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人社区管理建设模式运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熟人社区管理建设模式运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熟人社区管理建设模式运用

1研究背景

当前社区邻里和人际关系状况:熟人社会的瓦解及其原因分析

1.1市场经济的影响:理性化的诉求的确立

市场经济的推行,使得人们和陌生人的接触范围不断扩大,陌生人渐渐取代周围熟悉人群走进人们的生活。现代社会强调自由选择、利益最大化等理性诉求。这种状况使得人们的活动较之前发生巨大变化,导致了人际关系功利化、“人情味”被剥夺、人际信任度降低、人际互动缺乏频度和深度等问题,人们处于人情冷漠的时代,陷入人们自我创造的人性“牢笼”而无法解脱。在陌生的社区里习惯性的封闭和保护性的排斥就成为一种策略,社会信任也就变得愈发稀薄。

1.2城市化的扩张带来人口流动匿名化

在城市化前,人们生活在熟人社会里,人口流动性弱,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中国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的趋势日趋明显。一方面“乡下人”正通过进城务工、求学等途径变成“城里人”,融入一个陌生的城市环境、进入陌生的城市社区;另一方面,城市化的拓展使城市人群不断流动,升学就业、工作调动、家人迁移、城市开发等因素也促发了大量城市人口流动。社区邻居昔日所发挥的社会功能已经逐渐弱化甚至消失殆尽,社区原有文化生态环境已经遭到破坏,社区秩序维系、社区的人员构成、成员间的互动形式等较传统社会已发生显著变化,现代城市社区表现为邻里关系陌生、人际关系冷漠。理性化的诉求创设了社区冷漠的交往空间,社区逐渐成为一具缺乏生命力的空壳。

2熟人社会与社区

2.1社区的探讨

“社区”一词最早出现在德国学者滕尼斯1887年出版的《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一书中,用来指称随工业化出现并建立在理性意识上的与现代社会相对的那种建立在血缘、地缘、情感和自然意志之上的富有人情味和认同感的传统社会生活共同体。其人际关系体现的是一种亲密无间、守望相助、具有共同信仰的人际状态。随后的芝加哥学派和新城市主义流派认为充满人情与乡情的、能够维系支持社会生活的传统邻里社区模式依然是更适宜于人类的居住范式。受国外社区研究的影响,我国学者大多也将社区定义为地域的生活共同体。社区研究中“社区”概念着力点都在致力于达到社区中人际之间的“熟悉”状态。熟人社会一词最早由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在《乡土中国》提出。中国传统社会是典型的血缘组织和地缘组织的结合体,他们活动范围受地域上的限制,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的常态生活即“终老是乡”。在熟人社会中,人们天天生活在熟人的生活圈中,很少与陌生人打交道。规范都被打上了宗法血缘关系的烙印,人际交往讲的是亲情、交情。人们的行为主要靠道德伦理来调节和规范,人际关系依赖熟人间的人情来维系,是一种伦理型的人际关系。费老提出熟人社会、差序格局概念后,关于熟人社会的研究很多,从不同方面丰富和完善了这一经典理论。当前中国学者关于社区的研究或是研究熟人社会进入陌生人社会作为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或是讨论人情社会、熟人社会对现代社会的建设和管理的危害,例如干扰市场经济、社会贪污腐败、降低社会发展速度和效率等。提出重返熟人社会或将熟人社会的文化传统融入现代社会发展的研究较少。试图利用熟人社会概念,探讨在城市社区重建新型熟人社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如何构建新型熟人社区。

2.2熟人社区

当前对熟人社区还未有明确的定义。许娟在其《和谐社区为主导———推进新熟人社会建设》研究中认为新熟人社会有助于和谐社区的建设,其特质表现为以职业和经济优势为标准建立的新身份社会,打破了传统旧身份社会的完全以血缘或者单位为纽带的旧社会共同体结构形式,逐渐形成以地缘为纽带的新型社会关系,同时认为新熟人社会应该与现代社会的公民社会、公民民主、平等参与等相结合。程立涛等认为由于市场、贸易和契约等现代化动因,借助“由熟变生”和“由生变熟”的双向互动机制,推动“亲近性道德”向“陌生人伦理”的转换是可能的必要的。熟人社区内的人际关系应该是建立在现代人格特征之上,现代人格的特征是个体化的倾向,而现代人格的核心是独立人格的形成,依附人格的摒弃。在传统熟人社会,人们有着浓厚的“熟人”情结,自我感知理性的基础上建立熟人关系圈等,这是典型的依附人格。现代社会中熟人社区的人际关系应该是关系平等、独立民主、相处和睦、包容接纳、相互尊重、合作互助的新时期邻里文化下和谐人际关系。

3建设熟人社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1必要性

(1)有利于满足居民的情感需求,提高社区居民幸福。

现代中国很有必要在基层重建熟人社会,这是我们的传统优势有利于增进中国人的福祉。社区是基层社会的基本单位,而家庭、邻里又是社区的基本构件。家庭完好、邻里和睦、守望互助,可以说都是社区幸福所必要的。从理念上说,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有机团结型社区比机械团结型社区更可能接近人性体验幸福,内聚型社区比疏离型社区更可能建构自我感知,熟人社区比陌生人社区更可能愈合社会中的冲突。

(2)有利于促进居民自治,节省社区治理成本。

熟人社区中人们相互熟悉、互帮互助,对熟人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很强,人们参与社区活动,社区自我管理的热情高,从而实现社区居民自治,分担了国家政府的部分治理任务,有利于及时发现社区问题,解决社会问题,使社区处在良性互动的层次上,从而节约治理成本,也提高社区的和谐度。

(3)有利于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构建和谐社会。

建设熟人社区是创新社区管理体制的基础条件,传统社区居民之间互动较少,彼此之间的纽带欠缺,使得居民处在一种“互补往来”的境况,人际邻里之间的感情较淡薄,彼此之间的认可度较低。而熟人社区的构建有利于加强社区内人际之间的关系,增强社区的凝聚力,营造高认同的共同体的社区坏境。总之一个熟人社区能够发挥社区居民的聪明才智,合理调动社区资源,构建和谐社区。

3.2可行性

(1)远亲不如近邻,守望相助的熟人社会文化传统。

社合会的变迁使得地缘和血缘关系在现代社会中处在一种变动无常的状态,缺乏天然的地缘和血缘彼此协同配的状态,要突出以社区这一新地缘纽带,构建社区文化新型地域生活共同体。与费老关于“地缘”的论述不同,宋丽娜将熟人社会分为基于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上的不同熟人社会组织形态,在其调查结论中认为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自己人认同”非常强烈,但是地缘关系也可以通过“内部化机制”形成“自己人认同”把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转化为自己人。在新型的城市社区中,各种不同背景的人们居住到了同一社区,他们就会有共同的利益、需求、合作和冲突等,所以经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完全可以把陌生社区发展成为熟悉社区。

(2)社区居民意愿强烈。

目前,在社区居委会的倡导下,居民组建了各种兴趣小组,特别是社区中的老年人,他们对传统熟人社会非常怀念,对建设熟人社区的热情很高。相关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发挥居民的自主性,利用他们自身的意愿性来进行社区的活动开展,提高社区内居民彼此之间的熟悉度,增加他们的联系纽带。社区可以在法定节假日开展社区全体居民活动,使社区中的居民积极参与,营造社区一家人的观念。

4创新社区管理、创建熟悉社区的可行性对策

4.1制定社区公约,加强社区制度化建设

在陌生的环境里,人们之间的交往,更需要信任,在传统熟人社会的那种习俗性的信任在陌生人社区中失去了效力与可能性,人们之间需要重新建立有效的制度信任。因此人们之间通过法律、公约、规范的建立,可以使陌生人建立相互信任的感知。社区公约作为社区的“小宪法”必须既符合社区居民的生活实际,又必须符合国家层面的意识形态,集法律、道德、宗教、规范、习俗、政策等于一体的约束体系,致力于构建社区居民的“共同价值观”,真正融入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使其被人们广泛接受。

4.2培育和发展社会团体

民间社团、志愿者团体、兴趣小组等团体有利于社区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及时填充政府工作的不足与缺陷,促进社区居民之间互动,增强社区居民认同感和凝聚力,从而实现人际冷漠到彼此之间的热情、生疏到熟悉的社区人际关系转变。政府部门在财政上,或者政策上给予适量支持,在社区团体组织管理上给与宽容自由的空间。打造熟人社区最重要的是强化社区自治功能,让社区居民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良性互动,建立利益共同体、关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4.3开展社区活动,繁荣社区文化

文化因素则是社区识别的感知要素,发现、提炼和打造社区文化对社区认同感的形成与“和谐社区”的创建具有极大作用。活动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形式,通过举办多种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营造社区文化氛围、激活社区文化潜能,是提升社区文化的有效方式。一般说来,社区文化包括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交际语言、精神状态、社区归属、社区认同和宗教信仰等若干方面的内容。我们应该尊重社区居民文化多元性,加强异质文化互动,探讨异质文化整合机制,以求在异质文化的背景下形成社区的“同质文化”。

4.4发掘和利用民间资源

社区领袖对社区工作有很大的帮助,他们来自民间,在居民中深孚众望。很多社区事务,社区干部可能不好开展,而社区领袖却可以凭借个人的人格魅力去处理事务。社区干部和社区领袖的关系应当是互补关系,准确地说,是后者补前者的不足。在很多社区,由于居民多元性和文化异质性,居民被分裂成各种群体或原子化的家庭,有的是由经济因素造成,有的是由职业因素造成,作为社区干部,应当协调各种人群关系并获得他们信任。如果社区工作人员注重利用社区领袖影响力和号召力,以一带十、以一带百,社区矛盾得以及时化解逐渐从陌生变为熟悉,并最终达到“社区和谐”,熟人社会。

4.5加强社区监管和教育,提高居民素质,让熟人社区建设真正深入人心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社区居民的良莠不齐,来自全国各地居民因地理位置的相邻得以相聚,彼此之间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隔阂。社区工作者一方面要做好社区内的居民财产和人身的监护,另一方面要加强社区居民教育培训等职能,为社区物业技能低下者提供社区的帮助,为其推荐培训教育,提升他们的生活技能。在价值观念上积极引导健康向上阳光的价值观念,对于社区中的违法违纪扰乱小区治安环境的居民进行一定的惩处。熟人社区建构关键因素在于社区居民的配合程度及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技巧。社区居民应该从自身做起,真正认可熟人社区,愿意为熟人社区的建设做出贡献,才能最终形成温暖、和谐的幸福社区。社区工作人员只有在社区工作中坚持原则性和艺术性才能有效的建构起熟人社区,从而实现熟人社会的目标。

5结语

综上,当前创新社区管理,构建和谐社区,必须把重点放在社区居民之间良好关系的构建,促进居民参与,加快市民社会建设,把陌生社区转变熟人社区,实现居民自我管理和服务,使社区真正成为充满人情、邻里守望、互帮互助、真正意义上的地域生活共同体,而不是一片冰冷的建筑物笼罩下的低度人际互动下毫无活力的族群体。

作者:高瑞 李存祥 单位: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生处 武汉市公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