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网络资源在思政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探求网络资源在思政理论教学中的应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探求网络资源在思政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一、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两课”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在今天这样一个价值观趋于多元化,大学生越来越追求个性化的时代,“两课”教学不能是一味高高在上的训诫,也不能是板着面孔枯燥的说教,而必须贴近大学生的生活,试着走进他们的世界,方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根据我们的调查了解发现,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是比较注重专业课程的学习,而对于他们认为“实用性”不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则比较冷漠。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从事“两课”教学工作的教师应该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借助新的教学资源尤其是丰富的网络资源以提升“两课”教学工作的实效。

二、适度运用网络语言,形成幽默风趣的授课风格

十年前,当笔者刚刚走上讲台时,一位前辈教师曾这样传授心得:“如果你不知道樱木花道(注:日本动漫《灌篮高手》主角),你就没办法与今天的学生交流。”当时,我们面对的学生群体是80后,而今天的学生群体已经是90后,他们更是追求鲜明的个性,价值观愈趋多元化。在今天这样一个网络时代,网民创造发明了许多网络流行语,如“打酱油”、“给力”等等。这些网络流行语在大学生中广为流传,颇有市场,对于一个不熟悉网络的教师而言,这些网络语言似乎是“来自于火星”。因此,这句话在今天似乎可以置换为:“如果你不懂网络语言,如果你没听说过犀利哥、凤姐,你就没法与今天的学生交流。”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曾指出:“如果想使学生发生兴趣,我们就应用心使方法合口味,务使一切事物,无论如何正经,都可以亲切地、诱人地放到他们跟前。”鉴于此,适度地在“两课”教学中使用网络语言,以此贴近学生的生活,消除师生之间的距离感,有助于营造一个幽默有趣的课堂氛围。例如,在讲授“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知识点时,引用“神马都是浮云”引导学生“树立乐观的人生态度”去面对人生中遇到的困难与挫折。

再如,在讲授“大学生择业与创业”时不回避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趋势,可引用网络热词称之为“亚历山大”(压力山大),使他们对今后的就业形势有一个正确的判断,然后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但值得注意的是,课堂教学中使用网络语言应张弛有度,把握这个“度”的标准应限制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方面,在课堂上偶尔穿插使用网络流行语,而在讲述教材的理论环节,尤其是涉及关键表述、经典理论、基本原理等方面,必须保证用语的严谨,与教材表述一致,不得随意为之,不可用俏皮的网络语言冲淡理论的科学性。否则,“两课”教学将会变成郭德纲的单口相声,又或者是周立波的“壹周立波秀”,整堂课固然幽默风趣,但过多的插科打诨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甚至冲淡了理论知识的讲授,课后学生记住的仅仅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过的某几个“经典段子”,从而使课堂教学成为“神马都是浮云”。

三、选择网络热点进行案例教学,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我国各大高校在“两课”教学中都采用了案例教学法。然而,传统的案例教学在案例的选择上比较因循守旧,和教材配套的教学参考书、PPT课件所采用案例虽然经典,但是时效性不强。例如,在讲授“理想信念”时所选案例要么是红军爬雪山过草地,要么是张海迪身残志坚,与病魔作斗争。“爱国主义”部分的典型案例则是钱学森排除重重阻力回国效力,成为“两弹一星”的元勋。讲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时的案例肯定有学习雷锋好榜样,做好事不留名。笔者在此并非指责“两课”教学不能使用上述案例,这些案例都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沉淀下来的经典,仍然可以在教学中反复使用。笔者所要强调的重点是由于“两课”教学与中小学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合,而这些案例在中小学阶段就已经大量采用,大学生早已耳熟能详,容易产生心理上的倦怠乃至排斥,导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此,“两课”教学在使用上述经典案例的同时,应该注入新鲜血液,补充紧扣时代脉搏的案例以取得更良好的教学效果。

近年来,信息网络化大大扩展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两课”教师完全应该通过网络获取大量的教学资源,从中遴选出更具时代特色的案例以丰富“两课”教学的内容。运用网络热点事件进行案例教学的关键在于所选案例是否符合“两课”的教学要求以及贴近当代大学生的关注点。例如,在讲授“爱国主义”时,从2012年风靡全球的“江南Style”引入到后来风靡国内的“航母Style”,从“航母Style”的走红可以看出以年轻人为主的网民群体并非普遍想象的那样“极端个人主义”,他们同样有着炽热的爱国心。

“航母Style”不仅仅是一次网络的狂欢,其背后是祖国的日益强大和群众的自豪之情,是爱国主义热情的支撑。再如中央电视台每年举办的“感动中国”栏目都会评选出年度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人物,其中有徐本禹、丛飞等来自民间的普通人物,有刘翔、姚明等闪耀的明星,也有钟南山、袁隆平这样的睿智学者,每个人物身上都有一种让观众感到心灵震撼的精神力量,选用这些案例完全可以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相得益彰。而且上述案例既是当代大学生熟悉的社会热点,又与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完美结合,更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共鸣,从而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中来。在选择网络热点事件进行案例教学时,“两课”教师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从网络热点事件中选择案例必须仔细甄别其真伪。众所周知,网络是一把双刃剑。随网络而兴起的BBS、博客、微博等“自媒体”极大地拓展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但同时也有人利用这些新兴的网络平台炒作自己,甚至别有用心地传播谣言。教师在运用网络热点事件进行教学的时候,不能不加辨别地使用所有网络热点事件尤其是论坛、微博上所传播的热点事件,而应采用各大门户网站如新华网、新浪网、搜狐网等的已经得到证实的网络热点事件作为教学案例。此外,在遴选案例时应更多地选用那些积极的、健康的、催人奋进的、给人力量的、充满希望的热点事件来传播正能量,而不应总是将社会的阴暗面展示给学生,从而误导学生以偏概全。

第二,“两课”教师还应当留意搜集当下最新的热点案例,以便及时更新补充到教学中来。因为社会生活的发展日新月异,网民的关注点极易发生转移,网络热点事件的特点之一就是转瞬即逝。这给“两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备一次课就数十年不变,甚至“以不变应万变”,例如在近些年仍然一成不变地采用2002年度、2003年度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作为案例,“法律基础”部分仍然使用数年前的“刘海洋硫酸伤熊事件”和“马加爵杀人案”等。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完全可以采用更新的2012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以及“药家鑫故意杀人案”、“我爸是李刚”等案例,这些案例更贴近今天大学生的生活,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四、结语

关于如何更有效地运用网络资源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四川各大高校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开辟了不同的途径,如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其中比较出色的有西南交通大学的“扬华素质网”,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的“小天在线”等。再如一些高校的支部书记、辅导员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时将有教育意义的文章上传到思政论坛、博客,运用QQ、微信等即时交流工具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交流,极大地拓展了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由于笔者所从事工作性质以及篇幅所限,本文仅限于探讨网络语言以及网络热点事件在“两课”教学中的选择使用,一言以蔽之,作为从事“两课”教学的工作者,我们完全应该更“给力”一点,采用一种并不那么“严肃”(就传统意义而言)的方式来提升“两课”的教学效果。

作者:舒智勇 朱运龙 单位:四川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