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模式浅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医学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模式浅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医学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模式浅析

摘要:医学院校实验室是培养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医学院校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进行实验教学、科研项目研发及创新的重要基地。高等医学院校实验室的建设对医学人才的培养、社会经济稳步的发展、现代智能社会的建设具有深刻的影响。该文就医学院校实验室管理现状与模式、实验室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制度建设及实验室安全管理等方面进行探讨,并结合实验室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

关健词:医学院校;实验室;管理模式

高等医学院校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保护和促进公民健康的医学类专业人才。其中,培养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医学教育过程中的关键点[1]。随着全球化进程给医学教育带来的影响日益加深,教育部门也十分重视高校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逐年加大了实验室建设经费的投入,使得各高校的实验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大幅提高了实验教学及科研的水平[2],从而改善了实验室的使用率低下、实验技术队伍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实验室资源的智能共享程度不高的现状。本文通过对目前医学院校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医学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措施,为更好地利用、建设和管理实验室提供了参考依据。

1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1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购置与管理存在的不足。首先,实验仪器设备的配备缺乏严格的论证及把关,仪器设备的购置显得随意性较大。因此,实验室的重复建设情况较为普遍,对于一些大型的精密仪器设备购置配套性不完善,导致实验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不高。其次,缺少稳定的实验室运行维护专项经费,使实验室常用的耗材设备购置性能较差,容易损坏,不利于教学科研的顺利进行,对正常实验工作造成了不良影响。最后,在实验用房分配上不合理,宏观调控力度不够,使仪器设备得不到充分的利用。

1.2对实验室队伍建设不够重视。首先,对实验技术队伍建设认识不足,没有长远的发展规划,实验技术人员队伍薄弱,整体水平偏低。实验技术人员在职称晋升、薪酬待遇、培训学习、进修深造等方面滞后于教师队伍。实验技术人员感觉自己是“一个被遗忘的人”[3],长此以往,他们将很难跟上科研服务及实验教学日益进步的步伐。再次,实验技术人员队伍不稳定。一直以来,学校没有将提高实验技术人员专业知识及技术水平纳入师资培训计划中,导致实验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及培训机会较少,学校绩效考核及薪酬都低于同级职称的教师。目前,实验师系列职称可以晋升为正高级实验师,但聘审条件很高,很难聘上正高级实验师,这些因素导致了这支队伍的不稳定性,使得高学历、高水平的实验技术人员不能安心工作。

1.3实验室管理体制不尽合理。首先,目前大部分高校实验室是实施校-院两级管理模式,实验课的设置是按照专业来划分的,每学期的开始实验室大多都是按照教学计划要求来安排实验项目,当教学实验内容完成后,所有的实验室就处于休眠状态,使得实验室资源存在不同程度的浪费,导致实验室利用率降低,不能有效地开展开放性实验教学。其次,实验室管理制度不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不完善,缺乏高效的实验技术服务保障体系等,这些都影响了实验室仪器设置功效的发挥,很难做到物尽其用。

1.4实验室安全管理意识淡薄。近些年,全国各高等院校实验室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不仅对实验室的仪器设备造成了损失,同时也造成一定的人员伤亡,让人痛心和惋惜[4]。造成这些事故的原因是各高校普遍存在重视教学、科研,轻视实验室的安全管理[5]。高校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场所,实验室在面临诸多教学、科研安全压力的情况下,如何平稳、有序及安全地保障实验室设备的运行,最大限度地避免事故的发生,是当前高校实验室管理中亟须解决的重要难题[6]。

2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探讨

2.1强化实验室管理理念的更新医学院校实验室管理包括实验教学场所使用、仪器设备、动物、药品(危化品)管理、设备软件及平台网络化管理、实验技术人员管理、实验室制度及安全技术管理、教学与科研经费管理以及实验室日常管理等相关管理工作。因此,实验室管理也是一个系统工程,管理理念也要与时俱进,以契合新时代背景下医学院校改革和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提高实验室在医学院校培养实用创新人才过程中的作用[7]。

2.2加强实验室管理的措施。2.2.1统一实验室管理。完善实验中心管理机制,建立多功能实验室,实现实验室的统一管理,在实验室的使用安排上,每学期可以统筹规划,协调统一安排。例如:针对同一个实验,可以根据需要在不同的实验室有序地进行,也可以根据需要安排在不同时间段进行。在实验课程较集中的学期,甚至还可以在同一个实验室按实验进程完成多个实验。在实验中心安排和调配下,实现院系实验室教学资源的统一管理,真正做到实现实验教学资源的共享。2.2.2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效率。各实验教学中心必须加强对实验设备的管理,培养专业人员管理实验教学及科研平台,通过对教学与科研平台的管理,从而达到对实验设备的管理。同时,可根据实验课程内容的设置,统一对实验设备和实验室进行管理和调动,特别是一些价格较贵的大型精密仪器,要通过预约管理,有效提升各大型精密设备的使用率。一些先进设备必须指定专人管理,根据仪器功能进行分类集中式的专人管理,对仪器使用情况进行登记,专门人员可以指导仪器的使用,并不定期地对仪器设备进行维护,通过这些管理措施与手段,确保仪器的正常使用,提高仪器设备的有效利用率。2.2.3确保实验室设备的资源共享。实验室是培养造就高质量、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要充分利用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室在教学和科研中的优势作用,彻底打破以前实验室各自为政、仅限于本学科利用的格局,实现人员资源与仪器设备资源的共享。管理人员平时要加大对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做到定期检修,还要求固定实验人员专用专管,确保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转。规章制度是管理过程实施的依据和行为规范,通过加强管理制度建设来保证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的实验室必须在遵循原则的基础上有步骤、有计划地逐步扩大实验室规模,从而确保实验仪器设备的资源共享和最优化配置,避免资源的浪费。2.2.4加大实验室开放的力度。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开展创新实践项目的能力,开放实验室是大学生创新实践的首要课堂。首先,充分利用学校各实验中心及学校的实验平台,提高开放实验室的有效利用率,发挥学校高学历、高水平人才的优势,鼓励学生积极开展科研项目研究。其次,各实验中心及实验平台建立开放实验室,健全实验室开放机制,如仪器开放、空间开放、时间开放、技术开放等,满足学生需求,为他们提供创新实验场地。学生通过阅读、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完成实验方案的撰写、大创项目的申报、实验平台的使用、实验数据的录入、处理和分析等各项工作,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最后,将学生的课余时间利用起来,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开展实验活动,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高。2.2.5构建实验室网络服务平台。构建实验室网络服务平台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趋势,首先需要领导层转变传统的实验室管理观念,对所有的仪器设备及药品试剂等进行计算机化录入,并全面推广、落实网络化管理,建立网络化管理平台,对相关材料进行信息网络化的动态管理。通过网络平台,了解仪器设备的购置时间、厂家、放置地点等情况,掌握每个实验室的运行情况、每一台仪器设备的当前使用状况、仪器的应用范围及相关数据等。通过网络平台还可以预定实验所需要的仪器设备、实验室、药品试剂、实验材料等。利用网络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的有效沟通交流,实现网上答疑,通过网络平台可以有效提高仪器设备的管理效率,提高实验教学的教学质量及科研水平。2.2.6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现代科学研究的学科界限越来越不分明、学科交叉越来越广泛深入,各自独立的实验室安全规程已越来越无法确保科研与教学工作的安全性。而以生物安全、辐射、化学为主体的全面的安全要求正在逐渐取代传统的实验室安全规范,成为实验安全的重要核心内容[8]。首先是要提高安全意识,树立全面的安全观,通过实验室日查、实验室周查、学院月查以及学校安全专项检查,排查安全隐患,落实安全措施,建立健全安全检查制度[9],实验室安全环境良好,保证实验室物品摆放有序,安全通道畅通无阻。其次是完善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并严格监督其执行,做到操作规范及实验室登记记录、确保安全管理的可追溯性,防范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再次,应定期对危化品进行清点和排查,分类存放,加强对其的常规管理,并在药品柜上张贴已有化学品的清单信息,定期对长期不用的化学品进行清理、销毁。还需要加强实验室安全文化氛围的营造,比如在每个实验室门口挂上安全信息牌,安全信息包括安全责任人、应急联系电话,并在醒目位置张贴安全警示标识,起到警示和提醒的作用[10]。

2.3加强实验室师资队伍的建设。2.3.1加强技术人员的专业培训。首先,要建立健全实验技术人员培训及进修制度。学校应该制订长远的培训及进修学习计划,培训内容应该涉及实验室安全培训、学历培养、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培训、仪器设备培训、组织参观学习交流等,也可以安排年轻老师到实验室工作一段时间,让他们参与到实验室日常的管理及实验教学活动中,以便提高他们的综合业务素质。只有不断地认真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实验室工作才能有创新[11]。其次,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及实验技能水平。随着实验室规模不断的扩大,对实验技术人员的学历、技能有了更高的需求,这就要求实验技术人员一专多能,一技多能。此外,一定要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水平,促使他们具备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2.3.2组建合理的实验师资队伍。为了解决实验技术人员队伍薄弱、整体水平偏低的问题,就要逐步引进高学历、高层次的人才进入实验室,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学历层次,平衡实验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及职称体系结构。将实验师资力量培养成一支具备高学历的学科带头人、高水平的技术人员。同时还要积极鼓励、引导部分教师参与到实验室教学、科研项目和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中。制定有利于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引进人才的政策和规定等。提高实验技术人员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稳定实验技术队伍,并强调激励效果,加强目标监管,通过奖惩有度调动实验技术队伍人员的积极性、创新性和稳定性[12-13],努力打造一支思想积极、管理理念创新、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丰富、教学方法先进、科研能力较强、动手能力较强的高素质、高水平实验技术队伍。2.3.3建立健全实验技术人员量化管理体系。为了调动实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挖掘实验技术人员潜在的能力,建立健全各种激励机制是最有效的方法[14]。首先是改革实验技术人员岗位绩效的考核办法,对实验技术能力强、水平高的技术人员实行政策性奖励,激发实验技术人员的责任心及工作热情;其次是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考核制度、职称聘任制度,近期人事部门虽出台了实验技术人员晋升正高级职称的规定,但是现有晋升条件过高,如对教学、科研奖项的要求,中心人员因工作性质的原因很难获得,学校应充分考虑相关政策的合理性、导向性和可执行性,建立与岗位特点相对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另外,学校应积极开展专项奖励、项目和人才计划等,如学校对于在自制或改进仪器、分析测试方法、设备功能拓展等方面获得专利,在技术交流会议中做学术报告、取得成果或的技术人员均应给予一定的奖励。

3结语

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是一个艰巨且长期的任务,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应结合医学院校的学科特点和学科优势,加强实验室管理制度,建立实验教学新体系,加强实验室师资队伍建设,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最大限度地实现实验室的开放,充分发挥实验室在医学院校中的支柱作用。本文根据医学院校的具体情况,结合个人的工作经验和经历,旨在发现医学院校实验室管理工作中存在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拙见,希望能够对医学院校实验教学及科研工作有所帮助。

作者:朱玲勤 黄敏 王凯 郭凤英 聂黎虹 李光华 单位: 宁夏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实验中心 宁夏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学系 宁夏医科大学基础医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