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工科院校纺织类第三方实验室的建设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谈工科院校纺织类第三方实验室的建设,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谈工科院校纺织类第三方实验室的建设

摘要:在我国第三方检验检测产业迅速发展的当下,为生产服务业提供优质的应用型检验人才是社会对工科院校提出的重要需求。因此,作为实践教学重要载体的高校实验室势必成为培养高质量检测人才的重要载体。然而,当前高校实验室重建轻管、大型设备闲置的现象屡见不鲜,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模式相对落后,严重制约了实验室管理水平的提升,也影响到人才的培育。高校实验室引入第三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模式对于增强实验室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结合盐城工学院纺织服装学院纺织品检测教学与科研平台项目建设实践经验,浅谈了工科院校建设纺织类第三方实验室的难点与重点,为同类高校应用型检测人才培养、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第三方实验室;纺织;检测;CMA

1引言

当前,我国包括纺织产业在内的许多行业都进入了提质换挡的关键时期。由此,产业转型升级中的新型生产性服务业——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TIC)行业,发展迅猛[1]。但目前TIC行业高质量人才供给严重不足。2019年,全国检验检测服务员从业人员中,专科及以下学历从业人员占比近一半(49.03%),这与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发展诉求极不匹配。据《2020年全国检验检测认证就业市场白皮书》统计,高职院校约供应检验检测认证行业31%的人才需求[2–4]。由于我国早年检验检测认证行业发展滞后,导致教育资源投入不足,国内少有高校开设系统的检验检测认证专业。在上述背景下,聚焦到纺织行业与学科教育领域,的确存在高校教育结构性矛盾与行业对应用型人才迫切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的现状,而作为高质量纺织专业检验检测人才培养基础的专业实验室或实验平台建设相对滞后。目前国内高校建有纺织检测实验平台并通过资质认证的尚不多见,仅东华大学纺织检测中心具备CMA资质,苏州大学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评价测试中心具备CNAS资质,其余开设纺织专业的主要院校或有检测平台但未取得资质认证,或尚未建立相关实验平台。为此,以培养专业TIC人才为目标,建设高校内纺织类第三方实验室,对促进学科与产业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盐城工学院纺织服装学院纺织品检测教学与科研服务平台项目建设经验,浅谈基于纺织品第三方实验室建设的工科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思路。

2现状分析

2.1纺织专业背景的检测人才培养存在缺失

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在选择人才时往往要考虑其专业背景与TIC行业的相关性。例如,纺织产品检测岗位会优先选择纺织相关专业人才,特别是纺织品化学类检测,更加青睐同时具有化学和纺织知识背景的染整专业人才。TIC企业在进行人才引进时越来越重视大纺织专业的理念。然而,目前工科院校具有纺织专业背景的检测人才培养相对滞后,体现在教学内容上没有TIC机构的相关知识,技能训练过程中缺乏计量和标准化意识,在培养模式上也欠缺创新性与实践性。

2.2工科实验室现状与第三方实验室认证准则存在落差

人力资源方面,高校普遍存在实验教师人员不足的问题,尤其是实验室管理人才严重缺乏。普遍存在“重教学、轻实验”的现象,在传统观念中,实验室人员就是为专业教师服务的,很多人不愿意从事实验室管理和教学工作,导致实验室管理人员普遍学历层次和专业水平不高,也很难实现对实验室的高水平、科学化管理[5]。设备资源方面,高校被认为具有很大的优势,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学科建设的不断推进,各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在种类、数量和质量方面均有不错的提升。然而现实情况是,管理者大都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对实验室“物”的价值关注上,而缺乏对使用价值的关注。只关心有没有这个设备,很少有人关心其使用频率、使用效率,实验室建设存在着“重建轻管”的现象[6,7]。同时,长期以来的隶属意识和归属观念,使得仪器设备难以共享,大型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严重不足,甚至出现某些大型仪器设备在科研项目完成之后长期闲置的现场,造成无形的浪费[5,8]。当前,高校实验室普遍缺乏社会服务性。在“大数据”时代,高校实验室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不具备社会服务性,显然无法满足时代需求[9]。而第三方实验室不同于组织内的第一方和第二方实验室,是为社会提供检测/校准服务的实验室,数据为社会所用,目的是提供有效控制产品质量的服务。建立第三方实验室的前提是实验室必须通过实验室认可。然而,许多高校实验室在对照现行第三方实验室认可准则下,存在大量建设和管理方面的不足,很难通过认可。鉴于上述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现状,想要解决长久积累的问题和发展障碍,必须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上实施更为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模式。而以CMA计量认证为代表的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是由国家或省级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具体实施的第三方实验室认证标准。通常取得CMA认证即标志着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在人、机、料、法、环等多方面得到认可,有能力出具合格的检测报告。因此,无论是从提升纺织检测人才培养质量、强化实验数据供给质量方面考虑,还是从提高实验室运行的经济效益及扩大社会服务方面考量,在校内实验室实施第三方实验室质量管理模式都具有一定的必要性[10,11]。

3建立校内第三方实验室的建议与措施

3.1建设校内纺织类第三方实验室的规划

现实中,要在高校内建立第三方实验室往往很少采取完全新建的模式,而是基于原有实验室资源的整合与改革。那么,对于现有资源的盘整以及基于实验室认证准则的第三方实验室建设规划是开展校内第三方实验室建设的前提。以盐城工学院纺织服装学院纺织品检测教学与科研服务平台项目为例,该项目规划的初衷是秉承盐工全面推进一流应用型本科教育建设的办学理念,参照CMA准则体系建设的,集实践教学、技能培训、科研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实验平台。规划制定的过程包括:现有实验室人员、场地、环境、设备、物料等资源的盘点,现有检测能力的确认,以及现有管理制度与CMA准则的对照等;综合现有资源后,提出纺织品检测能力规划建设重点;进行实验室建设可行性论证。在具体项目执行过程中,经过盘整调研,发现原有纺织服装实验中心存在实验岗教师偏少,实验室布局相对分散,缺少恒温恒湿实验环境,纺织品检测设备相对老旧等现状。因此,基于上述实验室相对薄弱的资源条件,确立实验室改造宜偏重“强基础”和“先有后强”的方针。因此,项目初期规划建设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GB18401)和纤维含量检验检测能力,重点引入CMA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模式,后期将拓展高端纺织产品功能化检测与科研服务能力。

3.2校内纺织类第三方实验室的建设难点

第三方实验室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难点,包括资源的整合与实验室管理思维的转变。当前,建设校内第三方实验室需要面对人力、设备、场地等多种资源的整合问题。尽管目前大部分高校实验室隶属于各二级学院的现状,在管理体制上加剧了校级资源整合的难度,但另一方面,这种管理体制也赋予了二级学院内部资源整合的高度自由。因此,在盐城工学院纺织品检测教学与科研服务平台项目执行过程中,针对人员不足的困难,直接补充新进的青年教师参与项目建设,既扩充了实验室专业技术团队规模,又为青年教师能力培养提供了平台。同时,二级学院内部,对于实验室场地的划拨与整合有较高的自主性,根据实验室建设需求腾挪出必要的实验室面积,供恒温恒湿及物化检测实验室改造之用。图1为规划与改造后的纺服学院纺织品检测实验室实景。此外,根据检测能力建设需求,划拨现有实验设备及采购新设备等工作均能在二级学院层面实现。当然,除了资源的整合之外,转变已有的实验室管理思维对于校内第三方实验室建设更为重要。CMA认证过程的各个阶段都必须按照评审要求进行全面治理整顿,在组织管理、质量体系、人员管理、操作规程、标准规范和校验校准等方面形成系统性、规范性的文件,做到有法可循、有理有据,在设施、环境等方面也要得到彻底改善。这势必造成与现有实验管理制度和经验做法的冲突。因此,转变管理人员实验室管理思维是解决实验室管理矛盾的必要措施。

3.3校内纺织类第三方实验室的建设重点

在高校内建设第三方实验室的重点主要围绕人员的培训与外协合作展开。人员的培训内容包括教职人员向检验人员的转变,实验室管理人员向内审员、质量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的转变。在人员培训过程中,着重引入标准化质量管理思维,通过任务项目责任制,将具体检测能力建设任务落实到人,最终实现教职人员向检验人员的角色转变。同时,通过专业的质量管理培训,为实验室运行管理培养内审员、质量负责人、技术负责人等管理团队。当然,高校内建立第三方实验室在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的同时,依靠校外专业化的第三方检测机构专家指导及技术能力交流活动能有效提升实验室建设质量与效率。盐城工学院纺织服装学院纺织品检测教学与科研服务平台在建设过程中得到了省内外多家纤检机构的支持与帮助,特别是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提供的阳性比对样品,盐城市纤维检验所提供的检验技术指导,以及南通市纤维检验所在纺织仪器计量检定方面的帮助,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极大的助力。

4总结

基于纺织专业检验检测人才培养的需求,建立校内纺织类第三方实验室能够实现实践教学、技能培训和科研服务等多项功能。建立第三方实验室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领导层的建设决心与支持,量力而行的建设目标规划,突破资源整合与原有实验室管理思维障碍;重点开展教职人员向检验技术人员的转变培训,实验室管理人员向依照认证体系运行的管理团队的转变;积极寻求校外专业机构的技术支持。整体而言,为了践行盐城工学院一流应用型本科教育建设理念,满足TIC人才培养需求,建立第三方实验室模式下的纺织品检验检测平台是在“新工科”背景下,推进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创新发展的一次有益的尝试。

作者:葛元宇 林洪芹 王春霞 单位:盐城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