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HLA实验室管理标准化建设,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关键词:
实验室管理;标准化建设;实验室认可;中华骨髓库
为加强hla(人类白细胞抗原)实验室管理标准化建设,我国部分HLA实验室依据国外认证认可准则建立了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有的HLA实验室通过了ISO/IEC1702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认可,有的通过了ASHI(美国组织相容性和免疫遗传学会)认证。实验室认可是权威机构对实验室有能力进行规定类型的检测和(或)校准所给予的1种正式承认;实验室认证则是第三方机构依据程序对产品、过程或服务符合规定的要求给予书面保证[1]。通过认证认可的实验室具备了按国际认可准则开展检测服务的技术能力,可参与国际间实验室认可双边、多边合作交流[2]。HLA实验室通过认证认可的目的是对可能影响HLA检测结果的管理要素和技术要素进行有效控制,确保HLA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精确性和可靠性。通过认可或认证后,表明实验室的管理和技术与国外同类实验室具有相同的水平,检验结果可国际互认,有利于实验室管理与国际接轨,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结合本中心HLA实验室通过ISO/IEC17025认可的实践,现将HLA实验室管理标准化建设和认可的经验体会介绍如下。
1HLA实验室认可的意义
统一管理和规范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的HLA分型检测及患者检索配型等工作,2001年以来国家红十字总会相继认定了30个HLA组织配型实验室,6个高分辨确认实验室和1个质量控制实验室。目前,中华骨髓库志愿者资料库已突破200万人份,成为继美国、德国、巴西之后世界第4大骨髓库。伴随着中华骨髓库库容量的扩大及移植医学的发展,提高了中华骨髓库和世界范围骨髓库的资料数据互认共享的程度。1次检测,全球承认,减少了重复检测和较高的检测费用,促进了国家之间检测结果的相互认可[3]。作为专为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及移植前患者进行HLA分型检测的实验室,检测结果直接关系到临床移植疗效乃至患者的生命安全,同时也关乎国际影响。HLA分型检测水平受实验室人员、仪器设备、试剂、检测方法和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各因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建立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对可能影响HLA分型检测结果的因素进行有效控制,才能保证HLA基因分型检测结果的质量。质量管理体系是指建立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并实现这些目标的体系,即为实施质量管理所需要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4]。建立1个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对检测过程涉及的人员、设备、设施、环境、技术和方法等质量控制,确保其满足检测所需的各种要求。实验室认可的核心问题是通过对检测过程的控制来保证检测结果质量。HLA实验室的主要工作是确保中华骨髓库HLA基因分型入库数据准确性、可靠性与科学性,为组织器官移植成功提供技术保障。因此,按照ISO/IEC17025建立实验室质量体系并有效运行,不仅有利于提高HLA基因分型数据的质量,还能促进实验室规范化建设,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提高工作效率。
2人力资源管理标准化
人员素质是保障检测结果质量的首要条件。IS0/IEC17025认可准则从人员条件、包括相应的教育、培训、经验、资格、岗位授权到监督管理,对实验室人员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本中心依据准则建立了人力资源管理程序,明确目标加强岗位培训,制定出各岗位人员资质要求、岗位职责及上岗前培训大纲,确保岗位人员上岗前均进行了相关法律法规,设备及检测项目操作规程的培训,合格后方上岗。每年年初制定各岗位培训计划并按时实施,培训前对培训者进行评估,培训后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确保培训质量,达到培训目的。针对不同的HLA试剂厂商提供的试剂,开展检测技术与分析软件培训,使实验室人员专业技术和质量管理水平得到提高,进而应用标准的方法,对所检测的样品做出准确的结果判断。中心每年依据已制定的程序对各类人员进行考核评定,建立技术档案。实验室人员技术档案是实验技术性档案资料的重要组成部,也是实验室人力资源整体管理情况的综合体现。实验室有效建立并管理人员技术档案,充分开发利用人员技术档案信息资源,提高质量工作管理效率,由于人员技术档案涉及的信息较多,变动性较大,为保证信息的时效性,实验室及时更新技术档案相关内容,对人员实施规范有效的管理,对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有效运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设备设施管理标准化
制定设备管理程序对仪器设备与检测环境进行了详细规定,建立设备档案,每台设备设有唯一性编号、运行状态及检定或校准标识,确保检测结果的溯源性。规范设备的购置、验收、确认、建档、检定校准、使用、期间核查、维护、维修和报废等活动。基因扩增(PCR)仪、基因测序仪及流式荧光检测仪等关键设备授权使用,每年进行1次厂商校准,2次校准期间进行1次期间核查,质量监督员定期监督检查关键设备管理及使用情况,以保证设备符合预期使用要求。本中心HLA实验室设置了4个物理空间完全独立的区域,建立了实验室环境与设施管理程序,各区域标识明显,限制实验室人员的活动范围和方向,做到物品流动,人员流动方向明确,各区域内的检验器材不交叉使用。HLA实验室于2009年通过了临床基因扩增检验技术验收。实验室人员严格按预定程序及操作规程处置试验环境,每月本中心质控科对实验室环境进行1次监测。规范的实验室环境与设施管理,保证了检测环境满足HLA检测质量的要求。
4标本管理标准化
标本质量直接影响检测结果,检测前严格监控标本接收标准是保证检测结果质量的最关键一步。实验室编制了标本采集手册,针对HLA基因分型检测项目技术要求,制定标本接收标准,严禁不合格标本进入HLA分型检测流程。HLA实验室的标本来源于各市红十字会组织各地血站所采集的标本,由于采集单位较多,且每位捐献者要采2份标本(1份用于实验室检测,1份转交中华骨髓库国家样品库),2份标本接收后均要深低温保存,标本接收时必须执行已制定的程序,重点核对标本管材质、标本的数量、标本量和外观、标本管条形码标识与《志愿捐献者登记表》上的条形码标识是否相同,只接收符合质量要求的检测标本。HLA实验室标本接收通常是批量接收,接收后为方便实验和避免多次实验使用同1管标本导致标本污染,实验室将接收的实验用标本分装到2mL的冻存管中,为确保分装标本与原始标本的同源性,实验室配置了条码打印系统,将原始标本管条形码用条码枪扫描后打印出分装标本所需数量的同源条码标签,分装标本时一对一粘贴条码标识并分装标本,标本分装后置于编码的72孔冷东盒中后,存入深低温冰箱保存。为方便检索库存标本,实验设计了骨髓库标本管理软件,标本接收后将标本的条形码录入标本管理软件,录入后生成《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标本保存记录》,该记录含有72孔冷冻盒编号、采样编码、实验室标本编号等信息。分装标本前打印此表,标本分装前后依据本表进行相关信息点的核对。标本分装冻存后将此表存档,以备计算机信息系统瘫痪时依据此表检索标本。按冰箱位置图保存标本并监测标本保存冰箱温度。
5检测过程控制标准化
规范检测标识:标识清晰、准确才能保证样本不混淆,检测结果准确。标识清晰在HLA基因分型工作中尤为重要,HLA基因分型时需要使用几种白色透明的96孔PVC板,有PCR扩增板、杂交板、测序板和读板,如果标识不清晰,就无法区分所加样本。因此,对于不同的板子规定了不同的标记方法,避免误用。识别出7个HLA基因分型检测时的关键控制点并在检测中重点复核:HLA基因分型检测试剂性能验证复核、DNA样本与操作记录表的复核、DNA样本与加样板的复核、产物转移的复核、上机读板的复核、数据分析的复核及数据录入的复核,制定了关键控制点复核记录,记录每1步复核的结果。质量监督员每2周监督检查1次关键控制点控制情况,并及时分析报告监督检查情况。规范室内质量控制:室内质量控制活动是重要的实验室内部质量保证措施,是实验室对检测过程实施自我监控的过程。为了保证HLA基因分型结果的准确性,本中心HLA实验室制定了检测结果室内质控操作规程,实验室采取留样再测、人员比对、试剂比对及阴阳性对照试验等方式进行室内质控。实验室在检测待检标本的同时检测阴性、阳性对照样本及质控标本。
6结语
实验室认证认可,推动了全球实验室工作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随着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世界范围内骨髓库对HLA分型检测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通过实验室认证认可,使实验室依据HLA基因分型检测的特点正确识别检验流程关键环节,通过对人员、设备与设施、检测过程等因素的管理,有效控制关键控制点,提升了实验室的技术能力和质量管理水平,实现与国际标准的同步发展。由于缺乏专业化的国内HLA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及标准,所以我国HLA实验室标准化建设面临着一定的困难。美国组织相容性和免疫遗传学会以及欧洲免疫学会分别建立了1套详尽的HLA检测行业规范及标准,暨ASHI认证标准以及EFI认证标准。我国HLA实验室依据国外专业化标准及规范建立全面的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能够提高并保证HLA实验室的技术水平以及HLA分型报告的准确性,同时也能够拓宽中华骨髓库与世界各骨髓库之间的沟通渠道,但是对于与国际交流活动较少的实验室来说,依据国外的HLA实验室专用标准及规范建立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存在评审时经济负担重及语言交流障碍等困难。ISO/IEC17025认可准则是检测和校准实验室通用的准则,管理要素和技术要素要求缺乏专业化特点,所以,希望尽快出台适合我国HLA实验室运行特色的HLA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及标准,促进我国HLA实验室管理标准化建设,确保HLA检测结果质量,为中华骨髓库及医疗机构提供高水平和高质量的HLA检测服务。
作者:张坤莲 李剑平 单位:辽宁省血液中心
参考文献
[1]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中国实验室注册评审员培训教程.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1:1-20,47.
[2]张汉斌,陆家海.实验室认可在微生物监测领域的实践与展望.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6,16(4):504-506.
[3]陆娟,陈公超,任艳华.实验室认可在疾病预防检测工作中的作用探讨.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3,15(9):477.
[4]樊学军,孙敏,田绿波.重视实验室认可的有效性提高出入境人员传染病检测能力.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8,18(8):1631-1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