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思考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博物馆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博物馆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思考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已经步入了信息化时代。档案管理作为信息时代下文化传播行业中的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已经得到了相关领域领导和专家的关注。博物馆是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对外文化展示的一个窗口,如何在信息时代下把握好这一机遇提高博物馆档案管理数字化水平也就成了博物馆档案管理人员及博物馆馆长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文章主要基于新时代下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需求,对博物馆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指出了传统的博物馆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博物馆档案数字化管理的相关建议。旨在给同行朋友一点小小的启示。

[关键词]档案管理;数字化;博物馆;信息化

0前言

博物馆是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对外文化展示的一个窗口,具有丰富的人文、历史、艺术、科学研究价值和教育意义。在博物馆对外进行开放的过程中,会形成各种类型的档案资料,这些档案资料记录着博物馆的前世今生以及各种变迁。随着时代的发展,博物馆的档案管理工作也由传统的纸质档案形式朝着电子资料数字化的方向发展。数字化的档案管理由于操作简便、可视化程度高、查询简便,易于汇总的特点而受到了行内人员的一致认可和欢迎。因此,在当前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博物馆的档案管理工作,如何提高博物馆的数字化管理水平也就成了值得研究的课题。提高博物馆档案数字化水平为博物馆今后开展各项任务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1978年,邓小平提出“科技是生产力”,迎来了我国科学发展的春天,科学技术的春天到来了。档案管理技术从无到有,经过广大档案工作者的努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档案科技工作中,博物馆要充分发挥档案科技的引导作用,积极引导档案工作者研究解决档案工作中遇到的关键技术问题。长期以来,广大档案工作者在档案科技工作中积极吸收、引进、采用现代科技与理论成果,不断改变档案管理的传统模式,极大地提高了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档案信息化建设全面展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进一步向纵深推进,档案工作正逐渐从以档案实体管理为主向以档案信息管理为主要内容转变。档案科技作为档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动记录了档案保护技术、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档案信息技术等方面的重大成就充分展示了档案事业发展的历程。对于与档案业务发展相关的重点领域,政策倾向于将科技工作与档案业务发展的总体目标联系起来,促进档案业务的发展。

1博物馆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意义

在改革开放的几十年中,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科技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发展国家战略的争论,向党代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任务,建设一带一路,与多国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制定多边外交政策,逐步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科学技术战略思想。从无到有的科技档案工作的发展,在档案工作者的努力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记录了科技的发展,生动地记录了档案工作取得重大成就,充分显示了档案事业的发展,为档案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在改革开放的第二年,中国恢复了博物馆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恢复了档案研究工作。正式建立专门的科技机构档案管理机构,可以追溯到1986年,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技需要能够上”等著名论断,我们党对科技知识和教育的认识不断深化,为促进档案管理的全面发展。我国从1986年至2000年,分三年拨出各科技部门,各单位利用科技资助体系进行科研工作,为档案数字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博物馆档案部组织策划开展档案科技工作,负责国家档案科技宏观管理工作。博物馆档案部对科技档案工作非常重视,每年都有计划地对国家档案馆进行科技项目,奖励和推广科技成果的科技成果档案工作。“十三五”期间,提出了“加强科教档案事业,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方针政策,进一步推动档案科技事业的发展。可以说,档案科技从头开始发展。档案工作始终致力于科技档案管理科学管理和档案管理现代化问题研究,运用先进技术,积极研究解决档案管理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文件贴片机”的诞生标志着传统中文手册文件被装入机械化文件的新时代。“文件安装在系统开发的智能控制系统”项目中,实现了智能安装的文件;成功开发了一批优秀的档案管理软件,智能电动书架和智能光盘柜新配件,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等档案管理手段的创新,使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和增强。在当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加快在传统载体博物馆保存档案数字信息资源的过程中,同时,在办公自动化条件下形成电子档案的集中管理,长期保存并探索有效利用研究成果,对档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档案工作者的任务更为艰巨。“电子档案与电子档案管理办法”,“电子档案与电子档案管理办法”项目,不仅在理论上对电子档案与档案管理方法进行了研究,同时根据实际情况,档案在技术上解决了问题电子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军队数字档案研究”工程创造性地实现了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总体设计。“数字档案”关键技术研究项目,是国内首个投入使用的数字档案,是数字档案信息在线,档案资源数字化管理的图书馆,档案信息服务系统,面向社会收集。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现有档案使用,企业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公共文献数据库建设的基础,档案信息资源服务社会化等方面探索创新理念和工作模式,进一步推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向更深入推进。

2博物馆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建议

基于上述的讨论和研究,笔者对加强博物馆数字化管理提出了几点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加强档案管理的硬件设施。博物馆档案资料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这是它与其他行业不同的地方。正是因为它具有这个特点,所以博物馆档案处理的方式就和其他行业有所不同。比如,一个以革命为主题的博物馆,就可以从材质上进行区别,分成数十类的档案资源。要对上述档案进行数字化的储存,就必须加强硬件设备的投入,保障数字化管理的效率。在硬件建设方面,不仅是包括库房等建筑的建设,还包括相关的数字化管理的硬件系统。硬件系统包括:文件扫描系统,数字印象制作系统以及网络系统等。在软件建设方面,博物馆档案管理人员应当积极总结相关经验,主动尝试开发符合博物馆档案数字化管理需求的软件,可以尝试与高校或者软件开发商交流合作。第二,完善档案数字化管理制度。完善数字化管理制度主要是指对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的过程中,制定一套统一的、规范的流程,保证数字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通过相应的信息化设施来针对各种档案信息数字化处理,具体内容主要涵盖文物档案文字资料的录入,文物图片扫描处理、各类文物档案数码照片处理等相关内容。第三,建立博物馆档案管理数据库。建立博物馆相关数据库进行管理,可以有效地把博物馆数据进行归纳、统计和分析,不仅能够有效的记录数据、还可以进行及时更改。此外,还可以对档案馆数据库进行权限设置,对馆内工作人员和馆外的游客设置不同的开放度,实现人力、物力、财力的合理利用。此外,博物馆还可以加强交流平台的设置,用来和对馆藏感兴趣的参展物进行线上的交流和互动,并扩大馆藏的宣传,增强博物馆的知名度和人气。第四,加强档案管理队伍培训教育的力度。现代不仅是技术之战,更是人才之战。对于博物馆档案管理来说,不仅要具备专业的档案管理知识,还要具备信息化技术。要做到这些,就要求博物馆的档案管理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此外,博物馆可以定期举办一些学术、对外交流或者参观的活动,并邀请相关知名学者和专家举办讲座或者讲学,并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方法、技术和最新的研究方向等。

3个人博物馆档案工作的情怀

党的报告中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对当前和今后的工作进行了系统安排、全面部署。作为博物馆档案部门的一位工作人员,笔者深刻地认识到,要认真贯彻落实精神,推动档案和地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一是加快推进档案新馆和方志馆建设,为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提供场所;二是要改变思维,将档案服务工作前移,做好经济社会发展资料收集工作,为追赶超越提供优质档案服务;三是加快第二轮修志工作进度,争取每年出版一本《年鉴》,记录历史,讲好故事。作为一名普通档案工作者,笔者将认真学习领会精神,同时当好传播者、宣传者,把精神传递给基层的党员群众、传递给自己所在的党组织。更重要的是,将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的重托转化成为抓好本职工作的强大动力,坚守岗位,默默耕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始终坚守自己的初心,矢志兰台,以档案人特有的情怀与担当塑造不一样的人生境界。

4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博物馆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下嗯地方有待改进,这些地方就是作为博物馆档案管理员所需要思考如何改进之处。博物馆档案数字化管理是一项艰巨而又漫长的任务。这需要博物馆的领导干部提高对博物馆档案数字化管理的重视程度。通过加强博物馆软硬件配备、完善档案数字化管理制度和条例以及建立一套完善的博物馆档案管理数据库等方法,在提高博物馆档案管理数字化的同时,大大提高博物馆的管理水平和效率,为博物馆档案管理事业日后大发展谋取福利。

主要参考文献

[1]赵生辉,朱学芳.我国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数字化协作框架D-LAM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3(7):57-61.

[2]牟虹.博物馆人事档案工作数字化建设的思考[N].中国文物报,2012-08-22(007).

[3]董凌轩,刘友华,朱庆华,等.图博档数字化融合服务中的信息安全管理[J].图书馆论坛,2014(3):107-112.

[4]赵生辉,朱学芳.图书、档案、博物数字化服务融合策略探析[J].情报资料工作,2014(4):68-74.

作者:陆文静 单位: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