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谣言与食品安全反思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食品谣言与食品安全反思,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食品谣言与食品安全反思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越来越高,对饮食安全也越加关注与重视。与此同时,食品谣言层出不穷,混淆了公众的视听,扰乱了市场秩序。食品安全问题也常常令人争议不休,基于此,文章对食品谣言与食品安全做下列论述与探讨,希望给予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食品谣言;食品安全;科学认识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食品安全与否一直是争论的重点。主观上来说,对食品安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但是从专业的角度来说,食品安全与否,需要理性分析,不能一味相信经验,甚至相信广告宣传、名人推荐。

1我国食品安全谣言屡禁不止

近年来,类似“塑料紫菜”“棉花肉松”“假鸡蛋”“卫生纸馒头”等食品安全谣言层出不穷,混淆视听的食品短视频传播迅速,食品安全谣言不断升级,甚至已经团队化运作,成为不正当的商业手段,辨别难度日益加大。事实上,食品安全领域已经成为谣传的“重灾区”。有数据显示,网络谣言中食品安全信息占45%[1]。食品安全谣言不仅扰乱了百姓的消费判断,而且影响了行业发展。有的甚至已经影响了我国的国际声誉。对食品行业造成了巨大损失的同时,严重扰乱了百姓的消费判断,影响了公众对国内食品安全的信任度。

2食品安全谣言与食品安全问题的本质区别

2.1食品安全谣言本质

综合食品安全谣言频发态势,可以总结出以下特征:①有意编造,别有用心。造谣者罔顾事实,凭空捏造所谓“真相”,通过自导自演的方式,炮制图片、视频等“证据”,以谋取不正当利益。②偷换概念,混淆视听。造谣者利用夸张、歪曲的加工手段,模糊事实本原和全貌,频繁使用“有毒”“致癌”等刺激性语言,愚弄公众。此类谣言与事实真相鱼龙混杂,较难甄别。③旧闻翻炒,刻意抹黑。造谣者以食品安全事件为背景,将过去发生的事情掐头去尾改头换面,改变日期或将日期模糊,以达到造谣的目的。④戏谑嘲讽、负面传播。造谣者对影视片段进行配文配音,制成戏谑嘲讽的图片、视频,利用互联网进行传播。食品安全谣言以欺骗为手段,以盈利为目标,利用容易受骗的老年人和缺乏理性判断的家庭主妇进行传播,以造成恐慌。这些谣言按动机可分为两类:针对某种具体食品的竞争性谣言;针对社会稳定和公共秩序的扰乱性谣言。

2.2正确认识食品安全问题

随着科技的进步,食品行业飞速发展,食品生产技术日新月异,食品添加剂无所不能,转基因食品涉及面广。相应的食品安全检测也在迅速发展,对此,食品专业人士、食品监管人员面对着复杂的局面和争议不休的食品安全问题。面对当前我国食品的发展形势,总结分析来看,笔者认为食品安全问题有以下6类。

2.2.1把立法争议当作有害食品

比如转基因食品、豆芽中使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这些东西是否批准添加,并不仅仅是安全原因。有的国家批准了,有的国家没有批准。有国家批准,说明它们没安全问题。但公众往往把其作为有害食品[2]。

2.2.2把新的生产技术、生产工艺当做有害食品

创新科技跟传统的生产方式不一样,由于人类天然的戒心和警惕,就被放大成恐慌。转基因就是典型的例子,其他的还有很多,如配制酱油、勾兑醋、微波炉、辐照食品、速成鸡、速成鸭、反季节水果及催熟的水果等。

2.2.3把营销欺诈当作有害食品

营销欺诈应该反对和打击,但这并不意味着那些食品就是有害的。比如香精玉米和染色馒头,如果馒头本身是合格的,只是进行了染色,则并没有危害,只是骗钱,并不害人。配制酱油和勾兑醋也是同样的情况。

2.2.4对天然和传统食品的盲目崇拜

有消费者认为野生的食品、有机食品就很安全。安全的食品需要在各方面都安全,但不安全的食品各有各的不安全因素。比如有些野生食品,可能有天然毒素和更多的重金属。而有机食品出现致病细菌污染的事件也并不罕见。与此类似,某些人对自己制作的食品盲目认可。比如自己榨油,殊不知在自己制作时,环境、设备的卫生条件并不达标,很容易造成黄曲霉毒素污染。

2.2.5混淆“不健康食品”与“不安全食品”

比如经常讨论的“垃圾食品”,本身并不是有害食品,只是人们吃得太多,吃的不合理,导致了营养不均衡。这是个人饮食习惯。同样的问题,包括蜂蜜在内的各种糖、传统的油条油饼、各种糕点,其实都是不健康食品。如果都要一视同仁地抵制,那么能吃的东西真的不多。

2.2.6媒体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点把握错误

食品本身存在安全问题,但媒体故意或无意划错重点,借机出大新闻。比如香精包子,其实是一个违规作坊,把不合格原料做成了肉馅,卖到了一些包子店,事件的重点是不法作坊和包子店没有把控好进货渠道。但媒体最后把它演绎成香精导致包子出问题,甚至渲染到整个包子行业都出了问题。

3理性对待食品安全谣言与食品安全问题

面对食品安全谣言,要理性思考,不信谣、不传谣,坚决抵制。公众的自我防范是阻断食品安全谣言传播的核心机制。认真分析各种食品安全新闻可发现,其实没有那么多“毒食”。同时,食品监管结构要加强人才培养;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监管体系;坚持动态监控,实现持续改进。协同共治,保证“舌尖上的安全”。

参考文献:

[1]范思妮.国内食品添加剂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J]食品安全导刊,2018(18):32-33.

[2]湖南省农业农村厅科技教育处.食品安全与人体健康(一)[J].湖南农业,2019(1):42.

作者:徐娅茹 何海宁 单位:庆阳市食品检验检测中心 甘肃中商食品质量检验检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