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社区管理模式分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糖尿病社区管理模式分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糖尿病社区管理模式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本社区2013年12月—2014年12月糖尿病患者规范化管理中抽取70例由全科医师进行治疗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37例,女33例;年龄35~80岁,平均(62.43±8.45)岁;病程4~21年,平均(6.59±3.35)年;合并疾病:高血压48例,冠心病11例,白内障18例。另选取在笔者所在社区门诊就诊的糖尿病自行管理患者68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33例,女35例;年龄33~78岁,平均(59.62±9.34)岁;病程5~23年,平均(7.23±3.34)年。两组患者均符合WHO对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其性别差异、年龄组成、病程、合并疾病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医院就诊后,由医护人员向患者讲述糖尿病的发生机制、发病过程、对身体脏器的短期、长期影响以及如何纠正不良生活习惯,规律服用药物等,患者全部知晓后进行自我管理。观察组患者在医院就诊后,由社区全科医师为其建立健康档案,并根据患者具体的身体情况完善治疗方案,并进行分级管理、随访、检测。健康宣传教育及药物治疗方案同对照组;分级管理:一级管理:空腹血糖正常者,每3个月进行1次随访;二级管理:空腹血糖超过正常值但<7.0mmol/L,病情稳定者每1个月进行随访;三级管理:查空腹血糖>7.0mmol/L者,每两周进行1次随访。随访内容包括:患者的血糖监测情况、波动范围、实验室检查结果、其他相关的症状、体征、生活方式改善情况、心理状态、药物使用情况等,并根据随访情况,适时给予干预性措施,如进行针对性地健康宣教,纠正其不良的生活方式;调整药物的使用,如控制血糖、抗血压药物的剂量、种类等;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排解其心理压力。检测项目:包括血糖、血压、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蛋白,以及每3个月进行一次血常规、心电图检查等。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内和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糖尿病相关代谢指标比较。

2.2两组患者血糖控制理想率比较

观察组70例患者中血糖控制理想23例,控制理想率为32.9%;对照组68例患者中血糖控制理想12例,控制理想率为17.6%;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根据我国的统计数据显示,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每年的糖尿病罹患率都呈增长趋势,2010年我国糖尿病患者超过9200万,成为全球最多的糖尿病患者国家,这些数据足以显示糖尿病发生的严重情况。糖尿病随着病情的发展,会带来全身多个脏器、系统的严重并发症,致死、致残率非常高,我国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如何有效预防控制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其个人、家庭、社会的负担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我国的人口基数巨大,与之相比的是从医人员比例偏小,尤其是从事糖尿病专科医师更是少之又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尝试建立将糖尿病患者社区化,社区内全科医师进行管理、治疗的模式。在这一模式中,全科医师以糖尿病患者为主体,通过分级管理,对病情轻重不一的患者根据其具体的病情,指导患者本人及家属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加强对糖尿病的健康宣传教育,并根据随访时患者提供的实验室检查、自我监测的血糖、血压等,及时地调整药物治疗方案,从而使患者更加积极地进行自我防控,提高其生活质量。

4结语

本研究发现,经全科医师管理的观察组患者各项代谢指标均明显优于患者自我监控的对照组(P<0.05),这说明全科医师在糖尿病的社区管理中,能够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糖尿病的防控与治疗,改善远期的生活质量,值得人们继续对该模式进行研究、论证。

作者:廖卫峰 李嘉华 单位:佛山市禅城区中心医院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