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公共服务农村社区管理创新模式,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常见两种社区管理模式的对比分析
(一)虚拟社区的“联合党委”模式
具体而言,其是在保留行政村体制不变的前提下,结合当地的人缘相亲、生产生活相似等原则组合起若干个行政村,在此基础上促使其成为一个服务区域,继而进行政府型或政府主导型的公共服务的统一提供,为提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效益与效率,其于村级公共服务之上构建了第二级公共服务体系(平台),同时也对各村各自建设所造成的效益损伤进行了有效避免,联村统一提供政府型公共服务或公共产品,但却对于区域内的各行政村原有治理体制并未改变,所以称之为“联村虚拟社区”。它的管理体系核心为党组织,进而设置了自己的“社区联合党委”,并在此前提下搭建了“社区服务中心”,广泛开展各类型的便民利民服务,打造了“十分钟文化生活圈”等,使其服务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综合实施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流动人口等的服务与管理,以社区服务中心为窗口执行落实。
(二)社区的“社区管理委员会”模式
具体是合并三五村甚至是七八村为一个行政村,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社区,在其对应的管理体制方面,机构有“社区管理委员会”,成员为3~7名,一般是村“两委会”的其他主要干部,其服务和管理职能的发挥集中在以下方面:组织和动员群众完成政府下达的各项任务,如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等,完善对本社区的公益设施的统筹规划建设,促进本地公益事业的兴办和发展,并注重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等事务。另外,在社区公共服务平台的搭建方面,领导班子由社区管委会和村“两委会”组成,继而进行各类服务平台的设立,如党员服务站、群众活动中心以及综合的治理办公室、老人协会等等,完善向社区村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这一管理职责。
(三)两种管理模式的对比
从现代国家建构的视角来看,这两种模式都是对国家指出的向农村最基层适当延伸的现实趋势的反映,同时内含了一种力图破解和探索对村民自治制度弊端的努力。大量的公共服务延伸到村,显然需要村里有专门的政府人员来组织实施和承接,去完善政府机构的管理,另外,在“财政下乡”的今天,在支撑国家政权向村庄延伸方面,国家财政显然具备了这一经济实力,所以这两种模式的出现试图理顺“行政”与“自制”及“自治组织”与“基层政权”的关系,所以是应当肯定和发扬的。如何衔接的现有法定的党领导下的村民自治制度,无疑是公共服务下沉背景下国家管理机构的管理任务所在,而不至于使其像刀切豆腐那样各自为半。国家的统治力必然要/进入“广大”的村庄,但其“进入”方式则需十分精敏地选择,从而确保不触犯和损害村民自定制度。所以,无论是何种体制改革,都不能主观上通过改革加重这种状况。就这两种社区管理模式看来,第一种走的是一条“党组织路线”,对于“进入”问题的解决通过党组织的创新设计来实现,建立了“联合党委”,将乡镇党委与行政村党组织联系起来,形成了上下级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由联合党委决定其联村社区内的公共服务事务及相关政务,表现为是一个乡镇街道的派出机构;而第二种社区管理模式表现为从党委系统上作组织延伸,实际功能和运行效率不亚于第一种管理模式,甚至是更好,因为政权机构中的党组织是联系着政权机构运行的,一个作为类政权组织,一个则是领导地位,产生的效用显然更强大。
二、创新完善社区管理模式的对策
(一)对虚拟社区的“联合党委”模式的创新完善
首先应当构建两级公共服务平台,给予服务半径及性质的不同,不同的公共产品显然需选择不同的辐射面,应当以方便性为其原则,兼顾经济性和效益性,所以应构建两级公共服务平台,具体实施中,在村中分散布置易便型的公共服务,而在社区则集中设置难重型的公共服务,形成二者的有机勾连,进而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为村名服务;其次,应确保联村社区的规模要恰当。有的联村社区服务存在半径过大等问题,所以其中主要的参考因素应当是公共产品的有效服务半径,来进行联村规模的确定,不宜过大,且合并成一个村是联村社区最后的归宿,所以应当对贪大偏多的倾向进行有效防止。
(二)对社区的“社区管理委员会”模式的创新完善
首先是改“社区管理委员会”为“社区政务服务站”,政府性公共服务是其主要的职能,而乡镇派出机构仍旧是服务站,进行政府下达任务的承接,成员为1~3人,此组织不是村委会的下属,二者应当是“支持、指导”和“协助”关系,这样显然能还村民自治以本来面目;其次,应当建立乡镇领导下的站——村协商组织,由各村主要干部组成此组织的主要成员,其是一个议事协商机关,而非权力或决策机关,表现为自治村与服务站的沟通机制,进而商讨国家任务在村庄的落实则是其主要职能,具体有在社区和村庄实施政府服务和合作服务项目等方面的协商等等。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农村发展中,为完善公共服务下沉状况下的社区管理,本文深入分析了当前两种常见的社区管理模式,在得出其利弊的基础上,结合社区的发展需求,运用前瞻性的视角探讨了对其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完善,以期能为当前的新农村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作者:夏露露 单位: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公共管理学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