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设备管理研究(3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设备管理研究(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设备管理研究(3篇)

第一篇:RFID技术高校设备管理研究

摘要:

高校的设备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高校日常科研教学工作的开展,而传统的人工纸质管理方法与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已经无法跟上高校不断增长的设备管理需求。文章提出了将RFID技术与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相结合的基于RFID技术的高校设备管理系统设计思路,并对具体的设计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

RFID技术;设备管理;硬件设计;软件设计;数据库设计

在高校日常科研教学的开展过程中,设备是最为基础的硬件条件,而设备管理水平的高低将会对高校日常科研教学带来最为直接的影响。以往,高校设备管理主要采用着人工纸质的管理方法,不仅管理效率低,而且劳动量大,同时在纸质文件的保留过程中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出现信息丢失的情况。之后高校设备管理又进入了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的阶段,极大地缓解了人工效率低下的不足,而当前随着高校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需要管理的设备数量和种类十分庞大,而且包括新增、调拨和报废等的设备变动也变得越来越大,又对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将当前应用广泛的RFID技术与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相结合的基于RFID技术的高校设备管理系统设计思路,从而极大地解放了高校设备管理劳动强度,提升和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值得在实践中推广使用。

1RFID技术的应用原理

RFID技术(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即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是我们通俗所说的电子标签。RFID技术术语自动识别技术的范畴,其主要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达到识别的目的,识别过程无需人工干预,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快捷方便。RFID技术由于其具有的读取距离远、防水防磁以及数据存储量大一系列优点获得了非常广泛的应用。

2基于RFID技术的高校设备管理系统设计

2.1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通过对RFID技术系统与高校现有的设备管理系统进行深入集成,为高校提供一个设备出入库、使用与维护时的自动采集、全程动态管理的数字化平台正是本文设计的基于RFID技术的高校设备管理系统的主要设计目标。本文设计的基于RFID技术的高校设备管理系统从上层至下层主要分为应用层、业务层、通信层、采集层以及等,每层所包含的主要内容。

2.2系统硬件设计

RFID系统硬件设备选型原则。在对基于RFID技术的高校设备管理系统进行硬件设计时,第一步便是要做好RFID系统的硬件选择。笔者通过对很多高校的设备进行调研后发现,很多高校设备的表面均是金属表面,因此,在对电子标签进行选择时尽量选取抗金属的电子标签,而且为了有效提升电子标签的使用寿命,尽量选择无源读写标签,而且还要设定读写距离为两米,以便搜索单个仪器柜。针对RFID电子标签读写器及天线的选型,比如本文便是选取了UHF无源超高频分体式读写器为设备管理计算机与电子标签间建立通讯互联。RFID中间件是射频识别系统与应用系统之间数据传输的中间媒介,通过其所提供的应用程序接口API,应用程序端即能访问到RFID标签数据。而本文在设计时便选用了IBM的RFID中间件产品,分别分为IBMWebSphereRFIDDeviceIn-frastructure和PremisesServer两个部分。

2.3系统软件设计

在本系统的软件设计中,本文充分考虑到后续系统的兼容性,从而选用了SQLserver2008对设备管理数据库进行建立,同时采用C#进行数据源的链接,并且声称设备管理的数据库应用程序。可以将软件设计的功能主要分为设备信息采集添加功能、设备删除功能、设备查询读取功能,具体来说,首先,对于设备信息的采集添加功能来说,通过建立在数据库中的数据表中数据类型的定义,结构与现有电子台账相一致,然后通过RFID电子标签号的相关字段,能够方便地实现对设备信息的采集和添加。对于新购置设备需要添加时,可以一对一地对其安装RFID电子标签,之后通过读写器将其ID与数据库的定义编号相一致;其次,具有相关权限的管理人员,还可以执行相应的设备删除功能,如果不具备相应的操作权限,在管理系统中会将删除的按钮变成灰色,从而有效保证了管理系统的安全性能。当将设备置放于RFID可以读写的距离范围之内,能够自动启动相关的读写模式,而被扫描到的设备信息能够自动在已经设计好的软件界面上面显示,如果发现ID号相同,则会启动自动过滤功能,以避免对设备进行二次读取的过程,而通过还可以对扫描的结果进行相关的检索和查询功能。

3结语

总之,随着高校需要管理的设备种类和数量的不断增多,若要提高设备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就需要对传统的管理方法进行改进。而随着现代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RFID技术的应用为其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思路,通过本文的实践,将其引入到高校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中,有利于对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直观的掌握,能够有效提升设备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值得在实践中推广。

作者:赵磊 单位:锦州师专

参考文献:

[1]胡文锋,王玲玲,翁绍捷.RFID技术在高校实验室设备管理中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6):392-394

[2]刘晓波.射频识别技术(RFID)在高校资产设备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1(27):652-644

[3]齐恒.RFID物流技术在高校实验设备管理系统中的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3):179-181

[4]何畔,王益民,孟庆楠,刘彦强,张皓楠.基于RFID技术的高校仪器设备管理与应用[J].实验室科学,2013(6):146-148

第二篇:高校多媒体设备管理方法改革

摘要:

多媒体设备的出现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率,受到师生的广泛欢迎.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多媒体需求的增加,管理过程中的问题也不断显现出来.为此,徐州工程学院的多媒体管理部门,依据自身工作经验,逐步摸索出了一套具有特色并颇有成效的管理方法.

关键词:

多媒体;设备管理;问题;改革

目前,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高校教学的主要方式,为了适应教学形式的变化,越来越多科技含量更高的多媒体教室建立了起来,大量高新设备走进校园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更复杂的管理问题.与国内很多高校一样,徐州工程学院多媒体设备管理工作开始时并不乐观,严重制约了多媒体设备效能的正常发挥.

1我校多媒体设备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多媒体设备不配套现象突出.

目前,市场上通用的多媒体设备种类繁多且价格昂贵,多数高校都采取分批购买的形式,这就容易产生不配套现象.以徐州工程学院为例,自学校2002年合并升格为本科高校开始算起,当时安装多媒体设备的教室不仅数量稀少,而且只包含投影仪、电脑、音响等简单设备.近年来,随着学校办学实力的提升和在校师生人数的增加,多媒体教室数量大幅增加,截至2015年上半年总数已经超过200间,多媒体设备的种类也变得丰富多样,单以投影仪为例,就有三菱、爱普生等品牌.由于这些设备的品牌不同、购买批次不同,配套问题随之而来,不但影响了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还造成了一定资源浪费.[1]此外,更换下来一些尚有余用的设备需要不断配型才能发挥效用,留存在管理室内占据了有限空间,这些都增加了管理者额外的工作负担.

(二)维护保养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

多媒体设备大多属于高科技产品,不但对使用环境有要求,而且使用之后还需要及时、定期进行保养和维护,以此延长使用寿命.[2]以往大多数高校对此工作并不十分重视,很少有专业的技术人员负责这些多媒体设备的管理.针对这个问题,徐州工程学院成立了专门的多媒体保障科,但由于我校办学时间短、人才储备薄弱等问题,仍然存在管理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一些计算机或教育技术专业出身的管理人员,对多媒体设备的维护和保养水平较高,因而他们负责管理的设备好用且耐用.但也有一些技术人员,在处理紧急故障时缺乏经验,对于多媒体设备出现的严重故障只能被动等待厂家的售后服务,极易延误正常的教学活动.

(三)缺少应对多媒体设备安全隐患的专项预案.

一般情况下多媒体教室的空间相对密闭,集体授课时师生人数较多,人员和设备都存在安全隐患.多媒体设备大多比较昂贵,在人流量极大的公共场所使用,被盗现象难以避免;安装多媒体设备的教室,门禁制度不是十分严格,设备人为损坏的情况时有发生;多媒体设备的运行依靠电源,其工作过程中必须持续供电,因此短路、漏电、火灾等问题也都是管理多媒体教室不可不防的安全隐患;再加上空气流通不畅、照明受限、人员拥挤,也严重威胁着师生的人身安全.但在实际工作中这种预防多媒体设备管理风险的专项应急预案却很容易被忽略,师生也普遍缺乏这方面的意识.

(四)部分师生没有形成良好的使用习惯.

为方便师生教学及其他活动顺利开展,我校在开始推广使用多媒体设备之初,没有设置使用权限,一段时间后便发现部分学生会在课余时间擅自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和教学无关的视频、用中控机柜内的电源给自己的手机充电、在投影幕布上用粉笔等胡写乱画.此外,有的学生还随身带零食饮料、早餐午饭进入多媒体教室,导致室内空气污浊、环境脏乱,影响了师生的身体健康.也有部分教师讲课时比较投入,在黑板上写字的粉笔和在幕布上使用的电子教鞭经常混淆,造成幕布上无意的刻画较多;还有一些教师在书写大规模公式或内容时,需要翻开幕布在后面的黑板上写字,便随意折叠幕布、搬动投影仪,这也容易造成投影机器和幕布的损失.

2多媒体设备管理方法的改革及我校的实际经验

上述我校多媒体设备管理所遇到的现实问题,也是国内许多高校所面临的共同问题.要提高多媒体设备的使用效能,最大限度发挥多媒体教学方式的优势,就必须从管理方法的改进上抓起,踏实提高多媒体管理工作的效率.为此,我校也逐步摸索出了一套颇有成效的管理方法.

(一)建立跟踪记录制度,规范多媒体的管理.

我校教育技术中心多媒体保障科已开始尝试建立跟踪记录制度,对学校每一台多媒体设备的情况都有详细的记录,如投影仪所配套的电脑、音响,以及它们的购买批次、投入使用的时间、故障情况等.在采购新设备之前,会详细总结前次购进设备的优劣,并兼顾配套问题以减少资源浪费.为了方便管理,多媒体保障科在建设新的多媒体教室或在老的多媒体教室上增建智慧教室时也极力做好规划,尽可能集中场地、归拢资源.对于提供设备的厂商,我校的设备处、教务处、教育技术中心等主管部门也是层层设卡、步步检验,敦促厂家形成了一条销售、培训、维护、服务的完整链条.

(二)做好多媒体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

这是多媒体设备管理工作的重点,我校相关部门为此制定了较为周密的制度.一方面组织管理人员认真学习设备的基本参数和养护知识,制定科学适时的养护计划,针对耗损物件予以特别关注.以投影设备为例,投影机坚固耐用,极少会出现设备毁坏,在日常工作中只需认真学习基本调节方法;而内置的投影灯泡属于损耗物件,运行2000小时后就容易出现故障,这就需要利用内置参数详细记录灯泡的使用时间,及时更换.另一方面根据设备特性定期巡查,更新软硬件.现有的服务包括每天驻点接受报修咨询、及时处理设备故障;每周巡查一次设备运行情况;每两月对所有电脑软件进行一次升级、检查还原卡设置情况、更换话筒电池;每学期开学前统一重装系统、对投影仪滤网和镜头进行清洁等.

(三)提升管理人员的职业技能和服务意识.

管理人员的职业技能是多媒体管理工作的基础,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对管理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此,我校开展了以下几项主要工作:建立“引进来、走出去”的培训制度,定期组织工作人员认真学习多媒体技术、选择优秀工作人员交流经验、采购新设备前后组织教师培训、分批到二级学院和其他部门了解调研,同时邀请校外专家和企业精英到校指导工作、为教职员工开设知识讲座;强化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构建岗位责任制,把工作内容落实到每一名教职员工头上,让他们明确自己的职责所在,切实提高服务意识;对于学校老旧设备的常见故障及维修常识,不断加以总结,汇聚成工作手册,让每位管理人员都具备处理常见故障的能力;构建完善的报修程序,驻点守候、及时排险、处理各种突发情况;建立交流平台,积极与任课教师沟通交流,强化服务意识,增加相互信任感,并吸收一线教师的相关意见,争取在问题出现前就能及时化解.

(四)建立多种安全隐患的专项应急机制.

多媒体设备安全隐患专项防范机制有别于其他部门的相关工作,而是针对多媒体设备本身制定的专门性预案,可以总结为“防电、防火、防盗、防拥挤、防污染”的五防机制:防电是指制度性巡查电源、电路、强弱电间,收纳整理管线,预防因线路问题而发生的漏电、短路等问题;防火是指配备相应的消防栓和烟感等消防设施,增加师生安全防火知识,演练火灾逃生,定期检查灭火器械等预防火灾的工作;防盗是指合理加装监控设备、定期检查锁具、严格执行门禁制度等防止多媒体设备被盗的工作;防拥挤是指设置合理的指示牌和逃生标识,确保各条通道畅通,严控教室人流量,防止发生拥挤踩踏事故的工作;防污染指的是防止因电子设备运行而产生的废气污染、防止师生带入多媒体教室的物品残留而产生的环境污染、防止电池等物品产生的放射性污染等工作.

(五)规范师生行为.

使用多媒体教室进行授课的教师,要以身作则,引导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让他们养成爱护多媒体设备的习惯;学生组织有活动需要使用多媒体教室,必须经过管理部门的认可,没有得到允许不能随便使用;进入多媒体教室,杜绝携带各种吃食饮料、早餐午饭,用完多媒体教室之后,要及时打扫卫生,保持多媒体教室和设备的清洁;设置一定的奖惩机制、赔偿责任、举报渠道,对师生的使用行为进行制度规范.

总而言之,随着多媒体设备的不断更新,多媒体管理过程中仍然会不断出现新问题,作为一名管理人员必须与时俱进,更新自己的认知和观念,从而使多媒体设备为教学提供更大的帮助.

作者:王超 单位:徐州工程学院教育技术中心

参考文献:

〔1〕黄海艇.高校多媒体教室建设的设备选择[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15):23.

〔2〕丛冠杰.谈高校多媒体设备的维护及故障排除[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20):55.

第三篇:高校仪器设备管理共享思考

摘要:

由于高校仪器设备管理机制尚不完善、缺乏资源共享总体规划意识以及设备共享平台建设迟缓等原因,阻碍了高校仪器设备的共享。高校的公共服务性是设备共享的前提,而校内学科的共性需求则是促使设备共享的可行性。从建立设备共享平台,构建多级共享模式管理体系、绩效考核机制以及激励机制等方面探索了高校仪器设备共享的思路。

关键词:

共享;高校;仪器设备;管理

仪器设备不仅为高校教学和科研提供良好的支撑,而且还是衡量高校实验和科研环境的重要标准,也是学校实力的标志之一。随着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我国高校基本建设投资快速增长,各高校都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大量采购的仪器设备极大改善了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条件。但由于仪器设备管理不科学,这些投资并未充分发挥作用。据有关统计表明,我国高校设备使用率60%,50%以上的设备年使用时间不到400,h。[1]如何有效管理这些设备,使其充分发挥在高校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中的作用,实现优质资源的整合和开放性服务是高校面临的现实问题。因此,建设科学的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是高校实现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和资源整合的有效途径。

1阻碍高校仪器设备共享的因素

1.1高校仪器设备管理机制不完善

高校仪器设备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配套各种管理机制才能使其有效运转并发挥效益。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由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等多种效益构成,并以直接或间接等多种方式体现出来。考核高校仪器设备项目的效益时,涉及因素越多、越全面,越能准确客观地反应出设备的使用情况。目前,许多高校管理部门并未重视和建立设备管理机制,没有完善和实施仪器设备绩效评价的各种指标体系,导致责权模糊,设备管理混乱,效益无法显现。

1.2高校资源共享总体规划意识缺乏

由于设备购买都由学校经费出资,所以人们往往以为使用时不必付费;而且学校对设备资源缺乏相应的考核和评价,致使设备占有者使用时都不考虑成本。这种缺乏成本和经济效益的思维模式导致学校各部门都极力争取申购大量设备,但却忽视使用效益。随着仪器设备的增加,各部门的资产也随之增加,由于本位主义思想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发展。许多高校目前还没认识到学科交叉发展的规律,没有根据这种发展需求来总体规划设备共享平台的建设,以满足各学科的共性需求。

1.3高校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迟缓

由于重视程度不够,高校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迟缓,导致设备共享信息缺乏畅通渠道,仪器设备信息交流困难,设备闲置利用率不高,有需求的部门和用户找不到合适的设备。

2高校仪器设备共享的可行性

2.1高校的公共服务性是设备共享的前提

目前,高校绝大部分都是公办性质,因此具有公益性,高校的教学资源不仅要为学校服务也应为社会共享。高校的仪器设备属于国有资产,是公共资源,所以应该实行校内外共享。在当今科技革命时代,高校不仅要为教学和科研服务,同时还要兼顾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其为社会服务的作用,这已经成为其发展的潮流方向。高校仪器设备资源不仅要在校内共享,还应向全社会开放共享,这是它服务社会的一个重要表现。

2.2高校仪器设备共享是校内学科的共性需求

仪器设备的购置量对一个学科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和科研设备的数量也是学校发展和学科及科研能力、水平的反映,是学校创新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高校设备共享最初起源于某一学科教研室或一些院系的自发协作行为,例如20世纪70年代初设备稀缺条件下,清华大学原工程化学系几个教研室将自己拥有的设备集中共享共建了一个新的实验室,[2]这种以学科共性需求为基础,多个部门通力合作共同建设共享平台的方式,对高校仪器设备的共享发展影响很大。此后一些高校纷纷效仿建立自己的设备中心,为了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通过学校统一建设,然后进行协调管理,最后以开放共享方式构建自己的教学科研设备共享平台。

2.3互利互惠的利益驱动

任何资源共享都必须满足双方各自的利益,即互惠互利才是共享双方的内因。高校通过设备共享,特别是一些大型贵重设备的共享,面向社会适当收费,这种有偿服务不仅提高了相关设备的使用效益,而且还能缓解设备运行和维护的成本经费等压力,使学校和设备拥有部门能进入一个良性循环运转轨道;而对于想要共享设备的一方来说,共享可以节约购置和管理经费,降低科技创新成本。因此,通过互惠互利的设备资源共享,可以达到双方共赢的目的。

3建立高校仪器设备共享管理机制

管理和运行机制是高校设备进行共享的基础保障,[3]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结合本校设备共享建设的程度,统一全校仪器设备的共享管理模式,可以促进仪器设备共享资源的合理利用。

3.1建立和完善高校仪器设备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高校仪器设备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通过网络形式将可共享的设备集中到平台上统一管理,即让分散的设备实现虚拟集中管理来满足学校以及各级部门的需要。平台的实质就是通过集中管理仪器设备来实现分布式服务,从而促进高校仪器设备资源的广泛共享。高校应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和学科特色,统筹规划,解决好共享平台的软硬件建设以及运行经费等问题。平台硬件建设就是优化、整合现有设备资源,加强新增仪器设备管理,使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和使用效益得到整体提高。平台软件建设就是建立一个以共享机制为核心,管理规范有序,运行机制完善,共享管理、考核以及激励制度合理的平台体系,为仪器设备专管共享创造必要条件,促进共享资源的开放利用。

3.2构建多级共享模式管理体系

长期以来,由于体制限制,高校仪器设备归属不同部门所有并使用,这种封闭的管理形式严重阻碍了高校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和效益,特别是专为特定的课题及学科业务购置的一些通用程度差但专业化程度高的设备,一旦任务结束后就被束之高阁,被长期闲置。[4]为提高高校仪器设备使用率和效益,应通过机制创新建立分层次多级共享。高校仪器设备多级共享模式是一个立体树形的管理体系,既集中又分散,本着统一领导,分层管理的原则,可分为一级共享平台,即校级共享平台;二级共享平台,即院级共享平台;三级共享平台,即专业共享平台、学科共享平台等其他形式平台,这个共享模式体系既分层次级别又互相兼容。校级共享平台可以将多级平台所有的仪器设备统筹管理,信息公开共享。院级共享平台受校级平台的统一管理,可以把它所管辖范围内的各个平台统筹起来,充分发挥其指引共享作用。三级共享平台的专业共享平台、学科共享平台等是将分散在各个院系的相关类的仪器设备集中建设和管理,这些主要是研究团队或者实验室按照不同的方向、学科及专业等组建的共享平台。这种多级共享模式形成了以一级共享平台为导向,其他级平台分散布局又互补互联的格局,[5]促使其发挥良好的效益。

3.3制定共享平台绩效考核机制

设备运行服务绩效是共享平台评价指标体系考核的核心内容,应针对共享平台的考核,组建专门的考核评估小组,抽取各方代表,如用户代表、专门管理人员及专家共同参与,对共享平台的仪器设备定期评估和评价,以便考核绩效。教育部针对贵重设备的考核标准《高等学校贵重仪器设备年度效益评价表》主要是从科研成果、人才培养、开放设备收入、设备利用时长、功能利用与功能开发等几方面进行评估和评价。可以借鉴这些指标点,针对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减或者细化内容来制定一个适合本校的综合绩效考核机制。

3.4建立与共享平台仪器设备绩效紧密挂钩的激励机制

在高校管理中,制度的制定者或管理者不可能了解所有人员和设备的详细信息,只有依据制度或机制来管理或给予每一位职工激励。[6]高校管理者可以按照利益分享原则,比如对某些突出的部门和个人增加评奖指标、高级岗位指标、教学和科研申报项目的指标等。参与共享平台的院系部门有时更看重提升本部门的科研能力和增加科研成果,提高院系整体教学水平,以及增加获奖机会等。这样通过教学和科研管理部门联合激励机制,促使参与的个人和院系部门在自利行为的驱动下自觉参与共享,最终促使仪器设备共享效益的最大化。

作者:黄小民 单位:井冈山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

参考文献

[1]邱伟强,王锡昌,谢晶,等.浅谈提高高校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3(2):87-89.

[2]闻星火,杨树国,黄乐.高校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的实践与展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0):8-11.

[3]杨帅,任金妮.大型设备管理和运行机制的绩效评价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11):175-177.

[4]周详,张金良,洪霞.大型仪器设备效益保障机制的研究与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8):154-155.

[5]尹智宏.如何设计全新的现代“开放共享”实验室[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6):168-172.

[6]熊平.中国药品流通体制改革与创新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