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生食品安全认知及行为分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了解大学生食品安全的认知及行为现状,并进行认知与行为的相关性分析,寻找适合高校的有效的食品安全管理措施及教育模式,选择山西省8所高校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法。结果表明:本次研究共调查在校大学生800名,收回783份,回收率为97.9%,其中有效问卷774份,有效率为98.8%。其中,大学生对食品安全认知与行为高度一致的是食品经营场所的卫生安全问题和食品过期问题,分别占到了96.0%和89.3%、85.8%和86.9%;超过50%的大学生,了解肉类中动物生长素残留问题、食物中毒问题、合理膳食问题、蔬菜中农药残留问题、食品转基因问题,但在执行过程中却无能为力。其余的7个食品安全问题知之较少。结论:对大学生食品安全的认知与行为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大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较强,但食品安全知识的掌握严重不足,了解途径单一,对食品安全问题表现特别无助。以致出现“认识高度一致,行为反差极大”这种不合理现象,导致大学生认知与行为相悖。建议高校成立学生工作组、餐饮工作组等相关职能部门,提高客观规章制度与主观群体的配合力度,对提升大学生食品安全认知和行为能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食品安全;认知行为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1],纲要中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当中,其中第五章、第十四章指出要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加大学校健康教育力度和塑造自主自律的健康行为,全面普及膳食营养知识等。由此可见,我国政府现阶段对食品安全的高度重视。相对于高校而言,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人口聚集,大学生也处于半成熟状态,他们大多是刚离开了父母,是真正意义上自立生活的开始,一日三餐全在学校,在没有家庭约束管理的情况下,加之安全意识薄弱,食品安全问题尤其重要[2-3]。目前,在高校食品安全问题上的研究非常多,国外学者的研究集中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检测评估相关病菌和化学物质风险性的方法、转基因食品和动物饲料的风险研究、监控和预防突发事件的应急对策等方面的研究[4-5]。我国学者们主要从食品安全的概念、高校学生食堂食品安全存在问题、形成的原因以及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了研究[7]。从现状、成因到对策都有,但山西省食品安全的研究集中在企业领域的食品加工和流通上,对高校却寥寥无几,特别是高校大学生的食品安全认知及行为的研究几乎空白。为此,调查我省高校大学生食品安全认知及行为,对推进大学生的健康认识,引导其合理膳食,改善高校食品安全管理等方面有重大意义。并且有针对性的提出可行性的应对策略和建议,为今后政府职能部门制定或修改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及标准提供依据。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
调查对象为太原市8所普通高等院校的在校学生,包括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太原师范学院、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中北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太原科技大学、太原工业学院等。其中,每所院校分别随机抽取学生100人。共计800人。(共发放学生问卷800份,收回783份,回收率为97.9%,其中有效问卷774份,有效率为98.8%)。
1.2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的目的,采用访问式问卷调查法,依据现阶段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及对食品安全的认识设定内容,采取两项选择题进行设计。能够直观反映大学对食品安全的认识,以及他们的行为。在调查基础上,通过访谈了解更多关于大学生食品安全意识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1.3数据处理
应用SPSS15.0软件对各类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统计方法采用聚类分布分析差异。应用Excel对各选项数据进行分类汇总。
2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发现,现阶段,山西省普通高校被调查大学生对食品安全的认知选择最多的是食品经营场所的卫生安全问题,能够认知该问题和饮食行为中考虑到该问题的人数比例高达96%和89.3%,说明大学生对饮食环境是最为关注的,在行为表现上也把此项作为第一参考因素。其次有85.8%的大学生能够认知到食品过期问题,并在购买包装食品时,有86.9%的大学生把食品过期问题第一参考因素,与行为的调查结果相一致。大学生对食品安全的认知排名第三、第四的分别是食品添加剂问题、地沟油问题,占到了调查人数的80%以上,但在行为表现上却出现了偏差,分别占第9和第6位。访谈了解到,出现偏差主要有两种原因,其一,食品添加剂与地沟油对人体危害不大,无需考虑;其二,不知道生产者是否违规使用,属于消费者不可控因素,没必要考虑。大学生对食品安全的认知选项中选择率超过50%的,依次是肉类中动物生长素残留问题、食物中毒问题、合理膳食问题、蔬菜中农药残留问题、食品转基因问题,说明有一半以上的大学生能够认识到现阶段食品中存在此类因素,访谈发现他们了解的途径主要有三个,首先是新闻、广告、网络、电视等媒体途径,其次是家长提醒等途径,最后是同学之间的沟通与学习等。对这5项的认识排序与执行过程中的排序成正相关关系,比较符合逻辑。唯独“肉类中动物生长素残留问题”排序靠后,认知与行为不符。访谈发现,有部分同学认为动物生长素对人体无害,更有甚至认为动物生长素对人体反而有益,可促进自身肌肉的发展,所以他们在饮食过程中,并没有把这一问题列入考虑范畴。对食品安全认知选项中选择率低于三分之一的,依次是食品安全知识的了解、肉类中兽药残留问题、非食用原料加工问题、食品中菌群超标问题、从业人员健康问题等。这说明超过70%的大学生对此类食品安全问题不知情,饮食过程中也就不会考虑。对行为的调查结果显示,与这5项的认知排序是相一致,且相关度较高。其中,认知与行为表现有差异的是“从业人员健康问题”,只有2.7%的学生能认识到,排在最后一位,但在饮食过程中的关注度却排在第十位,分析其原因,发现学生不了解餐饮从业人员需要体检合格证明,他们只从餐饮从业人员的卫生状况和环境清洁度等表面现象判断并选择就餐。另外就是“食品安全知识的了解”选项,从结果显示,他们对这方面的知识极度缺乏,认识不够,但渴望去了解,所以出现了认知与行为的较大反差。
3结果与讨论
一是依据统计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大学生对食品安全认识和饮食过程中的行为表现主要体现出以下4个问题值得探讨。侧面反映了我省高校现阶段存在的一些问题:二是现阶段,大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较强,但食品安全知识的掌握严重不足,认识不清,对一些食品安全问题表现特别无助[8-9]。比如肉类中动物生长素残留和食品添加剂,他们能认识到此类问题,但错误的理解,导致出现了认识高度一致,行为极度反差这种不合理现象。为此,各高校加强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开展类似的讲座、竞赛等活动,促使学生能够系统的,全面的了解食品安全知识,指导生活中的诸多问题。三是通过聚类分析发现,超过60%以上的学生关注问卷中的9项问题,但在实际执行中只有3项,不能执行或执行不到位的占了10项之多。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的主观意愿对此类因素的不可控,他们显得特别无助。侧面也反映出学生对学校的管理机制过度信赖,自己无需考虑。如地沟油、农药残留、转基因等问题。因此,我们要加强食品安全督查力度及规范管理机制,不负学生的众望,给他们提供一个安全放心的饮食平台。四是访谈发现,大学生食品安全知识的来源主要是媒体,他们通过新闻、网络等方式获悉出现的某项食品安全问题,只是片面的了解,不够系统,所以不能系统、全面的掌握食品安全知识,导致对自己的行为指导出现偏差。介于此种现象,学校应以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加大食品安全的宣传力度,学生的安全教育特别多,如人身、财产、火灾、地震等各类安全教育,在诸多安全教育中增加食品安全教育。五是大学生对食品安全及合理膳食等相关知识的学习积极性较高,他们希望能通过对此方面知识的掌握用于监控自身的营养状况,并且可以满足自己健身、健美等实际活动的指导[10]。为此,我们应很好的把握这一契机,推广合理膳食的理念,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使大学生终身受益。
4建议
一是高校学生工作组应该加强学生的食品安全知识教育及思想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自律意识、食品安全意识、自我保护能力。形成良好的饮食安全氛围。二是高校餐饮工作组应加大食品安全督查力度,规范经营主体资格,保证餐饮从业人员达到专业标准,监督食物购置环节。三是高校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作用,相互协调。促使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提高管理效能,规范食品安全管理机制。四是积极开展健康饮食讲座、竞赛等相关的活动,引导学生合理健康的膳食行为。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2016-10-26.
[2]周新建.高校食品安全状况调查与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2012,27(5):88.
[3]张孝义.论高校学生食堂食品卫生安全管理的有效途径[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5):6.
[4]林勇.我国消费者食品安全认知调查与行为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12):299-302.
[5]吴正琴.高校食堂食品安全卫生管理的思考[J].成功(教育版),2009(6):215.
[6]关德军.高校食堂卫生安全隐患及其消除[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7(1):151-154.
[7]杨爱萍.从食品安全事件看全民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育[J].山西社会科学学报,2010(12):51.
[8]漆雁斌.食品安全问题国内外研究综述[J].经济管理,2008,19(12):71-72.
作者:田鹏 吴晔 杜世峰 单位:山西大学商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