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化学系列课程网络资源供给侧改革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化学系列课程网络资源供给侧改革,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大学化学系列课程网络资源供给侧改革

[摘要]“互联网+”为高等教育数字资源供给侧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撑。利用互联网思维、技术和模式打破传统教育生态,可以实现教育资源供给侧变革。重庆大学大学化学系列课程依托“互联网+”整合国家级、市级和校级网络资源,根据改革目标明确资源平台功能,划分资源层属关系,实现动态服务和时时处处的无缝交流。通过一系列改革,学校实现了教学资源的立体化、谱系化、鲜活化,为“教”与“学”提供了及时、高质量的支持服务,实现了传统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问题为中心、活动为中心”的能力培养模式的转变,创新了教育供给

[关键词]互联网+;供给侧改革;大学化学;网络资源

“供给侧改革”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1]。高等教育是经济供给侧的主体之一,承担着为市场提供准公共产品的使命,这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机遇[2]。我国高等教育开始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从需求侧改革转向供给侧改革,从注重规模、数量的发展过渡到注重结构、质量、效益和创新。供给侧改革凸显了内部结构性变革,重视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3]。“互联网+”为高等教育数字教育资源供给侧改革,特别是信息化融合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资源共享课、在线开放课程、微课、慕课等教育资源相继出现。这些资源利用互联网思维、技术和模式打破传统教育生态,实现教育资源供给侧变革。网络资源在“互联网+”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网络资源的全互联网化成为教育信息资源建设领域的一大发展趋势[4]。大学化学作为重庆大学非化学专业实施化学教育的供给方,如何积极应对,如何创新教育以适应不同专业多样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是大学化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重庆大学的大学化学系列课程虽然紧跟科技发展步伐和教育改革方向,拥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重庆市在线课程大学化学和大学化学实验、校级sakai平台等网络资源,但学习资源与功能模块整合不紧凑,缺乏多项有效交互,无法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无法更好地为创新教学服务。因此,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路径,提升教师整合课堂教学与网络资源的能力,满足学生自学的多样性和便捷性,成为推动大学化学创新教育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网络资源供给侧改革目标

大学化学系列课程作为重庆大学非化学专业实施化学通识教育的基础课,每年面向全校近90个专业的3000多名学生开课,对于优化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5]。数字化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化学传统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我们必须利用互联网及大数据,解决大学化学教学中存在的教学资源质量不高、分散、单调、抽象等问题[6]。大学化学作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拥有国家级、市级和校级多类网络资源。借助互联网技术进行供给侧改革,有利于整合资源,有效加强师生、生生、师师间的交流沟通,解决教学的时空受限问题,实现学生学习时间和空间上的无缝衔接,使课堂教学反馈更加高效、快捷;同时能够扩大数字教学资源,实现差异性发展,为教师定制个性化教学提供方便,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供给资源、环境和服务模式。

二、网络资源功能划分

21世纪,科学发展呈现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并存的状态。“互联网+”时代既需要掌握“高精尖”科学知识与技术的专业化人才,也需要大批具备多学科专业素养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4]。为了满足各专业的综合性发展及人才培养的需求,大学化学通过“互联网+”设计教学资源,建立了国家级、市级和校级三层网络资源,在构建资源平台时注重资源的功能作用,解决资源不足、分散、单调、抽象等问题,实现了教学资源的立体化、谱系化、个性化,为“教”与“学”提供了及时、高质量的服务支持,建立了有效的教育供给。1.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平台:该平台主要突出了大学化学课程丰富的教学资源,全面展示了大学化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如图1所示),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优质资源平台,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2.大学化学在线学习平台:该平台使学习过程突破了人数与地域等限制,其开放性改变了传统的班级化课程模式,实现了师生互动效果的最大化。学生学习状态数据能够及时通过在线平台反馈给老师。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性、互动性、个性化的第二课堂。3.Sakai学习交流平台:针对不同专业对化学基础学科的不同要求,该平台实现了教学班级的个性化和教学资源的融合,从多维度满足了课程、资源、教学班三者之间的独立性、共享性和交互性。

三、网络资源的有效整合

三大网络资源虽然功能作用分工明确,但分别属于不同的网络平台,使用起来不方便。大学化学以sakai平台为载体,搭建了课程总网站,下设大学化学I、大学化学II、大学化学III、大学化学实验I、大学化学实验II、大学化学双语6个独立课程子网站。同时,本课程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及在线课程两个高质量的国家级和市级课程网站的链接也列入二级站点(如图2所示)。总站点兼顾系列课程的共性,以公共资源的形式设置了参考文献、电子教材、教学大纲、教学课件和自测题,以及大学化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和大学化学在线课程的网址链接等资源。学生在总站点可以对系列课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同时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征和课程特点选择课程,并获取相关的课程资源与扩充资源(资源共享课和在线课程)。三大网络资源从分散走向整合,实现了网络资源的开放性、整合性,解决了教学时空受限问题,实现了学习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无缝衔接。

四、网络资源的动态性服务

大学化学网络资源服务的动态性主要指资源内容的动态性呈现。资源内容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和知识水平的不同进行动态调整与组合,向学生提供资源知识服务[7]。二级站点的资源类型和内容供给会根据课程学时不同而进行调整和组合。如大学化学I与其他课程相比,增加了“化学动力学”内容,故该站点资源中增设了化学动力学方面的视频、文献和习题等资源。三级站点则根据教学班专业的特性,对课程资源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和组合,使之符合不同专业学生对化学知识的不同需求,以期为各专业人才培养服务。这种调整是基于对重庆大学各专业培养方案的调研做出的一对一的调整。如重庆大学给排水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从事水工程与科学及水环境保护规划、设计、技术咨询、建设与管理、教学及研究、产品开发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与运营管理人才,因此三级站点给排水专业教学班资源内容设置中侧重第四章“溶液与液体”和第九章“水污染及其治理”的资源供给服务,以保证学生所学的知识与专业培养目标一致,为专业人才培养服务。另外,重庆大学“十三五”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优良的思想品格、深厚的人文素养、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强烈的创新意识、宽广的国际视野与浓郁的本土情怀的优秀人才,基于此,大学化学借助互联网新兴技术,立足“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化学为出发点,以学科交叉为主方向,及时获取化学与其他学科交叉研究的最新科研动态,并以实验为载体,以开放实验和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为手段,在交叉科学探究教学中,让学生获得更真实、更直观的体验和感受[8],以满足专业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需求。

五、网络学习空间的交流互动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通信设备的发展,网络学习空间成为老师与学生课下“时时处处”沟通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学习空间是一个集工具、服务、个人资源网络、人际交流网络于一体的“混合体”[9],可以满足师师、生生和师生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交流,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教师也可在此空间开展知识共享活动,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十二五”核心目标与标志工程“三通两平台”中提出了“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旨在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10]。大学化学依托三大网络平台,以统一身份认证和数据交换作为最基本的技术基础,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为目标,以大学化学教学团队老师为交流平台管理者,整合线上线下各种教育资源,建立资源间的逻辑联系,实现老师之间教学资源的共享、答疑和专题讨论及作业提交与批改(如图3所示)。1.依靠资源共享课平台的网络支撑,老师以管理者身份上传知识,利用平台使之外化;教学团队其他老师则将其转化为自己认知结构中的新知识,实现知识内化。这样可以实现知识共享,减少教师独立备课和准备素材的时间,弥补教师之间共享知识的时空局限,扩展教师间对话讨论、知识共享的深度与广度,满足教师旺盛的知识流通与转化的需求,为新知识的产生提供强有力的动力[9]。2.在线课程MOOC平台可以对理论知识进行碎片化处理,以便学生充分利用有限的自由支配时间,掌握课上没有掌握的知识点。同时,该平台强大的身份认证跟踪系统可方便老师掌握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情况,并及时在平台中围绕某知识点设置专题讨论,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在专题讨论过程中,学生利用新媒介挖掘碎片知识,并进行整理、剔除、汲取、加工等,实现知识碎片到知识点的有意义重组,并完成知识点到新知识体系嬗变的过程[11]。3.教师以sakai平台为媒介,利用其在线布置、提交、批改作业的强大功能,实现与学生个体一对一的沟通交流。这样就打破了教与学在时空上的限制,从而增强师生间的互动式、协同式、多元化信息交流,促进学生的主动式、互动式学习,使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和培养逐渐成为现实。

六、小结

本研究立足教育供给侧改革,以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和重庆市在线课程为依托,以多个市级教改项目为基础,基于“互联网+”构建大学化学信息化教学平台,深度融合优质教学资源,创新“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突破时空限制,实现教学资源的立体化、谱系化、鲜活化,有效解决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实现课程教学的信息化、在线化、功能化,为学生个性化成长和自主学习提供平台,实现供给侧的转型升级,使非化学化工类专业的化学通识教育迈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王佳宁,盛朝迅.重点领域改革节点研判:供给侧与需求侧[J].改革,2016(1):35-51.

[2]李玉华.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J].教育探索,2016(5):71-76.

[3]姜朝晖.以供给侧改革引领高等教育发展[J].重庆高教研究,2016,4(1):123-127.

[4]杨现民,赵鑫硕.“互联网+”时代学习资源再认识及其发展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6(10):88-96

作者:法焕宝 尹伟 甘孟瑜 李泽全 胡宝山 单位:重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