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安置社区管理探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农民安置社区管理探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农民安置社区管理探讨

一、湖州开发区农民安置社区基本概况

(一)建设概况

湖州开发区现已建成农民拆迁安置社区10个,总建筑面积约123万平方米;在建、备建项目18个,总建筑面积约242万平方米;农民自建新村17个,总建筑面积约60万平方米。辖区内57094名农村户籍人口已有34274人转为非农户口,户籍身份转换率达到60%,且大部分农民均已安置进社区过上城市居民生活。截止目前,该区共拆迁农户约1.6万户,建成区面积从14平方公里扩大到28平方公里,城市框架从18平方公里拉开到41.5平方公里;建成了产业平台约40平方公里,集聚了近3000家工业企业,形成了信息经济、新能源、生物医药、新金融为主导的特色优势产业;是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引擎、主版块、主阵地和现代化生态型滨化大城市的形象展示窗口。

(二)物业管理概况

目前,湖州开发区农民安置社区的管理主要有市场引入物业公司、街道组建物业公司、村组建物业公司和村委自治4种管理模式,日常管理维护资金主要由政府补贴承担,开发区管委会(含街道)每年支付物业管理费约800万元,平均按0.55元/平方米每月的物业管理成本测算,辖区内28个农民拆迁安置社区全部竣工交付后,开发区管委会每年需补贴农民社区物业管理费为2800多万元。

二、农民安置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城镇化的本质是“人的城镇化”,化物更需“化人”。农民市民化不只是从农村向城市的区域空间转移,不只是从农业户口向非农业户口的户籍转变,也不简单是从农民向市民的身份转变,而是农民享有公共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以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变迁的过程。深入分析当前农民安置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

(一)基层自治缺位,党建引导难以发挥

受拆迁安置影响,多数基层组织管理转型并不彻底,没有适时建立社区居委会,社区居民在公共事务上习惯于被动接受管理,缺乏“共建共享”意识,社区自治组织缺位,自我管理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特别是伴随着农民上楼,原先以村为单位的支部党员被拆分到新建社区,党员分布普遍存在“一区多村或一村多区”的情况,原先的区域性党建模式已不适应“楼道型”党建的新要求,基层组织相对涣散,党员的“”制度及集体活动等还未找到有效方法有序开展,导致基层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不强。

(二)素质观念落后,身份认同难以建立

伴随城市化进程加快,很大一部分农民“洗脚上田”,享受市民化生活。但大多数农民自身阅历简单、思想观念陈旧,其素质层面跟不上物质层面的转换速度。虽通过土地征用已转为非农业户口,但还是以农民身份自居,居住其中的租客们在房东观念的影响下,认识也存在一定的误区,这就整体造成社区居民对参与社区治理的责任和义务认识不到位,对社区活动缺乏应有的主体意识和参与热情。居民既缺乏对社区内政府所提供公共服务的监督和评价能力,也缺乏对社区建设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农村记忆断裂,市民生活难以适应

长期以来,受原农村住房观念及生活习惯的影响,被搬迁农户的生活方式相对封闭、固定,普遍体现为生活上的散漫性和无序性,生产上的季节性。以血缘、地缘为主的人际交往习性,面对面直接交谈的沟通习性和“自扫门前雪”的小我意识等生活方式已经惯性延续,成为其自身显著的乡土记忆和乡情基因。随着被动式、非自愿的地域改变、空间转移,其在短时间内很难迅速建构和适应新的生活秩序。面对城市生活的强节奏性和条理性、上班工作日制度、以工作联系为主的人际交往方式、以通讯传媒信息为主的沟通方式以及城市居民主体意识等剧烈转变,往往显得茫然失措、无所适从。

(四)二元差异影响,心理隔阂难以消除

受城乡户籍二元体制影响,农村人口在向城市流动、从事非农产业的过程中面临诸多障碍。农民虽然转为非农户口,进入社区后仍然无法与城市市民一样享受同等的公共服务和基本权利,如与户籍相匹配的民政养老、住房保障、教育上学、创业就业等方面,并没有完全享受到“市民待遇”。另外,农民进城后,其所属村的村级留用地处理和农村股权改革等问题尚未同步完成,导致其在物业管理方面还是以失地农民自居而拒交物业费,寄希望于政府“大包大揽”帮助解决,从而影响整个社区物业管理水平。

(五)法制观念薄弱,公共意识难以形成

目前,全国法治普及率相对较低,农村尤为突出,农民缺乏基本的法律知识,对违法行为及其处理结果的认识较为模糊。从更深层次来看,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决定了失地农民的知识能力、道德信仰、法律意识、风俗习惯与城市的生活存在显著差异,农民公共空间、公共安全、公共管理等意识较为淡薄。因此,很多农民在节约生活成本、牟利经营和房东经济等方面利益的驱动下,不惜抛开城市居民文明行为,私自改变公共绿地和房屋使用性质,从而导致违法行为的不断发生。

三、加强农民安置社区管理的对策建议

从郊区村落到城市社区是深刻的社会转型。及时健全安置社区物业管理体制,改进社区管理工作思路、方法手段和运行机制,既是为社区居民创造良好生活环境的迫切要求,也是给予他们广泛社会认同和更多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

(一)围绕“一个核心、一套架构”,理顺社区运行体制

1.建立社区党支部。

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推进物业管理上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针对当前存在“一村多区”和“一区多村”的分布现状,适时改变原有行政村体制,以社区为单位建立社区党支部,原有村党支部书记担任社区党支部书记,村党员的组织关系统一纳入社区支部委员会管理,统一在社区书记的领导下开展党务工作和党员活动,进一步提高社区党支部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夯实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2.构建“5+N”的新型社区管理模式。

打破现有依靠物业公司一家独管的模式,坚持以社区党委(党支部)为领导,建立社区居委会,全面推进管理力量下沉一线,着力构建“5+N”社区管理体系。其中,“5”是指社区党委(党支部)、社区居委会、城管执法、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等5大主力,N指以村党员为主的社区农民。五大主力与“N”有机结合,建立集“管理、服务、文化、组织、自治”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新型社区事务管理的长效服务体系,形成多位一体、多元共建的社区管理格局。

(二)坚持“源头化解、重点管控”,加强社区治安管理

1.推进体制机制改革。

重点突出农民身份、资产两块内容,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积极推动户籍改革,建立完善社区户籍档案,将农民统一纳入社区户籍档案进行管理,确保农民与城市市民一样享受均等的生存权、竞争权、发展权。积极推动股权改革,结合村级留用地处理,全面推进农村股权改革,保障好失地农民的土地收益,让农民带着资本进城,从而降低其生活成本,减少其生活中因经济原因而发生的矛盾。

2.营造创业就业氛围。

坚决反对借拆迁安置挥霍财产、坐吃山空和纯以房东经济为支撑的“食利族”,鼓励社区农民自主创新创业,通过强化职业培训、搭建技能培训平台、强化职业中介服务,帮助他们树立勤劳致富和“争先就业”的意识,协助其熟悉掌握一到两项专业技能,以提升就业竞争力,增加经济来源,改变生活方式,真正实现“有资产、有就业、有地位、有保障”。

3.规范私房出租制度。

加强出租房屋流动人口管理,以房源为基础建立租户管理登记制度,统一纳入社区户籍档案管理。规范房屋出租合同,含合同形式、内容、权利与义务等多个方面,进一步规范租户生活方式和日常行为,以减少租户与本地居民之间的矛盾。

(三)立足“便民利民、公平均等”,完善社区服务体系

1.完善配套设施。

以现代城市文明建设和城市文明成果共享为中心,以实现“居住在社区、娱乐在城区、就业在园区、医疗在市区、养老在护区、教育在学区”等六区为目标,克服原有规划上的缺陷不足,进一步完善居家养老、购物消费、医疗卫生、教育教学等配套设施建设,确保城市基本公共资源服务均等化。

2.完善服务功能。

大力推进知识分子、专业队伍和执法队伍进社区,完善社区就业指导站、医疗服务站、治安警务站、纠纷调解站、执法监管站、法律指导站、爱心帮扶站、少年成长站等各类社会化服务平台建设,开设民政、社保、计生、卫生、就业、税务等岗位窗口,大力推进集“就业社保、社会救助、教育教学、医疗卫生、人口计生、技能培训、民事调解、综治维稳”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机制。

(四)注重“文化建设、心理引导”,提升社区居民素质

1.加强文化建设。

制定“社区公约”,推进居民自治,依托媒体宣传、网络报道、文化沙龙等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法律知识、封闭自治、物业化宣传引导工作,强化居民自治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建立公示和曝光平台,批判坏陋习,弘扬正能量,传播主旋律,纠正农民及租住人员的各类违章行为和不文明习惯。大力营造“和谐睦邻文化”,增强居民对小区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不断提升社区凝聚力。

2.转变市民观念。

以社区农民“土保”向“社保”保障转变为引导,帮忙其树立城市市民意识,并努力拓展其与市民的社会交往渠道,积极引导其转变思想观念,改变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帮助他们逐步树立起体现城市文明的法治意识、时间意识、社区意识、卫生意识以及公共生活意识等城市意识,加快推进“农民市民化”和“市民文明化”。

(五)探索“资金保障、评优激励”,健全物管长效机制

1.明确资金筹措。

打破政府现有“大包大揽”式物业费支付模式,按照“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倡导“花钱买服务”,建立区级奖励一点、街道配套一点、农民交一点、村集体补一点的“四个一点”的资金筹措办法。办法可探索“公积金提取法”,即企业参工的农民可提取公积金支付物业费管理费;亦可明确“车位激励法”,即如按时交纳物业管理费,当年可免费享受1个固定停车位;亦可制定“股权改革分红法”,即结合村级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建立“物业费缴纳基金”,定期以分红的方式协助农民支付日常物业管理费。针对确实困难的群体,可以减免其物业管理费。

2.提升管理标准。

积极采取市场引入机制,按照“物管有用房、公共有保洁、秩序有维护、停车有管理、设施有维保、绿化有养护、道路有保养、维修有服务、资金有保障”的“九有社区”标准,杜绝保安人员不在岗、保洁人员不到位、垃圾清运不彻底、设施维护不及时等现象,打造环境美、设施全、服务优、管理好的新型安置小区。

3.强化考核激励。

通过制定农民社区日常管理考评办法,评定星级农民社区等措施,加强对农民社区的日常管理力度,评比日常管理水平、投诉和纠纷处理、居民满意程度、居民平安程度、物业费用收缴、物业管理公开透明等情况,对应评比结果授予“五星级、四星级和三星级”社区称号,凡被评为星级的农民社区可享受社区管理专项奖励资金,促进社区管理良性提升。

作者:潘郁泉 单位:浙江省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