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网络安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网络安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网络安全

1大数据时代对网络计算机安全的影响分析

1.1网络影响

计算机网络本身就有这较高的开放式,其系统较为脆弱,并且IP协议使用效率不高,安全性较差等问题都不符合现阶段大数据背景下的发展需要,极易造成网络系统问题。

1.2人为因素

现阶段网路计算机并未达到全智能化水平,很多操作还是需要人力完成,但是由于用户操作水平的参差不齐,很多用户不能按规操作,且网络计算机技术普及程度与范围有限,很多人在发现问题后都不知道是怎么形成的,安全意识不高,容易中不法分子的圈套,很多人根本无法独立完成网络系统设计与管理工作,其中安全隐患比比皆是。

1.3黑客入侵

黑客这个名词已经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了,在网上操作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黑客的入侵,不仅会影响计算机系统的正常运行,更会严重威胁用户的财产与信息安全,近些年由于黑客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值得关注。网络黑客攻击主要可分为节点软件安装、主动攻击等,黑客一般在目的与计划引导下才会进行主动攻击,会直接导致系统瘫痪与故障,影响其运行流畅度。黑客入侵属于现阶段计算机网络系统所需面对的首要安全问题,不法分子会将黑客软件安装在节点上,阻拦节点信息,导致客户网络系统无法正常运行,出现信息泄密等问题。

1.4垃圾信息

由于大数据背景下,很多资料信息都是互通的,不论是出于哪方面原因,使得一些非法组织或个人得到了用户联系方式,如个人邮箱等,时长向其中投放一些政治、宗教或商业的信息,有一部分发信息的人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吸引眼球,增加影响了,还有一部分人则是通过这种方式让客户主动点开,则会通过特有的方式窃取用户数据,不利于用户个人的信息与财产安全。

1.5管理问题

在大数据背景下,必须要管理好计算机网络,最大限度上的避免安全事故。但是现阶段,许多计算机用户自身缺乏安全意识与管理知识技能,根本无法科学开展计算机网络管理工作,出现问题不能及时处理,则会产生诸多安全隐患;并且缺乏安全意识,在计算机网络的运行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泄密,尤其是学校和银行等机构如果不能很好把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那么所造成的后果难以想象。

2大数据时代下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措施

2.1账号管理

由于用户账号信息携带大量个人财产或私人信息,因此一定要做好管控工作,设置相应防护措施,对网银账户结构、邮件账户结构、支付宝账户结构等进行优化与管控,尽最大努力防止用户信息泄露。并且要积极开展培训工作,培养安全防护意识,提高密码安全性,谨防网络诈骗等新手段,定期更改账户密码等等。

2.2设置智能防火墙

防火墙技术是保障计算机安全运行的重要环节,提高其智能化有助于其自动开展分析与处理工作,通过自行管理来保障用户个人信息的安全,降低计算机网络计算时间,快速对问题进行处理,及时隔离错误信息,全面提高数据安全性。智能防火墙与大数据系统维护工作应共同开展,这样能够有效提高安检效果与效率,有助于健全管理体系,全方位保障网络安全。

2.3选择杀毒软件

杀毒软件应与防火墙保持匹配,如若发现问题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全面排查软件中错误信息与潜在问题,有助于软件的正常使用。相关人员应对杀毒软件系统进行研究,及时发现系统漏洞,做好数据更细工作,做到与时俱进,切实保护用户计算机网络安全,并且通过人工智能方式研发防毒系统应用于用户邮件内容检测上,自动过滤敏感信息,如若发现问题会及时清理内容,避免用户不小心点开而造成的损失。

2.4做好数据加密管理

计算机数据的安全性是最为关键的,在数据存储和管理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则会影响到整个系统,因此我们要做好数据安全管理,从加密工作入手,对数据和文件进行加密处理,提高数据机密性,有预见性的看到问题所在,做到事前预防、事后处理并重。

2.5完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在大数据背景下的,全球数据一体化,只有不断完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积极运用先进管理技术才能发现问题所在,更好的保障国家信息安全。(1)国家应重视起来,给与政策上的支持,指定与完善战略方案,大力培养与引进网络安全人才,建立健全奖励机制,做好高素质网络安全团队建设工作;(2)有关人员应在实践过程中积累与总结,不断创新,完善技术内容与体系架构,全面提升信息安全管理效果。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大数据背景下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相关人员要从多方面入手,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致力于我国全民网络安全意识的塑造与网络安全技能水平的提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孙为.计算机网络安全及防范措施探讨[J].数字通信世界,2016(02):140.

[2]魏楚雯.计算机网络安全及防范措施[J].科技传播,2018(01):134-136.

作者:何元飞 李俐 单位:商丘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