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职业院校图书馆管理工作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职业院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是职业院校师生对图书资源利用率逐年提升的具体体现,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图书馆在教学中的作用不断凸显。本文结合职业院校图书馆工作的现状,对图书馆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索图书馆管理工作的新方向。
一、职业院校图书馆管理工作凸显问题
(一)管理形式较为陈旧。职业院校的图书馆管理模式仍停留在传统的模式上,大部分院校采用单一的管理模式。管理人员单一的向师生提供图书借阅等服务,停留在“借”与“阅”,“看”与“管”的层面上,导致工作效率低。图书馆的内部资源缺少定期更新与维护,无法满足师生的实际需求,往往忽视其资源类型与数量上的丰富,停留在维护好就是管理好的狭隘误区上,无法满足职业院校师生的需求,导致师生对图书馆的兴趣相对缺失。
(二)信息管理机制落后。职业院校图书馆信息管理机制的的落后,信息管理机制的建立植根于本校的有效资源上,形成了“各自为政”的局面,未能与外部信息机制进行联合或实现区域化的管理机制,使得图书馆资源在数量上有限,在资源上缺乏系统的整合,由于受本校实际情况的影响,往往呈现出质量不高的特点,导致师生难以通过图书馆数据库获得全面的参考资料。信息管理机制的落后,降低了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形成了图书馆的发展无法与时展相匹配,此外,部分图书馆并没有利用信息技术等手段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展开管理,信息管理机制的滞后,将师生借阅图书、还书的程序复杂化,缺乏时效性的模式,导致师生丧失图书资料查阅的需求。
(三)常规化管理。职业院校图书馆的常规管理工作是基于图书资源的更新与扩充的基础上,但管理者往往在认知上存在误区,没有重视对图书资源的更新,认为师生对图书资源的需求仅停留在教学资源上,图书馆的资源只是作为教材或辅助资料,忽视了师生对丰富化的图书和资料的需求程度。其次,登记工作是图书馆的常规化管理的第二个环节,图书馆内所有的馆藏都需按照相关标准进行登记,采取分类入册的处理模式,但在常规的登记工作中,工作人员回避这一问题,没有对新引进的图书进行登记,导致后期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障碍。再次,借阅流通管理上规范性较差,由于部分院校并没有制定详细的借阅流程或仍以人工的方式进行借阅管理,导致借阅流程繁琐,工作效率低,错误频出。最后,在图书馆的常规化管理中,防鼠、防潮以及防火工作尤为重要,需要长期性与定期检查相结合,工作人员对安全的忽视,导致了图书出现损毁或丢失等情况频出。
二、职业院校图书馆管理工作的探索方向
(一)以需求为导向。职业院校图书馆工作的探索之路,放在首位的应该是以提供全面、高质量的图书服务,服务于师生需求。因此,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受众体是师生,师生的需求是探索的根本,以需求为导向,才能发挥职业院校图书馆管理工作的作用。师生需求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调查和研究,可定期进行问卷调查,让师生对图书馆的各项工作做出评价,征求师生的建议与意见,图书馆管理人员结合调查的具体情况,应提高认识,结合图书馆的发展情况,不断丰富图书资源的种类与数量,并及时对工作形式与内容进行调整,满足师生对服务和信息资源的多方面需求。图书馆内以及其图书馆网站上,应设立相应的意见箱与评价栏,借助多种媒介形式,给师生提供发表意见的平台,多方面的汲取建议,增强图书馆工作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二)以健全机制保管理。完善的管理机制是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必要前提与保障,更是图书馆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必要手段。管理人员应当建立健全信息管理机制,不断对内外部资源进行整合,建立统一的网络管理平台,丰富图书馆内的资源;实现图书管理工作的科学规划,强化管理的合理性,敢于摒弃无法满足现实需求、工作效率较低的部门和环节,建立有效的机制,提高实际工作效率。应当在信息管理方面实现自动化,采取一证通用制度,实现证件的关联使用,师生在简便的流程中完成需求。
(三)以管理要成效。管理人员应当重视管理,定期对馆藏进行清点和整理,及时筛选落后的图书资源,对于无实际用途的馆藏应当分类删减,及时扩充新近发表的杂志、图书,要拓展资源种类,包括视频、音频以及图片资料等,满足师生的个性化需求。在图书登记管理中,应强化登记管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展开借阅管理工作,使借阅、还书的过程可以实现高度的自动化;管理人员应当定期对纸质图书资源进行检查,保证分类清晰、准确,避免资源出现损毁或丢失等情况,并将资源录入电脑系统,实现信息的长久留存。一旦发现图书损坏,应当及时登记并进行修补,确保图书的正常使用。
参考文献
1.沈中海.当前职业院校图书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和整改建议[J].读书文摘,2015.8
2.陆卫东.职业院校图书馆管理初探[J].读书文摘,2016.16
3.余杏.高职院校图书馆期刊管理与服务工作中常见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分析[J].考试周刊,2016.62
作者:杜丽杰 徐春艳 单位: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 哈尔滨市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