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验室管理现状及新模式构建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实验室管理现状及新模式构建,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实验室管理现状及新模式构建

摘要:分析了国内、国外高校实验室管理方面的现状及国内高校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提出了五点改进措施:即实验室开放形式多样化、加强实验室师资队伍建设、健全管理制度、发挥学生管理者的能力、推行绿色、环保、清洁实验方案。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管理现状;新模式

高校实验室是理论课堂的延伸,是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科学研究的地方,同时是放置各种贵重仪器、危险药品、释放有害气体的集中地,近年来,因为实验仪器、药品的操作不当,造成的事故屡见不鲜,实验室安全不仅关系老师和学生的安全问题,也影响着一所学校与社会的发展。因此,寻找有效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高校实验室的作用,迫在眉睫[1]。

1国内高校实验室现状

1.1开放实验内容单一

实验室按课程设置依附于课堂教学,缺乏多学科的综合性和交叉性,学生实验都是按照教师设定好的实验步骤来操作,实验过程中如出现与预期不同的现象、结果等,都视为实验失败,对于出现与预期不同的结果不能很好的去解释,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实验课制定上,任课教师都选择自己熟悉的实验内容,没有从社会发展的需求及教育的要求去制定,没有充分发挥国家对于实验课程设置的要求。

1.2实验室硬件建设与科学技术发展不相适应

实验室的经费投入较少,没有足够的空间和实验仪器供学生使用,一般是4~5人一组,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降低了做实验的初衷,部分学校为了缩减实验经费,对于昂贵的实验药品不予购买、实验的易耗材用低价、次品去代替;实验仪器维护低效率低,很多实验仪器不能定期维护,一方面降低了仪器的精准度,另一方面使得仪器的使用寿命缩短,导致实验结果的准确度和可靠性受到影响。

1.3实验室队伍建设不合理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高科技设备层出不穷,很多传统的方法已经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而大家普遍存在的想法是,实验室不需要高学历的人才,把最优质的资源都安排到教师岗位,经常找兼职学生或者把教师家属安排到实验室,使得部分实验室没有一个专职的实验工作人员,造成很多实验需要靠增加学生每组人数来完成,严重影响了实验教学的质量。国家方面也没有专门培养专职实验人员的高校或者机构,随着高校的招生和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实验人员一直被称为“教辅人员”,在很多方面都得不到重视,严重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实验人员跟教师的待遇差别对待,同等级别时实验人员的绩效工资低于教师系列,为实验人员跳槽提供了借口[2]。

1.4实验室利用率不高

高校实验室基本都是以课程为单位规划建设的,实验室的专一性较强,难以联合其他课程共同使用,部分实验室面积很大,一年内只有一个学期在进行实验,实验室及仪器闲置时间较长,利用率较低;部分老师私自占有实验室。

2国外高校实验室管理现状

2.1日本高校实验室

日本高校非常注重安全、环保,各高校都设有适合自己特点的安全环保管理机构,针对实验室的教学科研工作制定了严格的安全管理规定,如对废弃物的处理、化学危险药品的采购等。各实验室安全人员,随时进行抽查[3]。

2.2新加坡高校实验室

一般建有两个专门组织负责安全管理工作。一个是环境与健康安全办公室;另一个是实验室安全和生物安全委员会。进入实验室的所有人员都需要经过安全培训。安全员均具有相关的实验室安全的专业资质,定期参加国家有关安全管理的进修和培训。在安全管理方面,大学有年度安全与卫生评奖活动,获得金奖的实验室可获得奖金5万新币[4]。

2.3澳大利亚高校实验室

澳大利亚对将要进入实验室的所有人员(教师、研究人员和学生),都要进行以下几大部分:讲课、参观、视频、问卷。对所有进入实验室的人员都会发一本实验室安全手册,包含实验室各种突发状况、安全知识、操作规范等[5]。

3原因分析

国内高校实验室之所以存在以上现状,主要是有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

3.1观念的僵化与相对滞后

随着社会的发展,实验室新型仪器的引进,很多实验室管理人员的观念比较保守,依旧是按照最原始的管理办法,不能跟上实验室的发展。实验课的设置很多都是之前的教师设定好的,基本一成不变,不能跟上国家设置课程的要求[6]。

3.2缺乏健全的管理制度

很多高校虽然制定了一定的规章制度,但其在全面性、系统性、有效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缺乏,实验室的规定、制度一成不变,不能随着实验室的扩大及实验室的发展而作相应调整。对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和监督更显不足[7]。

3.3安全意识淡薄

教师及实验室管理者自身安全意识淡薄,抱有一定的侥幸心理,缺乏一定的事故防范能力。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往往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对实验时需要掌握的安全知识、操作规范、环保意识、实验可能产生的危害等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8]。不少实验室工作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安全知识和防范能力培训,缺乏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

4新模式的构建

4.1实验室开放形式多样化

4.1.1实验时间开放

学生进入实验室的时间点开放和学生做实验的时间时数开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来安排实验,实验技能不强的学生可以重复多次做实验,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实验课堂的时间设置。

4.1.2实验内容开放

实验内容应该多尝试探索性实验,教师着重于启发,放手让学生去做,克服学生怕出问题的顾虑,鼓励学生对于出现的不同实验现象、结果等,引导他们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去分析,可进行二次实验,进而得出正确结论,让学生从“封闭的束缚态”转变为“开放的自由态”,增加学生学习的自由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原先的实验现象、结论等,敢于提出质疑,勇于探索,去实践。

4.1.3实验教学开放

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在实验中用仪器设备图文说明、演示视频、网络课程、计算机软件、仿真实验等辅助实验教学,使实验教学更直观化;带他们走进大自然,在自然中去观察、记录等,得出正确的结果。

4.2加强实验师资队伍建设

(1)增加专职实验人员。尽可能补充不同层次的人到实验室工作,多安排实验工作人员去参观其它高校在实验室安全管理、建设方面是如何实施的,根据我们自身实验室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在仪器使用方面,高校应该对购买回来的新设备进行定期培训,确保大家都能熟练操作,同时,实验人员也要自己勤学习、勤思考,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2)建立公开、平等的用人机制和竞争机制。实行优胜劣汰,强化“岗位”,淡化“身份”,按需设岗;实行专职人员与兼职人员相结合,促进实验室人员资源的优化配置[9];另一方面,积极引导研究生参与实验室教学和实验室建设工作,可以提高研究生的自身培养,也可以解决实验室人员短缺的现状[10]。制定各种奖励政策,如可以设立实验室安全与卫生评奖活动,充分调动各级各类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4.3健全管理制度

高校根据自己实验室的情况应该编写实验室安全指导手册,内容应该包括实验室的管理、实验人员的责任、紧急情况处置(火灾、地震、电气安全等);制定突发情况应急机制,定期进行培训,演练。逐级签订实验室安全与管理责任书,切实将每项安全责任落实到人。同时,须建立、完善与管理体制相匹配、相适应的安全管理制度,使制度和规定更具可操作性[11]。

4.4发挥学生管理者的能力

建立实验室学生“自主管委会”,把权利给予学生,实验员在各个方面对这些成员进行管理、安全等方面的培训,使他们成为管理的主导力量,实行学生自主管理体制,管委会有权对进入实验室的学生进行监督、指挥等,同时还要负责实验室的安全、卫生等,在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机会和场所,进一步培养了他们的凝聚力。

4.5推行绿色、环保、清洁实验方案

从源头减少实验室污染物的排放,优化实验方案,在实验效果相同时,实验人员应选用易处理、污染小的试剂、药品等;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尽量寻找一些有毒试剂、药品的替代物。同时,实验室应勤打扫,配有通风装置,尽量保持实验室内部的干燥通风。秉承绿色环保思想,降低实验室污染排放强度。

5结语

面对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传统的生物实验教学和管理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建立新的管理体制迫在眉睫。学校一方面需加大对实验室建设、维护经费的投入,另一方面对实验教师、管理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制定相关政策,引进高水平教师从事实验教学工作,并为实验技术人员提供参加培训的机会。通过多开放实验室,多元化的管理模式,使实验室得到充分的利用,让实验室成为课堂理论知识延伸的载体。

作者:冯辽辽 闫旭宇 雒淑珍 单位:延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