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参与社区管理服务机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高校除了有教学、科研的重担外,还承担着服务社会的责任,高校参与社区管理与服务对双方都有重大意义。本文分析了高校参与社区建设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分别从政府、高校、社区三个方面给出了相关对策,提出建立高校参与社区管理与服务的新机制。
关键词:
高校;社区;管理;机制
社区是社会的基层单位,也是作为“象牙塔”的高校接触社会的最直接的窗口。高校存在于社区之中,高校服务社会功能的实现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高校主动参与社区的管理与服务。高校参与社区管理与服务,一方面能充分发挥自己丰富的科研、教学和人力资源来助力社区建设;另一方面社区为高校提供了一个社会化的平台,在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方面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高校参与社区管理与服务的现状
高校与社区双方功能的差异、各自优势的不同,对高校教育教学、对社区建设都具有正面作用。参与社区管理与服务逐步在各高校形成了共识,高校在积极主动地探索参与社区管理与服务的形式,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促进了社区发展和大学生素质的提高。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
我国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随着社会不断发展、高校社会责任、社会服务意识的增强,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领域也不断拓展,[1]从最初的帮忙打扫卫生、帮助孤寡老人到现在结合专业开展志愿者服务。比如,安徽大学法学院成立了法律援助志愿者协会,积极为社会弱势群体和广大群众解决法律上的疑惑,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安徽大学法律援助志愿者协会自成立以来,共举办模拟法庭20次左右,知识讲座24场,现场解答群众法律咨询1200人次,形成问卷数千余份,开展普法宣传30余次,散发宣传资料几万份,受到社会的一致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合肥工业大学长期实施“志愿助残阳光行动”,逐步探索出一条常态化的志愿助残服务工作模式,通过采取“长期阵地+专项队伍+群众参与”的工作模式推进志愿助残常态化,与受助方建立了良好的默契和信任。
(二)高校开放资源
目前,很多高校都向社区开放了教学设施、运动设施方面的资源,社区居民可以进入图书馆、运动场、体育馆、医院等场所,感受高校的文化氛围。例如,合肥工业大学对大、中、小学生和社会公众以预约的方式开放工程认知馆和校史馆,对社会公众常年开放校医院以及对社区居民在课余时间常年开放体育场馆等。
(三)高校活动进社区
高校活动丰富多彩,各类高校社团越来越多地与社区进行联系,或者在社区开展活动,或者到社区寻求高校活动的赞助和帮助,甚至是邀请社区居民直接参与高校活动。这些活动有效地丰富了社区生活,提升了社区的文化氛围,拉近了高校和社区的关系。[2]在安徽大学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过程当中,青年艺术中心走出校园,为社区奉上了一场文化盛宴,得到了社区居民的广泛认可。
(四)大学生社区挂职锻炼
很多高校鼓励学生在社区进行锻炼,大学生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在社区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调查分析或处理社区日常工作。安徽农业大学在组织大学生挂职锻炼的过程中,从接洽挂职单位,到遴选赴岗的学生骨干,团委都从实际出发,扎实做好每项工作。例如,安徽农业大学在2012年暑假组织了4支团队67名大学生赴合肥市包河区、蜀山区、高新区的多个街道社区及企业、政府部门和团省委机关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挂职锻炼,大部分的岗位都集中在政府基层一线部门,接触最多的也是普通百姓,可谓是“深入基层,服务群众”。
二、高校参与社区管理与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保障机制
在西方,政府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障高校参与社区管理与服务,而我国很少有这方面的法规政策。地方政府对高校参与社区管理与服务缺乏统筹规划,高校在社会服务中的地位、作用和职责不明确,高校参与社区建设的配套资金得不到保障,对于如何保持高校的参与积极性没有具体的规定,这些都会影响高校社会服务的作用的发挥。一方面,高校参与社区管理与服务,总体上无章可循,另一方面大学生在参与社区管理与服务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合法权益很难得到保障。
(二)高校责任意识不够
参与社会服务是高校的基本功能之一,但很多高校只重视教学与科研,而缺乏社会服务的责任意识。比如说在志愿服务方面,高校不重视使得学生的参与意识淡薄,影响了服务质量的提高。而且高校内虽然有志愿者协会组织开展活动,但这些组织机构本身就不完善,相应其管理、招募、培训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有效的激励是高校老师和学生参与社区管理与服务的力量源泉,但如今激励机制欠缺、激励手段单一不利于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制约了服务水平的改善。
(三)社区管理体制过于行政化
高校参与社区管理与服务在一定程度上能给社区管理带来一定的活力,但是过于行政化的社区固有管理模式很难突破,大学生很难融入管理层,将自身所学运用于社区管理与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参与管理的热情和效率。同时,虽然我国高校参与社区建设已有一定的历史与成果,但社区的管理者很少主动了解居民的真正的需求,高校也只能按照已有的方式进行,参与行为缺乏针对性,也降低了居民的参与积极性。
(四)高校与社区缺乏互动
高校与社区在认识上存在差异,也缺乏主动联系互动的思想。而且在高校与社区中间没有正式的沟通渠道,高校没有设立与参与社区管理与服务有关的机构,社区方面也没有对应的承接机构,高校参与社区建设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另外,高校与社区之间的资源共享机制尚未形成,高校与社区内的各种资源的开放性、共享性、辐射性和兼容性不够,[3]社区没有利用好高校的文化教育氛围。
三、高校参与社区管理与服务的新机制
(一)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高校参与社区管理与服务在社区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这种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政府的积极引导。首先,政府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为高校与社区的互动提供保障。以法律法规条文的形式明确高校在社会服务中的地位、作用和职责,指导与规范高校的参与行为。同时各级政府可以制定政策,引导大学生参与社区管理与服务,如将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或者是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志愿服务时间终身等量回馈激励机制(“爱心储蓄”模式),即在志愿者本人因伤、因病等原因需要他人为自己服务时,由志愿服务组织为其提供不超过个人累计服务时间的志愿服务。[4]其次,任何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资金支持,而高校现阶段的资金主要用于教学和科研,没有多余的资金来参与社区的管理与服务。所以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资金,根据高校的参与程度和规模给予相应的补贴,同时可以建立资金管理和监督机制。再次,政府应建立健全评估激励机制。目前,高校参与社区管理与服务的热情不高,影响了参与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因此,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估监督机制是十分必要的。政府及时对参与状况进行检查,对效果良好的高校进行一定的奖励,并将其经验进行推广,而效果较差的高校从社区群众那里得到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并对管理进行优化。
(二)高校要利用自身优势,为社区发展提供动力
高校集中了文化、信息、人才、科研等方面的资源优势,但这些优势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因此,高校应将其拥有的这些优势反哺社区。一是进一步开放资源。现如今很多高校都开放了图书馆、体育馆等硬件设施,以满足周边的社区居民的文体需求,但这些还远远不够。高校可以在不影响师生学习的情况下,让社区居民观摩课程、参观实验室、参加研讨会,甚至可以让社区内的行业精英作为讲师向高校学生讲授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学习收获,对居民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不错的体验。二是规范志愿服务。高校参与社区建设的一个重要形式就是志愿服务,针对志愿服务中出现的问题,高校应该完善志愿者招募机制并对其进行科学的培训,特别是社会交往和团队合作方面的培训,使得他们拥有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志愿者的服务热情不易保持,因此进行一定的激励和奖励是非常必要的,如设置“优秀志愿者”称号、奖励学分等,这种对他们服务的认可能极大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高校在服务形式上应不断创新,既开展常规服务,又要结合大学生的专业特长,开展特色项目。三是鼓励教师进社区。高校教师除了具有教书育人的职责,还应承担服务社会的义务。为此,高校可以将教师参与社区管理与服务的情况纳入到考评体系中来,甚至是在科研项目的资金审批向社区方面的研究项目倾斜,激励教师在社区建设中发挥作用。一方面,教师可以为社区进行咨询服务和提供决策方面的合理化意见,扮演者智囊团的角色;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为社区带来一些科技文化知识,对社区居民进行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
(三)社区应该树立主动意识,为高校创造便利条件
高校周边社区因为地理位置上的优势能吸纳高校参与到社区的管理与服务中来,但如果社区缺乏主动意识,即使高校有充足的意愿,可能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所以社区应发挥主观能动性,为高校的参与社区建设提供便利的条件。高校学生除了理论学习之外,实践也是必不可少的。现如今,很多高校学生都会参与一些调研活动,社区主动配合大学生在社区的调研活动,大学生顺利完成调研之余,形成的调研报告也可以为社区的发展提供参考意见。其次,社区可以主动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岗位,让大学生在岗位上实践所学到的专业知识,有利于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再次,社区为大学生提供挂职锻炼的机会,大学生结合自身特长及挂职社区的实际情况,进行活动策划、文化宣传等日常工作,为社区的管理层补充新鲜血液。为支持大学生创业,国家和各级政府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涉及融资、开业、税收、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诸多方面。而社区作为社会有机体的基本内容,也应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为大学生的创业项目提供支持,可以在社区内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和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助力大学生创业。
(四)加强高校与社区的互动与合作
首先,高校与社区之间没有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制约了高校参与效果的提高,因此应成立高校与社区之间的对接机构。在高校内部建立新的机构来负责高校与社区的沟通协调,该机构可以由高校领导、高校教师及部分学生共同组成,负责高校对外协调,整合社区与高校的教育资源,同时社区建立对接机构,向高校反映社区需求,达到高校与社区的有效沟通,使高校与社区的活动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5]其次,高校可以与社区合作进行课题研究。社区有着各种各样的产业,产业发展中也会出现不少问题,社区可以请高校相关领域的专家和社区方面的工作人员成立课题组,开展驻厂研究,既促进社区经济发展,又提高了高校的科研能力。再次,高校为社区建设培养人才。高校的功能之一为培养人才,而社区的建设也需要源源不断的人才流入,比如说社区中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领域的管理人才,因此,高校可针对社区建设需要设立相关专业和课程,为社区发展输送人才。
总之,高校参与社区管理与服务是双向的,是有利于双方共赢的。目前高校参与建设社区还存在着缺乏保障机制、管理过于行政化等问题,因此需要政府的引导、高校的努力以及社区的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将高校参与社区管理与服务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作者:李敏 汪娟 单位:安徽大学
[参考文献]
[1]梅霞.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相关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4.
[2]黄兰.论高校参与社区建设的长效机制构建[J].新校园(上旬),2015(9):115-116.
[3]范建波.地方高校与社区互动的运行机制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3(9):69-73.
[4]周燕.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4.
[5]宋金梅.高校文化与社区文化互动和谐发展的几点思考[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S2):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