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复兴项目数字化传播途径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城市复兴项目数字化传播途径,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城市复兴项目数字化传播途径

我国的城市复兴建设方兴未艾,进行了改造工业遗存、复兴历史街区、激活滨水区域等多种途径的尝试,出现了上海新天地、北京798艺术区等知名案例。现有的城市复兴建设尤其是对老旧厂区的改造还存在不少问题,可以用数字化传播手段来增加城市复兴项目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使其具备更多的包容性、创造力和影响力。

一、城市复兴项目的常见问题

(一)城市历史记忆的中断

城市复兴建设最常见做法是改造利用工业遗存,包括各类厂房、仓库、工业大院及其配套设施。我国大城市的工业区大多设在旧城边缘,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这些地方已变为人口稠密、商业价值很高的区域。开发者把工业设备和不适合居住的部分建筑物拆除,翻修出一批低密度、高性价比的办公空间,尤其受到中小规模文化企业、互联网企业欢迎。但是在这种改造过程中,规划设计者很少考虑原址的历史积淀,即便是北京798艺术区这样中外知名的城市复兴案例,园区也缺乏对过往历史的讲述。参观者可能对这里独特的包豪斯风格建筑产生兴趣,却无从了解电子工业基地的故事,艺术区使用的是一套后现代主义的、解构计划经济时代文化逻辑的符号体系。实际上,这些老厂对中国电子工业作出过历史性贡献,也繁荣了北京的东北部城区,与这一区域目前的产业特色存在联系——从最初大面积移植东德生产线到西门子公司等跨国企业入驻,再到如今本土互联网企业的高度聚集。798艺术区这一历史叙述断裂的状况直到最近才有所改观,园区的产权所有者开始梳理自身发展历史。

(二)与社区的联系日渐弱化

城市复兴项目忽略或有意排除地方的历史文化,其结果之一就是与周边社区的情感联系逐渐减弱。无论历史街区、工业遗存还是滨水地带,背后都有一群历史文化的创造者,其中很多离退休职工、原住民仍然生活在周边的街道社区或村落。区域经济由于种种原因发生衰退或停滞不前,曾经条件很好的配套居住区也变成设施老化的底层社区。城市复兴项目获得了大量资金投入和财政补贴,迅速改善园区基础设施并迎来新的使用者,而周边老旧社区却难以拆迁或得不到改造,与翻新的园区形成鲜明对比。很多老厂曾经有“企业办社会”的职能,为职工及周边居民提供各类生活服务,改造后的园区却过于着眼经济效益,对社区的公共服务贡献甚微,园区/社区之间的共享传统与情感联系都逐渐弱化以至于中断。如果区域的整体文化生态未得到重建,从长远看也不利于园区经济发展。

(三)同质化发展,缺乏创造性

城市复兴项目的同质化现象十分普遍,无论是翻新为办公空间、写字楼还是改造成艺术区、影剧院、文博场馆,开发者都在美学风格上追求某种流行风尚、国际标准,以便充分市场化、商业化,产业发展方向更是趋同。正如社会学家戴维•哈维分析的,地域性的独特品质很容易被这种便于交易的考虑所摧毁,“当一些东西或事件越容易市场化(易于伪造、仿制、模拟等),它们越难以成为寻求垄断地租的基础”,其结果反而是损害园区的价值。过去较为成功的北京798模式、尚8模式,上海田子坊模式、新天地模式……在全国的城市复兴项目中都找得到仿制品,不少大城市依托自己的艺术院校资源照搬了798艺术区的符号元素,但最终的经济效益和文化影响力都十分有限。

二、城市复兴项目的数字化传播效果

大量的城市复兴项目没有文物保护单位的身份,也不是专业文博场馆,使用数字化传播手段属于“自选动作”而非“规定动作”。但使用这些数字化手段可以更好地尊重所在区域的历史传统、加强与社区的情感联系,提供更多公共服务,对传统的创造性阐释能够赋予城市复兴项目更大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影响力。

(一)经济高效,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

高水平的城市复兴项目在改造设计之初就会考虑原有的建筑肌理,在满足当下功能需求的同时在建筑外观上把历史元素凸显出来,原有的文化符号还会渗透到办公空间的具体设计中,谷歌、苹果等跨国公司近年来推出的众多办公大楼就是其中代表。但这对开发者和建筑师提出了很高要求,现有的很多项目都达不到这样的水平,只是进行了简单改造。数字化传播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这种不足,它开辟的公共空间不仅能呈现文化信息,联系过去、现在和未来,也不会占用太多物理空间,还可以是复合功能的,是一种经济高效的选择。

(二)形式多样,有丰富的创作可能性

可用于城市复兴项目的数字传播手段很多,除了传统的网站、社交媒体外,目前主要有在移动端和固定播放设备传播的数字化图文、音频、视频、APP、游戏等,也有相对复杂的新兴技术手段,包括裸眼3D、全息投影和需要辅助设备的VR、AR、MR等以及其他各种数字化的声光电手段。这些传播工具能够满足不同规模、不同类型复兴项目的需求,十分灵活:体量大者如户外数字灯光秀,首钢园区滑雪大跳台在2019年举行首个国际比赛时上演了三场灯光秀,在巨大冷却塔上展示百年工业成就和其他文化内容,造就一个无数观众共同凝望的历史时刻,是颇为成功的传播案例。体量小者如各种创意APP,创意工作者为英国最大的工业遗产改造工程——伦敦巴特西电站项目(进行中)设计了“遗产小路”应用程序,包含整个地区的导览和AR体验等内容。

(三)互动性强,与社区保持动态联系

用数字化传播工具对历史文化记忆进行梳理和重释,可以加强原有社区居民与新园区的情感联系,在给予他们尊重的同时赢得支持;这些传播工具突破了传统的线性传播模式,互动性、体验性、参与性强,能够吸引各种文化层次的受众,便于形成沟通对话,有利于复兴项目的优化调整。例如伦敦巴特西电站“遗产小路”程序的使用者可以随时关注工程进展情况,提出他们的预期和建议。这些功能意味着复兴项目不是封闭和排他的,可以在服务产业发展的同时对社区生活作出贡献,构建的公共空间不是专属于某个社会集团的,而是向所有人开放。

(四)为城市复兴项目增加文化价值

城市复兴项目要取得成功,不仅需要在产业结构上作出调整,也需要独特性和独创性的文化价值。正如地理、气候、水源和人文因素对酒类价值的影响一样,有独特历史背景、文化背景的城市复兴项目也有可能赋予入驻企业及其产品以某种特殊的价值。与此同时,新兴的数字化传播手段改变了访问者的体验方式,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创造出丰富的文化体验,这种创造性的运用本身也是城市复兴项目活力和价值的体现。

三、城市复兴项目加强数字化传播的途径

(一)装配数字展厅或城市家具

最常用的是展览展示。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全息投影、裸眼3D等数字技术非常适合再现和重构历史场景,全方位地展示出建筑结构及细节,还能给予观者“沉浸式”体验。城市复兴项目应当开辟数字展厅,再现曾经的生产流程、生活场景和历史变迁,让观者了解改造项目的价值。同时,可以搜集用户的反应数据,根据他们的喜好对传播内容作出调整。如果没有空间条件,也可以在城市家具中装配播放装置或二维码,这些城市家具包括信息指示、娱乐健身、交通服务等公共设施。制作VR类的数字内容产品有较高门槛,在预算不足的情况下可播放普通的音频、视频,同样是有效的传播手段。

(二)数字化的公共艺术活动

创作公共艺术。在园区设置交互式的公共艺术装置如智能化的喷泉、雕塑、灯光秀等,还可以用可穿戴式设备捕捉用户特征,即时生成个性化的短视频。这些装置增加了城市复兴项目的趣味性、艺术性,其主题与本区域的历史文化以及园区的未来发展方向相关。使用新兴数字技术的公共艺术作品非常容易通过微信公众号、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实现二次传播,吸引更多潜在受众,扩大传播效果,迅速提高城市复兴项目的知名度。

(三)公共服务型的应用程序

建立公共服务的数字平台。首先,使用VR等技术提供整个项目的空间和功能导览,吸引更多消费。其次,利用应用程序来扩大社区参与。应用程序的使用者可以是游客、访客也可以是园区内的企业员工、周边社区居民。人们可以通过APP了解项目计划、提出自己的建议,甚至可以根据需求形成个性化数字地图,为规划设计者提供参考;这些程序在项目建成之后还可以继续帮助园区/社区的管理治理,通过分析用户数据来调整服务。第三,用小游戏来提供与项目主题相关的文化信息服务,可以吸引更多年轻受众,在园区以外的广阔平台传播,形成自己的文化IP。

作者:陈镭 单位:北京市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