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院校重点实验室管理模式思考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医药院校重点实验室管理模式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医药院校重点实验室管理模式思考

摘要:高等院校的重点实验室是进行教学、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重点实验室在实际运行中形成的管理模式与理想管理模式常常存在冲突。结合广东药科大学重点实验室的实际情况,通过走访调研以及查找文献等方法,分析了我国高校重点实验室现状,总结出高校重点实验室的普遍管理模式,提出了重点实验室目前管理模式的弊端并探讨对策,为提高重点实验室运作效益,充分发挥重点实验室功能提供参考。

关键词:医药院校;重点实验室;管理模式

重点实验室是由国家投资或推动、依托某一大学的优势领域建设的以基础研究为主要任务的相对独立的科研实体[1]。近年来,国家出台了相关规定来指导重点实验室的运行。然而,重点实验室在实际运行中形成的管理模式,与理想管理模式常常存在冲突,本文结合广东药科大学(以下简称:广药)重点实验室管理模式的现状,探索其与理想管理模式之间的矛盾,提出我国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理想管理模式的完善路径,利于提高实验室运作效率,充分发挥实验室功能。

1医药院校重点实验室的普遍现实管理模式

1.1广药重点实验室现状

学校紧密服务广东医药产业发展战略需求,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医药应用研究,是区域医药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建有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实验室(三级实验室);8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建立了涵盖化学药、中药和生物药比较完整的医药研发创新体系;承担了包括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在内的大批国家、省市科研任务;并以第一完成单位、第一完成人取得了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吴阶平医药创新奖、国家专利优秀奖、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在内的一批重要研究成果。

1.2医药院校重点实验室的普遍现实管理模式

根据对国内一些医药院校重点实验室的走访调研发现,各高校因校制原因,形成了实验室—学院一体化模式、跨学院平台型模式和直属二级单位模式等实验室管理模式[2-3]。将三种管理模式特点整理。

2现实管理模式存在的弊端

通过广药重点实验室管理现状,分析我校及其它医药院校的管理模式存在的弊端。

2.1没有相对独立的人事权和财务权

部分重点实验室仍然没有真正具备独立性,实验室主任的人事权受牵制,阻碍了人才的顺利流动。财务权基本掌握在依托单位手中,将影响竞争与联合机制的顺利实施[4]。

2.2学科面狭窄,联合研究困难

许多重点实验室隶属于院系管理或等同于教研室、一般实验室,致使重点实验室与依托单位内部各院系或与依托单位外部相关科研机构的合作研究存在困难[5]。

2.3竞争层次较低,竞争机制不健全

许多重点实验室过于注重竞争科研项目与经费,忽视实验室科研水平的发展,阻碍重点实验室研究特色的形成、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后续发展基础的奠定[5]。

2.4管理人员能力不足,对高端设备使用率较低

部分重点实验室的高端设备仅由个别工作人员负责,管理人员缺乏进一步学习高端设备使用的机会,导致管理人员对高端设备的使用操作掌握不到位,致高端设备的使用率较低[6]。

2.5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转化周期较长

重点实验室的科研成果常常会被搁置而没有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极大地浪费资源。特别是新医药产业,不仅前期投入巨大,而且研发历时较长,具有失败几率大、产品回报大的特点,但因为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转化周期较长,影响新医药产业的发展[7]。重点实验室往往被作为医药院校依托单位管理结构的一个部门,而重点实验室的组织结构中又很少提到与依托单位在管理上的联系。经过文献整理,以广药为例,归纳出依托单位与重点实验室的管理结构图。

3重点实验室管理的措施

医药高校重点实验室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采用了不同的管理模式,每种管理模式都有值得借鉴之处,但不论哪种管理模式,都会存在一些问题。经过多年的调研、采访,总结了如下改进措施。

3.1提高实验室开放程度

可分别针对开放基金的设立、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以及大学生课外活动等做出实验室开放的相关详细可行的规定。另外,实验室还可通过与其他领域开展学术交流,实现实验室开放程度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增强。

3.2引进专业素质高的实验技术人员

高端仪器设备的使用需要操作者具备很高的专业水平,但目前许多高校实验技术人员专业性不强,严重影响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故高校管理者应重视引进高水平实验室专业技术人才,提高实验室专业技术队伍的水平。

3.3应用网络信息化管理手段

在网络信息化的支撑下,实验室仪器管理及实验室研究项目的信息方面才能很好的运转和监管。应用网络信息化管理手段不仅利于管理,也便于相关资源的寻找,节省时间与精力[9]。

3.4促进国内外交流

加大实验室对外开放力度,向国内和国际相关领域的实验室学习、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学习其先进的管理制度和宝贵的管理经验,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提高重点实验室的创新性。

3.5完善竞争机制,提高人员待遇

针对固定人员建立合理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提高其竞争意识、工作积极性和创新能力。另外,可通过提高流动人员的工资,并为他们提供和谐的工作环境等措施,吸引更多优秀的流动人员到重点实验室工作[10]。

4结语

重点实验室的管理建设不仅关系到实验室本身,也对学校的发展起促进的作用。根据学校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并通过分析现状不断完善重点实验室的管理,促进重点实验室高效运行,推动医药院校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泽刚.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管理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16-17.

[2]王鹏.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模式:理想与现实的冲突[J].现代教育管理,2010(12):56-57.

[3]汪敏娟,吴松,仲盛来.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模式探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1):226-227.

[4]吴晓东,左健民,朱晓春.地方高校重点实验室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研究[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1):42-43.

[5]文平,王亚,陈谦明.依托单位对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模式的探析[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1(4):77-79.

[6]孟淑娟,孙万虹,苏琼.高校重点实验室管理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管理科学,2014,43(5):63-64.

[7]韩锐.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现状分析与策略研究[D].天津:天津医科大学研究生院,2013:26-67.

[8]李永秀,胡凝,赵小艳.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1(4):81-82.

[9]赵鹏.完善重点实验室管理机制的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13(3):24-34.

[10]张小蒙,金鑫,何畔.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管理机制探究[J].实验室科学,2015,18(3):161-167.

作者:肖明珠 单位:广东药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