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构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构,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构

摘要:大数据理念下的“互联网+”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将有助于解决传统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由于信息不通畅导致的养老服务供需矛盾、养老服务资源整合程度低的问题。构建“互联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路径,一是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横向及纵向的基础数据库系统;二是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服务信息系统;三是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功能操作系统和软件开发系统。

关键词:社区居家养老;大数据时代;“互联网+”养老服务模式

一、“互联网+”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义

当前,我国的老龄化发展趋势呈现出复杂的状况。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高龄老年人数量多,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特征明显。预计到2020年,中国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占总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高龄老年人将增加到2900万人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老年抚养比将提高到28%左右。①在供需矛盾日趋紧张的现实情况下亟待开展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社区养老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提供是缓解养老压力的一个具有生机和活力的途径。但是在当前的社区居家养老实践中,仍存在一些传统养老模式难以克服的现实问题,其表现为:第一,社区养老服务供需信息沟通渠道单一。社区老人的诉求只能通过社区反映,但社区因掌握供求信息不对称使服务缺位与服务资源闲置现象并存。第二,社区资源配置能力以及社会化程度低,多数社区存在资源整合能力不足、社会化参与程度低的问题,过于依赖政府供给而使得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以及家庭参与积极性不高。第三,社区养老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偏低,由于信息不畅导致的管理效率低、服务评估不全面等问题,影响服务质量,同时又由于缺乏有效人员培训途径和个体参与途径而无法提高服务人员素质。在此背景下,2016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一方面要求加快建设社区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对接供求信息,提供助餐、助洁、助行、助浴、助医等上门服务,提升居家养老服务覆盖率和服务水平;另一方面明确提出要推进“互联网+”养老服务创新,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与养老服务业结合,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②2017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的通知,提出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推进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系统集成,对接各级医疗机构及养老服务资源,建立老年健康动态监测机制,整合信息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智慧健康养老服务。③将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放置于大数据时代下意味着,养老服务的供给越来越需要政府部门、医疗机构、社区、企业组织、社会组织的协同参与。通过多元主体在养老服务供给中基础数据的统计,有利于政府部门掌握老年人健康数据、老年人口数据、地域分布数据、消费数据、需求数据等。在此基础上,利用老龄群体大数据可用于进一步明晰老年群体分化的特征,如老年人经济状况分化、健康状况分化、养老需求分化等。与此同时,基于大数据信息平台建设有助于合理配置社区资源以及进一步整合养老服务产业资源。以大数据平台为基础,将为我国养老服务向科技化、智能化、数据化发展方向提供新的模式。因此,“互联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互联网+”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作用

在大数据时代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要超越社区本身的狭小空间和内容,真正体现其服务能力和质量,还需要充分考虑“互联网+”的道路,充分利用现有的、发展成熟的互联网、物联网和移动通信网,“三网合一”以强化互联网的集成和优化作用,解决现实矛盾。第一,“互联网+”解决信息不通畅导致的养老服务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在“互联网+”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下,可以通过资源共享与信息传递系统,实现服务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在具体操作中可以首先通过互联网技术收集老年人服务需求并对其进行大数据分析,掌握社区老人的主要需求,从而为社区调配服务资源、确定补贴对象奠定基础。例如通过社区普查为每一名老人建立电子档案,通过前期走访登记、线上访谈、调查问卷等手段,经由大数据分析得到老年人需求的基本状况数据。其次建立服务供需对接系统。供需系统的建立可以依靠手机终端,将社区老人或其监护人加入手机APP平台,一方面手机APP平台可以实时提供社区(或周边)的养老服务提供情况(上门医疗、看护、家政、餐食等),另一方面社区老人可以进行“点单式”服务申请,从而真正实现一对一服务,第二,“互联网+”有利于缓解养老服务资源整合程度低的问题。在“互联网+”的养老服务模式中,针对养老服务资源社会化程度低、整合程度低等问题可以采用信息分类化处理方式,将所辖区域内所有的服务设施信息集中到养老信息中心平台上,并对信息进行分类整理。第一类:服务资讯可按服务项目分类,如上门医疗、看护、家政、餐食等。第二类:服务设施可按地域及收费情况分类,分为免费共享型、低收费服务型、按市场价格收费型等几类,方便老人根据自身经济条件和需求状况选择服务。第三类:服务实体按功能对接分类,建立起与医院、社保、民政、家政公司等的联网,实现信息的及时互通,可及时合理调配服务资源,帮助老人就近、就快解决困难。第三,“互联网+”模式有利于提高服务效率。在“互联网+”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中,社区养老管理中心不仅可以准确掌握老人信息,同时还可以缓解服务人员欠缺的问题进而提高养老服务供给效率。传统的服务人员供给缺乏对老年人需求的瞄准性机制,信息对接不及时进一步加剧了服务人员短缺的问题。而“互联网+”概念的引入既可以增强老年人寻求定向服务的准确性,同时也可以引入市场化原则增强养老服务人员提供服务的主动性。此外,在老年人服务人员队伍建设中,互联网可以通过网络课堂的方式实现对服务人员的线上培训和管理,可通过网络课堂等方式,提升其服务素质,助其形成较高的职业能力。

三、构建“互联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路径

第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横向及纵向的基础数据库系统建设。基础数据库是“互联网+社区养老”的基础条件,其功能或应用领域主要集中在主管部门对养老服务项目的设置、养老补贴发放对象的信息记录,也是养老服务提供机构进行服务信息接收的基础,另外还可以根据服务接受者反馈的信息进行服务效果评价。同时,接受服务的老年人及其家属能够了解和选择服务内容、参与服务评价和促进数据积累。在基础数据库建设方面,必须坚持以完善大数据为中心,所需的软件由相关企业通过政府购买开发提供。通过纳入大数据的核心信息来构建四大基础信息数据库:一是辖区内社区老年人的个人基本信息子数据库;二是老年人对于养老服务潜在的需求信息子数据库;三是为社区老年人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子数据库;四是养老服务资源情况子数据库。以上数据库需专人维护并适时更新,还应确保该数据库能便捷地与相关部门的数据库实现数据的横向交互联通,纵向要逐步实现社区、街道、区县、市、省乃至全国的养老服务信息网络的交互利用。第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服务信息系统建设。服务信息系统的设计由社区管理子系统、医疗服务子系统和一般民生服务子系统三个部分组成。社区管理子系统主要实现的功能包括养老服务信息的,整合供需信息,对社区养老资源进行整理和配置,同时为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主体提供信息支持;医疗服务子系统通过与医疗机构和其他健康护理机构(如体检机构)的联网,满足老年人诊疗预约挂号、诊疗信息记录查询、老年人体检预约、健康养生咨询等健康服务需求,对于不便出行的老年人还可以组织专业人士提供远程医疗诊断服务和健康状态监测等服务;一般民生服务子系统主要服务于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娱乐需求,通过该系统可以提供大量老年人需要的诸如订餐、家政、外出辅助等日常服务,还可以组织老年人外出参加社区集体活动。该系统通过与物联网技术联结,还可帮助老年人应对紧急事件,进行老人居家安全管理监控以及进行社区居家老人亲情关怀服务。第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功能操作系统和软件开发。为更便捷高效地提供养老服务,还要开发两个操作系统作为信息载体和桥梁。一是提供给服务供方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运营业务终端,另一个是面向服务需方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个人终端。前者主要供社区居家养老管理中心(站)、家政服务机构以及医疗保健机构等服务提供主体接收服务信息,主管部门还可以通过系统的监测评价功能,掌握社区老人日常服务情况,及时安排服务,和对服务机构及人员进行绩效考核,考核结果可以向社会和接受服务的老年人公布。服务承接方能更迅速地接收服务信息,进行服务细分和业绩考察,也可以根据老年人及主管部门反馈的信息提升服务质量;个人终端主要供老人或其亲属操作,主要利用电脑终端软件和手机APP等终端设备,完成养老服务搜寻、紧急事件呼叫、提交服务订单、事后服务评价等操作,两个平台通过数据交互中心各取所需。

参考文献:

[1]韩艳.中国养老服务政策的演进路径和发展方向———基于1949-2014年国家层面政策文本的研究[J].东南学术,2015(4).

[2]李志明.中国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思路———构建“立足社区、服务居家”的综合养老服务体系[J].学术研究,2016(7).

[3]童星.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以应对老龄化[J].探索与争鸣,2015(8).

[4]仉媛.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城镇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探析[J].河北学刊,2015(1).

作者:付舒 单位:吉林大学珠海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