医学工程,2018,25(9):1251-1252.

[3]张华英.全面护理管理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效果分析[J].慢性病学杂志,2016,17(3):323-324.

[4]梁思敏,匡姣,吴晓虹.延伸护理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遵医行为及病情的影响[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28(22):189-190.

[5]王新华.优质护理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伴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8,37(18):2497-2499.

[6]周明,吴希.中药保留灌肠配合护理干预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15,33(12):188-190.

[7]范凤媚.病房护理中危机管理的应用效果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12,19(11):2012-2013.

[8]刘锦华,张琴.抗炎保肝药物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的应用[J].世界临床药物,2012,33(9):528-532.

作者:陈娟 单位: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豫欣老年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