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实验室规范化管理对策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科研实验室规范化管理对策,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科研实验室规范化管理对策

【内容摘要】高校科研实验室是开展学术交流及培养高水平科研人才的重要场所,是开展前沿科学研究的主要平台。实验室管理则是保障实验室正常运行的基础,同时也是实现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的重要环节。因此,针对当前高校科研实验室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文章从实验室人员管理、实验室安全、仪器设备、试剂耗材、项目经费等方面对科研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进行分析探讨,以期更好地发挥科研实验室在高等学校科研工作中的作用。

【关键词】高等院校;科研实验室;规范化管理

科研实验室作为高校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培养硕士、博士等高水平复合型人才以及开展科学研究双重功能,是高校教师和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的主要平台[1]。其管理是由实验室负责人和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者以及全体实验室工作人员、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各项科研任务,以实现实验室总体目标,发挥其在高校科研工作中的重要作用[2~3]。因此,它是实验室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科研实验室有序运转并且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保障。根据广东省委、省政府2015年启动的高水平大学建设战略目标的指引下,学校近年来对科研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力度大大增强,相应地对高校如何科学规范化管理科研实验室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探讨适应高水平大学建设背景下的高校科研管理模式,能更高效地服务于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

一、高校科研实验室管理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校科研实验室的大力扶持以及实验室本身发展的需要,高校实验室在建设与管理上有了快速发展,但是,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实验室的传统管理模式相对落后导致实验室不能完全服务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矛盾开始凸显。

(一)实验室管理落实不到位

高校科研实验室主要是根据科研项目需要把课题组成员、场地、设备相对集中所形成的实验室,或者是“千人计划、百人计划”引进人才依托启动资金建立的实验室[4]。这种构成模式决定了科研实验室的管理基本由各课题组自行负责,同时他们还承担着各项科研任务以及培养研究生的工作,对于实验室的管理难以兼顾。此外,大部分科研实验室制定的各项管理制度多流于形式,学校监管力度不够,没有真正落实到位,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等。

(二)实验室安全意识薄弱

当前高校科研实验室多以自主管理为主,安全意识较薄弱,主要体现在实验室危化品的使用、仪器设备的使用以及实验操作过程的安全意识较为薄弱。由于缺乏专门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实验室的安全制度不完善,对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不够重视,一些安全基础设施不够健全等因素导致存在大量安全隐患,团队模式下安全意识亟待加强。

(三)缺乏专业的实验技术人员

高校科研实验室以科研为主要工作,管理也以科研人员或研究生兼职管理为主。大多缺乏专门的实验技术人员,尽管一些实验室为了适应发展需求配有实验技术人员,但也由于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内容难以量化,激励举措少,导致工作动力不足,实验技术人员流动性大。因此,缺乏较固定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相应的设备管理、项目管理、科研材料管理等工作,没有系统性和前瞻性。

二、高校科研实验室规范化管理的策略

(一)建立“多元化”管理结构

科研实验室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化工作,理顺管理体制,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是实验室管理的必要前提。高度综合、互相交叉、互相渗透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之一[5]。高校要结合实际情况,采用“多元化”管理结构,打破“学科壁垒、自成体系”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形成校-院-实验中心-实验室的管理层次,实现资源的开放和共享。其管理和运行的主要由六个要素组成:学校总管、学院主管、学科监管、专人专管、教师兼管以及学生助管。学校总管要确保学校对科研实验室的统筹使用和统一规范化管理,以便及时发现并解决科研实验室管理中的共性问题。学院主管在于负责实验室日常管理和运行,根据学校相关政策结合学院自身情况,做好规章制度规范化建设,避免出现各自为政的现象。学科监管则既能使科研实验室高效服务于科研又能打破学科壁垒,又有利于多学科互相交叉、共同进步的实现。针对仪器设备、实验室安全、科研项目和经费的管理等采用专人专管,改变科研实验室管理松散的状况,保障实验室高效有序的运行。教师是科研实验室的使用主体,因此教师参与兼管是科研实验日常运行的基础。学生助管既能培养自己的责任感与归属感,又能培养科学思维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多元化”的管理模式有利于协调科研实验室管理中的各种关系,进而为其系统化、规范化管理提供一定的基础。

(二)实验室人员管理

科研实验室的使用主体主要是科研人员以及研究生,人员流动性较大,管理较复杂。为此,要建立《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准入制度一方面以最大限度地从制度上提升实验人员的科研素养,另一方面它是有效预防安全事故的第一道门槛[6]。基于此,高校可从硬件上加以改造,全面安装门禁系统,并由专职教师统一管理。教师和学生必须通过安全培训体系,包括各项规章制度、安全教育培训、实验室的分布和功能、仪器设备使用管理规定等。由专职人员进行培训考核,考试通过,安全员进行申请人信息的审核和记录,并开通相应的门禁权限。其次,学生进入实验室后,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基础素养以及实验技能培训。基础素养的培养主要在于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配合实验室管理,包括实验室的安全卫生管理、仪器管理、科研原材料管理等。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相互提醒、监督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另一方面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技能的培训主要包括系统培训实验技术相应的原理、实操及注意事项,新生则由高年级学生进一步指导,通过传、帮、带,训练新生尽快掌握必需的实验技能。

(三)实验室安全管理

科研型实验室是高危场所,其安全管理应以预防为主,将安全事故的发生全面高效防范于未然是实验室管理的主要工作[7]。高校要重视实验室安全管理,结合《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和门禁系统,要求进入实验室工作的所有人员必须通过实验室安全考试包括基础综合、生物安全、生物医学、特种设备等,考试合格后方可开展实验。学习的同时不断强化实验室安全教育,通过规范培训、案例教学、定期考核等多种方式,同时利用学校宣传栏、校园网、学习手册等多种媒介,积极宣讲实验室安全常识,全面培养师生的安全意识。此外,对实验室化学试剂和生物物品进行评级分类管理,配置专门的化学物品存储柜,及时更新化学用品的使用情况;对实验室区域进行有效的分类规划,设立相应的分类标志,规范实验人员对不同实验的操作步骤。做到将实验室安全责任落实到个人,确保实验室安全人人有责,尽可能降低实验事故发生风险[8]。

1.仪器设备管理。仪器设备是科研实验室基础的硬件设施,是实验室科研水平的体现,科研实验室仪器设备多且种类复杂,其规范化管理非常重要。高校应建立仪器开放共享平台,结合专人专管,实现仪器设备与管理员、用户统一的信息资源共享数据平台,从而达到“管理与共享并重”这样一种规范化管理模式[9]。大型仪器设备由专人专管,进行集中、统一维护管理;基础仪器设备则由教师兼管和学生助管,仪器负责人定期开展培训,学生培训合格后可自行操作。

2.试剂耗材管理。试剂耗材是科研实验中必不可少的原材料,在科研经费预算中占比重较大,合理的管理和使用不仅能够节省开支、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又能够保障科研的顺利开展。高校可开通商城采购中心进行线上采购,由专人负责申购以及保管,建立合理的领用制度,存放有序,定期核对检查,有据可循。既简化了申购审批以及报账程序,又有利于账务的查验及管理。同时要求采购人和使用人熟知物品的性质和使用方法,能正确处理或回收实验材料。

3.项目经费管理。近年,我国科研经费投入保持较快增长、多元化的项目经费来源、各类科研项目的管理使用不一,导致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变得更加复杂。随着“放管服”改革的不断推进,进一步扩大科研人员自主权,同时加强防范财经风险,做到“放”和“控”有机结合[10]。项目经费的管理涉及监督人、经费负责人、财务处理人等多部门人员,其合理的分配和规范化管理有利于保证最大效益下科研项目的实施。高校可采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责任到人”的科研经费管理体制,完善内部调控和监督约束机制,确保经费使用权、管理权和监督权的有效行使。并建立科研信息管理系统,项目负责人可一站式处理项目的经费管理,及时跟踪经费使用情况,为合理规划收支状况提供依据,有利于统筹协调,提高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和效益最大化。

三、结语

高校科研实验室的管理是一项复杂繁琐、细致而又不可缺少的工作。它需要把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健全的管理制度以及系统的管理体系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探索与实践,形成共同参与、互相管理和互相监督的科研大环境,以便更好服务于科研团队的发展、促进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发挥科研型实验室在高等学校科研工作中的作用。

作者:肖静 龙飞 彭涛 单位:广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