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仪器设备管理现状与对策,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仪器设备是高校教学科研正常运行的物质保障。从仪器设备管理的现状出发,分析当前存在论证规划不足、采购重过程轻结果、设备利用率低、重复购置率高、维修费用高、验收不规范和培训力度弱等问题,剖析问题的原因,提出构建高校仪器设备“五角星”管理模式的对策建议,以期对今后工作有所启示,以便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
关键词:仪器设备;管理现状;对策
教学和科研是影响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高校扩招、专业多样、学科交叉融合,高校对教学科研设备的数量、种类及精密度需求越来越大。从教育部的近三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可以看出我国在教学科研上的重大投入。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658.49亿元,比上年增加348.91亿元。2015年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058.60亿元,比上年增加400.11亿元。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514.42亿元,比上年增加456.82亿元[1]。仪器设备总值逐年增加,而且增幅也逐年加大。2014-2016年平均增幅达到9.84%。我校2014年设备总值比上年增加0.66亿,设备总值逐年增加,2014-2016年仪器总值平均增幅为16.62%,学校对仪器设备投入大量资金,为学校教学科研正常运行提供物质保障。如何提高仪器设备使用利用率,把握今后仪器设备采购的管理方向,是当前学校仪器设备管理的重中之重。
1当前仪器设备管理现状
1.1采购前期论证不充分
论证前市场调研不足,价格比较不充分,没有认真做好成本、收益分析;高精尖的仪器多在网上了解,缺乏实地考察,没有详细了解其全部功能,导致仪器的性能未充分发挥;论证专家组本身对仪器设备认知缺乏,不能提供指导性建议;现有仪器设备使用情况无具体数据可用于论证分析;对于电子显微镜系统、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高分辨液质联用仪等大型高值仪器设备缺乏统一规划论证及管理。
1.2采购重过程轻结果
采购经费来源渠道多样,采购方法与形式亦不同。采购缺乏统一的归口管理部门,各部门注重过程控制,轻视中标产品的质量。评审一般选择最低价,但最低价产品的性价比不一定最优。供应商低价中标后,可能对于相关配件及售后服务不能满足教师需求,教师对采购结果不太满意。
1.3设备利用率低,重复购置率高,维修费用高
有些仪器设备,特别是大型高值仪器设备购买后不对外开放共享,只有本实验室学生用,导致设备利用率低;有的仪器设备由项目组统一采购,教师不清楚如何使用,干脆不开机;教师年底经费结余,未充分了解校内相关仪器使用情况就购买,设备重复购买严重。目前,高校普遍存在日益先进的大型仪器与相对落后的维护保养能力的矛盾,平时不注意维护保养,出现问题需要专业的工程师维修[2]。统计某高校2018年3月8日到4月8日审批实验室课题组零星的教学科研维修经费累计金额为10.40万,维修费较多。进口仪器设备配件昂贵,工程师上门费少则一两千元,多则四五千元,课题组经费难以支撑,设备坏了也不修理。
1.4验收程序缺乏规范
李莹[3]在比较了38所985高校设备验收工作的管理机构、制度、流程等相关资料中发现约40%的高校验收管理机构设置不够合理,超过70%的高校缺乏验收管理制度,缺乏明确的验收规范,验收过程缺乏监管。有的高校规定了进口设备10%的货款见到验收单后才付款,因此,验收及时,而国产设备未要求,虽到货也未验收监督。在验收时,往往只对仪器的包装、配置清单和配置要求逐条查验,而对仪器设备的使用性能、技术参数未验收。
1.5仪器培训管理薄弱
高校普遍轻视对仪器的培训管理,没有明确的培训计划及课程;实验室多是师兄师姐带师弟师妹,现场谁用培训谁,没有经过系统培训,仪器即使用过也不熟悉;实验技术人员集中一批学生培训一批仪器,缺乏针对性;有的仪器缺乏使用操作规程,轻视仪器日常的维护培训。
2造成问题的原因
2.1统一规划不足
近年来,双一流建设、学科建设、修购计划经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横向、纵向经费以及企业赞助等经费来源较多,有些经费学校统筹划分给学院后,学院前期不舍得用,后期花不完,盲目购置大量仪器设备。学校设备的预算和管理不在一个部门,设备预算信息未及时共享,学校管理部门也不能及时给予督促,无法做到按计划购买。
2.2管理体制落后
高校采购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缺乏统一归口管理,缺乏对应的采购管理制度。调研中发现,各学校职能部门设置不尽相同。招标办或是单独成立,或是挂靠在计财处、资产处,高校仪器设备管理在资产处、实验设备处等部门。中央简政放权给高校更大的办学自主权,在采购过程中“科研仪器设备”定义不明确。如何把握“科研仪器设备”,赵艳娥[4]认为对“科研仪器设备”的界定,不应单纯以经费来源划分,而应从使用用途上进行界定,其范围及认定方式,各单位应以适当形式予以确认。但招标采购限额以下的仪器设备分为多个部门管理,很难具体形成制度性条文。很多高校没有明确验收规定,有的说“货到后及时验收”,具体如何验收,验收到什么程度未规定。对于大型仪器设备管理,部分高校还没有相关规定。
2.3共享意识薄弱
不少教师用自己的科研经费购买设备后,不愿意共享。一是课题组没有多余的人员专门负责某台大型仪器,没有精力针对仪器使用进行培训;二是课题组经费较多,不在乎共享收入,满足自己课题组的科研需要即可,没有整体考虑仪器设备的使用率;三是担心其他外单位人员借用,影响本课题组研究人员的正常使用。
2.4采购人员较少
教师通过OA办公系统申请、询价采购、网上竞价平台或采购招标平台申请购置仪器,采购申请方式较多;低值易耗品虽然金额小,但数量众多,采购人员每天大量的工作耗在审核发票和合同上;仪器设备验收如果每次都去现场,耗时耗力;教师提交采购申请后,采购人员需要审核设备相关信息,对于不熟悉的仪器设备要了解和调研仪器设备的性能、用途、价格等信息,工作量大。调研中高校管理部门普遍反映人手不足。
2.5实验技术队伍不“专”
实验技术人员“不专职”,一个人负责多台仪器。实验技术人员管理仪器、培训学生已分身乏术,很难有精力开展仪器研发以及特色配件加工,实验条件优化,功能拓展与改造等工作,而好的实验技术方法往往对科研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验技术人员“不专业”,实验技术队伍缺乏专业教师。专业教师兼职实验平台或分析测试中心的工作少之又少,实验技术人员是博士研究生的寥寥无几,虽然有些学校出台了一些激励政策,但实际在二级学院很难实施,没有有效的激励措施,很难吸引或留住高层次人才。
3构建“五角形”管理模式
为促进仪器设备利用率,针对高校仪器设备目前出现的问题,分析原因,构建多方协作的综合仪器设备管理模式,形成从仪器设备的购买到报废全流程的监督管理体系,充分利用学校、社会资源,不断提高仪器设备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在“五角星”模式中,合理规划、完善相关规章制度是首要任务;组件论证验收专家库必不可少;加强采购验收和培训提高管理水平;高校实验技术队伍急需改善;提高信息化建设,提高工作效率和精确度;建立校级分析测试中心势在必行。通过这六部分的通力协作,打造高水平的仪器设备管理模式。
3.1合理规划,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学校统一规划,领导重视,多部门联合,形成工作合力。在项目论证前期,项目预算编制时考虑校内现有仪器设备使用情况,合理设置设备费;经费拨付后,按项目计划进行;采购仪器设备时,管理部门掌握全年需要采购的仪器设备,在一个季度节点提醒教师采购。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明确工作职责,制定符合我校特点的规章制度,将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贯穿于仪器设备管理的全过程。有的高校对校内大型仪器设备(单台(套)价值40万元以上)强制要求共享开放,不共享不能登记固定资产。有的高校教师可以查询校内40万元以上的所有仪器,包括购置仪器的教师、仪器放置的房间等详细信息。即使有的教师不愿意对外共享开放,但校内老师至少了解仪器的实际使用情况。
3.2提高质量,组建论证验收专家库
公开遴选入库专家,入库专家需具有丰富的业务知识和实践经验。了解当前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并进行充分的市场和仪器使用调研,考虑前瞻性和可行性,专家库还应包括校外专家。每个专家擅长哪方面的仪器设备,具体使用操作过哪些仪器等信息都进行详细记录。将学校仪器归类,论证验收时做到有的放矢。论证时,技术型专家和经济型专家各占一定比例,经济型专家从专业的角度分析现有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的数据。验收时,邀请一名相关实验背景的研究生参与,做些事务性工作,让学生参与到学校仪器设备的管理当中。
3.3加强监督,规范采购验收和培训
采购人员应认真学习法律法规,依法办事,严格控制采购过程,审批时仔细核对发票、合同信息。加强调研和培训,多与其他高校相关部门学习和交流。采购不仅重过程更要重结果,保证采购质量。采取合适的方法,减少费用又能维护仪器正常运行。有的高校为避免进口仪器损坏,更换配件需长时间等待,同时减少工程师上门费,在采购仪器时多采购几个配件,同时延长维保时间。建立明确的验收制度,严格把控。刘彦强[5]提出规范化的验收流程分为前期准备,到货外观验收,开箱安装验收和运行使用验收四个步骤。详细介绍了每个步骤的具体内容。验收是一个过程,而非到货验收一个瞬间。验收后,加强仪器设备的培训。国外非常重视设备操作培训并制定严格的培训制度。如美国的密西根大学建立一对一的培训制度[6]。建议制定详细的培训方案和计划,增设大型仪器设备培训课程,提高学生使用仪器的技能。
3.4有效激励,强化实验技术队伍
实验技术队伍人数、层次和待遇急需提高。高校加强实验技术人员对外培训,开阔视野、提升技能;鼓励考取国家相关资质证书;开拓实验技术人员职称晋升途径。有的高校实验技术人员的福利比教师好,增强实验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有的高校设置针对实验技术人员的研究和管理类项目,鼓励实验技术人员开展科学研究,为实验技术人员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实验技术人员第一时间接触研究生摸索出新的技术方法可以直接受益于研究生,提高实验效率。建议增设研究生仪器助管岗,减少实验技术人员重复性工作的同时提高研究生仪器使用技能。吸引专业教授承担实验平台或分析测试中心的工作,有些高校分析测试中心主任是专业教师,专业教师的研究能力和水平对教学科研非常重要。
3.5科学管理,加强信息化建设
加强设备信息化建设,以互联网思维“用户至上”的管理理念[7]全程信息化管理仪器设备的论证、采购、审批、验收等,形成采购与财务系统对接的模式。建立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平台,信息化管理仪器,提高仪器的使用率。利用互联网、手机APP,做到随时随地工作。实验技术管理人员应建立仪器设备电子档案,包括大型仪器设备申请、采购、审批、验收、使用、维修和报废等全生命周期的相关资料,还包括仪器设备配件、技术参数等说明书。实验技术人员转岗或退休后,新进教师可尽快正常使用仪器。
3.6加大投入,建立校级分析测试中心
调配经费和人员,加快建设校级分析测试中心,对大型高值仪器进行统一的规划论证及管理,减少仪器设备重复购置率。邀请专业教师承担校级分析测试中心工作,校级分析测试中心既承担科研工作也承担教学任务,使校级平台高效运转,提高仪器设备使用率。制定统一的大型仪器使用操作规程,对师生使用大型仪器进行规范化管理。
4结语
高校仪器设备管理对高校教学和科研起到重要的作用,高校应特别重视。高校管理部门还应建立仪器设备维修库,了解产品、工程师、厂家、配件价格等相关信息,保障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维护。作为仪器设备管理工作中的一员,做到服务为主,管理为辅,维护学校和师生的利益。仪器设备管理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1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北京:教育部.2017-07-10.
[2]赵阳.试论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安全使用和维护保养[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7(3):131-135.
[3]李莹,韩永君.高校设备验收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探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12):288-291.
[4]赵艳娥,张家栋,李士明.面对高校政府采购变革的几点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4(7):7-10.
[5]刘彦强,王益民,张小蒙,等.加强仪器设备验收工作措施的研究[J].医疗卫生装备,2015,36(1):116-119.
[6]肖李鹏,汤光平.国内外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分析及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4):275-278.
[7]张继霞,赵睿英,张淑玲.互联网思维对仪器设备管理实践的启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4(2):254-257.
作者:吴智丹 陈礼柱 陈雅莉 蹇鄂 于春 单位:南京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