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设备管理探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企业设备管理探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企业设备管理探讨

一、设备管理简述

设备管理是以设备为对象,追求设备综效与寿命周期费用的经济性,对设备进行全过程的科学管理,使其贯穿于设备周期的全过程。对于工业企业设备管理是企业整个生产经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任务是以良好效率和资金投入,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的实现,充分发挥设备效能,以取得最佳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设备管理除了具有一般的管理共性,与企业的其它专业管理比较,还有它的个性。作为企业的主要生产手段,设备是物化了的科学技术,其集合了现代科技的载体,有很强的科学技术性。为了获得企业设备的最佳经济效益,设备管理包括工程技术,财务核算,人力资源管理等综合方面,集合了企业多方面的专业管理知识。设备的故障具有随机性,为了减少随机故障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的损失和对企业正常生产的干扰,设备管理必须应对随机突发故障,承担意外维修工作的应变能力,随时为设备服务,为生产排忧解难。设备管理的综合性需要实行专业管理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相结合,并适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才能做好设备管理工作。

二、设备前期管理

1.设备前期管理的重要意义

企业为了实现科学持续发展,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力争达到理想效益,就需要投资,企业投资大部分将转变成为企业固定资产,而设备在固定资产中占绝大部分,所以,投资的主要方向是设备投资。设备前期管理,对企业的投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决定企业投资的机会成本,影响着企业今后数年生产经营成本,设备技术先进程度的适合性,影响着企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是否能充分满足客户的需求,设备的可靠性和维修性,影响着企业设备的运行率和利用率。总之,设备前期管理,决定了企业设备技术的性能,关系着企业战略发展方向,也决定了企业投资效率和投资回报。设备前期管理(非生产制造设备企业)内容是:从拟购置设备的立项到安装试运行。在转入企业固定资产前,企业设备管理部门须参加这个阶段的工作,为设备转入后期管理做准备。其主要工作:设备立项后的调研,对拟购置设备的市场情况、同类设备在其它企业使用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和信息的收集、归纳、分析,从企业发展的宏观角度进行综合论证,在此基础上提交可行性分析报告,为企业主管部门和企业领导提供决策资料,根据反馈建议对可行性分析报告进行充实完善。从系统工程理念看待,设备前期管理与设备后续管理形成了较为完整、切合实际的设备寿命周期管理的良性循环系统,由此建立设备寿命周期投资最经济为目标的设备管理体系。

2.设备的立项、选型和购置

企业新增设备是实现企业生产经营发展总体目标的重要环节,作为企业一旦对新增设备进行立项,设备管理部门当务之急的重要工作就是根据市场需求与企业发展的总目标,撰写引进新增设备的可行性分析报告。该报告大致为:(1)企业当前情况;(2)新增设备的名称、型号、数量、国别、实施时间;(3)主要技术性能指标,与国内外同类先进设备技术的对比;(4)新增设备技术的成熟性、先进性是否符合企业的需求;(5)是否与现行生产工艺相符;(6)是否能缩短生产周期,产成品质量在现有工艺水平上提高的程度;(7)设备的维修便利性(包括零备件的供应情况);(8)新增设备预期可为企业创造的经济效益;(9)投资金额及安排计划;(10)资金来源;(11)投资回收期及还贷计划;(12)社会效益主要包括:目前市场需求情况,新增设备是否与国家环保法规相悖,安全生产的工作环境,降耗减排指标,产成品主要服务对象,机台操作工的配备及技术培训安排等;(13)新增设备负责人、联系人。可行性分析报告在主管厂长的指导下,形成初稿后,由设备管理部门负责牵头,送至设备使用、设备管理、生产经营、质量监管、生产安全、环保、财务、人力资源等部门会签,对各部门提出的建议,再进行综合平衡,经主管厂长审查后,报厂部办公会议决定,最后由厂长、企业法人签字批准、存档,并交设备管理部门按计划落实。外购设备的选型,则根据厂长批准的可行性分析报告进行,从企业生产工艺整体出发,遵循木桶理论,既要生产上适合,技术上先进,满足市场需求,又要经济上合理,以获得最佳经济效益。设备管理部门通过初选、筛选,做到有针对性的与设备制造厂家或设备供应商沟通谈判,并与设备、生产经营、生产工艺质量监管等部门共同评估,选择出最切合实际的设备机型,报请主管厂长审批,由厂长、企业法人或授权委托人正式与厂家或供应商签订《设备购置合同》。该合同必须符合国家经济合同法规,须注明设备生产国(地区)、设备制造厂家、设备型号、设备数量、技术资料、外包装规格、履约期限、到货地点、设备运输方式、意外情况的约定、违约责任、付款方式等。

3.设备使用初期管理

根据企业工艺要求及设备安装技术规范,将经开箱检查认可的设备,安装在指定的机位上,进行找平、固定,已达到安装要求,通过调试、运行、验收,使其满足生产的要求,此称为设备的安装调试过程。由设备制造厂家或设备供应商按照《设备购置合同》的约定,将设备运抵企业现场后,设备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依据《设备购置合同》的相关条款,与厂家或供应商一起开箱检查。清查零件、专用工具、附件,说明书和技术文件资料是否齐全完备、有无缺失,检查购置设备在运输过程中有无被损坏、磕碰、锈蚀,检查随机携带的设备安装图、电气工程图与设备实际情况是否相符。若无异议,由上述部门签署安装确认书(表)。当设备安装完毕后,就可以进行设备的测试,这项工作由设备使用部门和设备管理部门共同组织进行,设备的运转测试分为空转和载荷(工作状态)测试。空转测试是检测设备在安装后精准的确认及设备的稳定可靠性,设备传动、操作、油路等各子系统在运转时是否正常;载荷测试是检测设备在工作状态下的运行情况,产成品是否满足质量标准,误差分析与处置,须测试到设备在运行状态下,所有安全装置是否能正常开启、闭合;工作现场可否达到环评规范。设备良好的运行状态,能测试出设备所有的功能,这为今后设备维修奠定了基准。设备在安装运行测试完成后,由测试部门与厂家或供应商共同签署设备安装认可文件,并正式移交给设备使用部门。设备使用初期的文件资料的管理主要内容:购置设备前的所有文件、信息资料,会议纪要,可行性分析报告及批准的文件;设备到企业后直至移交给使用部门前全部文件信息的收集整理,包括设备使用初期运行状态时的观察记录,误差分析及处理建议、改进措施,做好设备的原始记录,建立健全设备档案和台帐等。

三、设备运行管理

设备运行管理是对设备为企业创造产值、利润的专业管理过程。

1.设备的资产管理

设备资产是企业固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的技术物质基础。设备在购进并得到安装许可和调试验收认可后,设备管理、设备使用部门须协助财务部门及时将购置的新设备纳入企业固定资产;设备管理部门负责设备资产的验收、编号、维修、出租、盘点、清理报废、淘汰更新等管理工作;使用部门负责设备资产的正确使用、安全保管和认真维护,对有效发挥设备作用,为企业创造利润直接负责;财务部门负责对设备购置后,各种相应的凭证、批件、合同副本进行审查核准,补齐应办的手续并存档,协助各部门做好固定资产的核算与设备折旧的计算,为企业综合平衡提供依据。设备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根据自身管理工作的需求,须建立完善的设备基础资料,如设备资产的卡片、编号、台帐、设备档案等。与此同时,做好资产的变动管理,即对设备闲置封存、移装调配、借用租赁、报废处置等管理。

2.设备的使用、维护

设备的使用管理就是对从安装调试合格进入正常使用起,直到该设备退出生产经营的全过程,通过科学的组织、管理、监督,使设备达到减少磨损,保持其应有的精度和性能,让设备稳定的处在相对较长的良好工作状态,以获得最佳经济效果。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受到使用方法、人员操作、工作规范、工作持续时间不定、维护状况及环境因素等影响,使其技术状况不断发生改变和设备工作能力衰减。若要控制和缓解衰减的进程,可运用“6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管理方法进行现场管理,为设备创造一个符合生产环境标志产品的氛围,并且恰当安排生产,提高操作工人自身的技能,用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相关制度,规范设备日常的使用。在维护设备时,主要由操作工人负责,在空车运转状况下,查有无异况,安全装置是否完好无损,查润滑装置内油量、油质是否需要添加、更换,正反转是否正常,若发现故障不能排除,则需马上报设备管理部门,由他们安排专业维修人员检修。

3.设备的维修、配件

设备在使用过程中,随着零部件自然磨损渐渐加大,设备的技术状态将逐步衰减劣化,导致设备的功能和产成品的精度难以满足客户对产品质量和产量的要求,甚至发生设备安全事故、故障,这就须对设备进行维修,使其恢复原有的功能和精度,并且力争使维修费用与设备停修对生产的经济损失之和为最小。在日常工作中,设备维修一般有预付维修方式和事后维修方式。预付维修方式又分为统计检测维修和定期维修。(1)统计检测维修,是以设备日常维护的大量管理记录进行统计分析为基础,找出易损件的规律,在一些设备零件劣化造成事故前,适时进行维修,更换劣化零件,恢复设备的有效功能和应达到的精度。既充分合理利用易损件的使用时间,又能让设备在相对较长时间内确保良好状态,最大限度的减少停机的时间,这对企业的重点设备极为重要,如印刷企业的四色胶印机、高速轮转机和胶订联动生产线等大型设备。(2)定期维修,这是以设备运行时间为周期的维修方法,以达到预防保养,这仍然以设备日常保养管理记录统计分析基础,找出本企业主要设备易损件劣化的规律,制定定期维修计划,融合统计检测维修方法,避免维修过头,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企业设备动态维修规律。事后维修方式。一般是设备特别是重点设备,突发故障或其生产的产品已不能满足客户质量要求(客户不做让步接收)造成停机,采取事后维修方式。往往是遇到此类故障,给企业正常的生产带来措手不及的困难和被动局面。对于一些设备结构简单、使用率低、维修技术容易,能及时获得维修配件,发生设备故障后不会影响生产,也可采用事后维修的方式。

4.维修类别

维修类别是根据维修规模、技术要求和工作量大小,分为大修、项修(中修)、小修。大修是设备工作量最大的维修计划,首先设备管理部门、使用部门要提交大修计划报告,阐明需大修设备的现运行情况,经企业年度设备技改工作会议研究,报厂部(公司)办公会议批准后,由设备管理部门牵头与维修公司签订《设备维修合同》和《购置配件合同》,确定维修资金及维修时间,以最大限度减少停机时间,落实参与大修人员。大修须对设备进行解体,修复基准件,更换劣化零件,修复设备水(液)、电、气动系统,翻新设备外观,全面清除维修前的缺陷,进行整机测试,恢复设备规定的功能和精度。可以说,大修设备全过程不亚于引进同类新设备的整个工作程序。项修是根据设备运行的具体情况,其生产的产品已难以达到客户对产品质量要求的劣化部件进行针对性维修。小修主要是根据日常设备管理统计分析出易损件劣化规律,适时更换和修复即将失效的零件,以保证设备的正常功能与精度,减少停机时间。

5.设备配件

配件是设备维修的重要材料,其可以及时有效的为设备维修提供便利。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电子商务改变了配件的采购方式,企业可以在网上采购所需的配件,并通过物流系统送至。这样即节约了经营成本,又节省了时间,给企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以至于颠覆了对配件存储的观念。设备管理部门要在保证企业主要设备正常运行,保证设备尽可能减少停机时间,找到企业配件储备与占用企业资金的动态平衡点,把配件资金控制到合理供给的最低限度,使企业资金发挥出最大的使用效率。

四、设备管理人员的素质

企业设备管理人员是企业人力资源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设备管理人员能力的高低,是决定企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搞好企业生产经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必须十分重视设备管理人员的培养,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设备管理工作需要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由于设备管理人员是生产性脑力劳动者,他们所付出创新的效果,往往反映在其他职工的行为上。所以,设备管理人员应该德才兼备,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工作勤恳苦干、一丝不苟,钻研技术、耐得住寂寞、不计个人得失,实事求是、克己奉公,坚守职业道德底线;学历是衡量设备管理人员文化水准和知识水平的一个重要尺度,但在实际工作中不应唯“学历”论,知识不等于“学历”,而知识则来源于不断的学习和工作实践,作为企业设备管理人员可以从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职工中培养,也可以从工人技师、生产一线中优秀的高中级工中充实;设备管理的专业技能,是多种能力的集合,一名合格的设备管理人员不仅要掌握设备管理的“应知”,而且还要熟悉设备管理的“应会”,既能动脑,研究分析问题,又会动手,能在实际工作中解决乃至棘手的问题;设备管理人员还要具备良好的身体体能,能适应在不同环境下的工作,在不断提高自己智商(IQ)水平的同时,需增强自己情商(EQ)的能力,与其他设备管理人员一起,带动生产一线的职工,团结协作,共同做好企业的设备管理工作。

五、结束语

企业发展应高度重视设备的管理,而设备管理是企业长期的基础管理工作。企业需建立健全适合自身发展的设备管理系统,坚持人本思维,赋予设备管理人员充分的话语权,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合理利用企业设备资源,运用经营理念,精心维护保养设备,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设备的效能,提高设备运转率,以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济与社会效益,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目的,使企业获得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张朝阳 单位:中青印刷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