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图书馆勤工助学育人管理探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文章介绍了高校图书馆勤工助学育人功能,分析了当前高校图书馆在勤工助学育人方面的局限,并提出优化办法,以达到其资助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勤工助学;育人管理
《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将勤工助学活动定义为“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劳动取得合法报酬,用于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社会实践活动”[1]。国内有学者认为勤工助学不仅具有解困助学的经济作用,而且具有补充学识、培训能力、锤炼思想等育人功能[2]。教育部在2017年颁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把对勤工助学学生的经济资助纳入到“十大”育人体系中,在性质上勤工助学活动有了进一步延伸,即由经济资助转变为资助育人活动。高校图书馆作为大学生在校的“第二课堂”,是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与培养,增强道德修养、提升文化层次的重要基地。高校图书馆在勤工助学活动中应使学生在参与图书馆管理中得到“有形”资助的同时也获得“无形”的益处,积极探索图书馆勤工助学育人平台的建设,推动育人新方式和拓宽途径,继而将育人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1高校图书馆勤工助学育人功能
1.1培养责任心和增强敬业意识。当代大学生普遍为“00后”,在拥有比“前辈”大学生更加优越的家庭条件、社会环境的同时,也受到整个社会开放性、包容性因素的影响,更加追求自我。对年轻人来讲,适度追求自我无可厚非,但很多大学生往往会“放大”或“刻意”强调自我,责任心及敬业意识普遍不足。在高校图书馆设立勤工助学岗位,大学生可以提前感受工作责任。此外,由于高校图书馆的部门较多,其设立的勤工助学岗位数量也相应较多,特别是流通部、采编部等传统业务部门,大学生加入到这些团队中能够增强自身的团队协作能力,并学会如何与周围人相处。
1.2技能扩展和文化熏陶。与人们传统印象中的图书馆不同,现在不论是公共图书馆还是高校图书馆已逐渐向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方向发展。在这种影响下,图书馆对工作人员的要求也相应地随之提高。高校图书馆的勤工助学早已不是往常的“看摊”,工作内涵更加偏向于复合型发展,特别是网络信息的日渐普及和技术装备的逐渐更新换代,对使用者的要求更高了。大学生在步入校园后,大部分时间在学业中度过,在专心学业的同时也需要一定的学习、应用技术设备的机会,而高校图书馆就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另外,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中最有文化氛围的场所,其多年被书籍、文化“滋润”,且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投入的加大,图书馆成为高校最现代、环境最好的地点之一。勤工助学的学生在这样既有文化氛围又有良好阅读环境的场所里“浸润”,其对自身心理的发展和文化层次的提升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1.3积累经验值和增加竞争力。大学生在“象牙塔”中如果只“埋头”学习,一旦走入社会往往会很不适应,需要花一定时间进行自我调节。如果调节得不好,轻则影响当前工作,重则对今后发展都会有消极影响。而高校图书馆勤工助学岗位的设立恰恰可以缩短这种适应期,让大学生在步入大社会之前,在图书馆、校园这个小社会中摸索,尤其高校图书馆作为服务窗口,每天接待的校内外读者成千上万,需要处理的事情也多种多样,面对的情况比起学校其他部门会复杂一些。这对于在图书馆勤工助学的学生却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机会,在待人接物、处理问题等方面会锻炼得更为充分。
2高校图书馆勤工助学育人局限
2.1岗位较为单一且拓展度不够。尽管目前不少高校图书馆在勤工助学岗位的设立上都依托馆内如参考咨询、学科服务、网络技术等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部门,但用工大头还是在流通部等较为传统的部门,整理书籍、协助上架、打扫环境卫生仍然占据着绝大部分工作内容,这些工作内容基本没有技术含量,属于最基本的体力劳动,学生在刚开始时觉得新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鲜感褪去,枯燥感就会愈发强烈,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影响其工作效率,且这种枯燥感在学生之间往往还具有“传染性”,继而影响到用工学生的整体工作效率。
2.2管理不够标准且缺乏有效监督。大部分高校图书馆由其办公室负责勤工助学学生的招聘与管理,加之图书馆内设部门和岗位较多,在实际用工时往往会把权力下放到具体用工部门和具体负责教师,但由于有些岗位采取教师轮班制,值班教师对学生不了解导致缺乏良好的沟通,造成有时候学生只“听命”于某一位教师的现象。另外,学生的招聘在每一学年的开始往往相对规范,会统一在全校范围内进行聘岗,但随着用工的进行,有些学生会退出岗位,因此通常会采用老生推荐、学生自荐的方式重新聘岗,而管理者对于这些中途聘岗的学生并不了解,通常会形成一定的盲目性从而造成后期工作的被动。此外,很多高校图书馆不重视勤工助学管理制度的制定,一部分高校图书馆甚至从没制定过管理制度,在处理具体事情上无章可循,还有一部分尽管制定了相关制度,但不够细致和完善,造成管理上的困难[3]。
2.3理念较为落后。一方面,很多教师对勤工助学的理解更多地还是停留在“经济资助”上,对于如何利用勤工助学岗位使学生能力得到提升的思考并不多;另一方面,在工作岗位上的同学似乎也更适应自己作为“帮忙者”甚至是“读者”的角色,而忽略了自己也是“管理者”的角色,主动性不够造成不能更深入参与到高校图书馆日常的工作及管理中。长此以往,学生的积极性无法被调动,继而影响到其工作实践的获取、经验能力的提升及创造能力的培养。
3高校图书馆勤工助学育人管理优化
3.1强化岗位管理并建立助学制度。在学生到图书馆正式上岗前,应对其进行岗前培训。培训重点包括其所在工作岗位的内容及图书馆整体环境、设施设备、服务内容。具体来说,培训内容可分成三部分:一是图书馆的各种规章制度及学校勤工助学的相关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上岗前把规章制度讲清、说透,有助于学生对后期工作产生积极性。条件允许情况下,图书馆应在学校勤工助学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制定符合本馆实际情况的图书馆勤工助学管理办法,从招聘、培训、奖惩等内容加以明确。二是图书馆学专业知识。很多学生在加入到图书馆勤工助学队伍之前对于图书馆学几乎一无所知,因此,必要的基础知识培训必不可少,比如文献管理知识涵盖了图书分类法、数据库及使用方法、期刊标签录入以及排架、倒架方法等,部分岗位往往会用到这些知识。三是职业道德修养。高校图书馆作为服务窗口部门,其馆员老师和勤工助学学生的精神面貌和服务质量往往代表了所在学校的精神面貌和服务质量,勤工助学学生一般与读者接触较多,一言一行不仅代表了学校也代表了图书馆。因此,加强对其职业道德修养培训不仅是有利于当前图书馆工作,对于今后学生走上社会工作岗位也大有益处。
3.2设立考核制度并建立学生档案。现在对于勤工助学工作很多教师进入到一个误区,即教师认为勤工助学的资助金来自学校的专项资金,不是由图书馆发放,因此对学生工作质量的考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由于大部分学校或图书馆对于勤工助学没有考核制度,也造成部分学生对工作不重视,随意迟到早退,临时退出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给图书馆工作的连续性造成困难。因此,建立学生勤工助学档案,设立考核制度就显得极为必要。档案记录学生在图书馆勤工助学的工作表现、出勤情况等内容,并以此作为考核的重要评价指标。另外,设立考核制度对于勤工助学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图书馆可以自定考核标准,按周、月进行考核,为了保证考核的公平与公正,可以采用“360度”评价法,多层面、多渠道地进行了解及评价。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可在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加以奖励。一是精神奖励,每学期召开勤工助学表彰大会,颁发证书并通报给所在学院,对表现优秀的学生在图书借阅数量及借阅时间上予以增加和延长;二是物质奖励,图书馆可以在每年的预算中额外申请一笔学生活动经费,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物质奖励,为了调动工作积极性,除了对个人的奖励外,也可以设立团队奖,激发学生的团队荣誉感。
3.3转变工作理念并增强育人效果。与之前观念不同,现在参与勤工助学的大学生已经不再单纯为了经济资助,更多的是为了开拓眼界、结交更多人、增加更多技能。作为勤工助学学生的管理者也应该顺势转变工作理念与思维,从学习和培养技能的角度甚至从交友的角度去理解当代大学生,在工作中加以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把当下的理念做好定位,教会其换位思考,使其在工作中有所收获。高校图书馆作为知识宝库、育人阵地,对于强化大学生的能力责无旁贷。一方面,很多大学生尽管在生理上已经成人,但在思想上、心智上往往还不成熟,离开父母和熟悉的环境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扰;另一方面,部分新生代大学生具有矛盾型人格的心智特征,即个性张扬但心理脆弱,个性独立却生活依赖,思想活跃却内心空虚,情感强烈与情绪化并存,理想主义与功利倾向并存[4]。在图书馆的日常管理中就要对这类勤工助学学生加以留意,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关爱,帮助他们提高情商与智商。对于家庭贫困的学生,更要多几分关心,帮助他们在完成勤工助学的同时顺利完成学业。
3.4培养正确道德观并增强创业能力。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职业素养的重点考查方向,排名前两位的分别是责任感和诚信,而应届毕业生则把这两项分别排在第八位和第六位。这种落差显然不利于学生进入社会[5]。在学生勤工助学过程中,要始终关注正确道德观的培养。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整个勤工助学工作中,培养其独立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时刻提醒学生转变观念、端正态度,及早进行职业路径规划。随着“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进行,高校图书馆也应抓住时机,通过图书馆顶层设计,创办咖啡厅、文创店、书店等并适时增加勤工助学岗位数量。一方面,这些岗位与图书馆传统的勤工助学岗位内容截然不同,更加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和生活习惯;另一方面,通过成立这些“新式”的勤工助学岗位,在为图书馆稍加“盈利”的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的经营、管理能力,更能使学生把课堂和书本知识进行活学活用,为今后可能从事的职业发展路径打下一定的基础。
4结束语
高校图书馆勤工助学工作不仅应该继续在经济上对学生给予资助,而且更应该通过完善组织、健全制度、增加工作内容等来实现学生的道德修养加强、身心健康发展、创业创新能力提升。真正达到资助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管理办法》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8(6):19-21.
[2]俞佳超.高校勤工助学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10,19(3):9-13.
[3]徐健晖.高校图书馆勤工助学工作探析[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6,35(10):176-178.
[4]张莼波.大学生心智发展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意义[J].学理论,2013(35):390-392.
[5]张煊,李小凤,史嘉坤.高校图书馆勤工助学育人功能的创新探析———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视角[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7,29(10):198-201.
作者:徐珊梅 单位:北京物资学院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