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教育的改进,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1.课程设置不合理
从我国开设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院校的课程设置来看,目前存在的问题如下:(1)课程设置比较宽泛,专业核心竞争力欠缺。由于专业定位的宽泛性,各院校在本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比较宽泛,不能有效地反映本专业的专业特点和专业特色,专业核心竞争力不够突出。如相当多的院校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包括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心理学、社会工作等方面的课程,社区工作、社区建设、社区管理等课程数目较少、比重偏低,课程设置重在强化学生的通识教育,而专业能力的培育稍显不足。(2)课程设置涉入了较多的人为因素,资源依赖现象普遍存在。有的院校在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的制订和实施等方面由校内的某些教师决定,缺乏社会需求的实际调研、兄弟院校的相互借鉴、校内教师的认真讨论;还有的院校结合本校现有的优势资源进行课程设置,有什么老师就设什么课程,专业培养必需的课程因师资的缺乏而不进行设置的现象也有发生,因人设课、资源依重现象难以杜绝。
2.专业师资力量有待提升
师资力量是专业教育的重要因素,优良的师资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但目前,我国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师资力量还有待提升:首先,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是新兴的专业,它的成长仅有将近二十年的历史,在大多数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中,本专业大多是专科专业,拥有本科学历授权的院校很少。在专业的研究生教育中,也没有社区方面的专业设置,有的只是作为社会学或社会工作专业下的一个研究方向。因此专业师资没有相应的储备,本专业教师大多“半路出家”,从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专业中转过来是其基本的现实,教师的专业结构存在着不合理之处。其次,由于高等院校对科研的偏重使得教师不是很专注于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的改进,而将很多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同时由于教师专业背景的原因,其从事的科研工作大多与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建设有一定的距离,不能达到以研促教之目的。再次,从事本专业教学的教师大多没有从事过与社区管理与服务有关的实践工作,对社区工作的具体实施缺乏了解,实践教学环节力不从心。
3.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实践教学是高等专业教育的关键环节,社区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本专业的教学质量,影响着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可目前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还存在着不足之处:(1)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足。实践教学基地包括校内实习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方面,各院校虽与城市的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等基层社区组织和社会服务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但多数院校与校外实习基地的合作不很长久和稳固,其交流仍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方面,有的院校由于缺乏领导的足够重视或充裕资金的支持,至今也未能建立实践教学基地。(2)实践教学安排随意,规范化程度不高。有的院校基于容易安排、方便管理、节约资金等考虑来进行实践教学的安排,忽视本专业能力培养的需要;有的院校本专业实践教学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管理办法和细则,较多的院校缺乏实践教学的信息反馈制度、检查和评价考核制度和科学的督导机制。(3)实践教学机会有限,不够深入。有的院校因地理条件、经费支持、实践基地建设所限,实践教学环节多在校内进行,校外实践机会非常有限,即使有的院校安排了校外实践教学,但也只是单纯地组织学生到实习机构或部门以参观的方式走马观花地开展实践教学,没能使学生真正体验实际的工作过程,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高,无法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教育中问题的应对
1.科学地进行专业定位
科学地进行专业定位是专业生存和发展基本前提。目标岗位应该是所有的学生在经过学校专业教育合格毕业后都有能力进入的,那些很难进入或者根本不可能进入的,我们应该把它们排除在目标岗位群之外,否则,不合理的专业目标定位,造成课程设置的不科学,这样本专业的学生没有核心竞争力,就业时不能“适销对路”,毕业生就业困难降低了专业的认同度,反过来又制约着专业的发展。那么,该如何对专业进行定位?就目前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来说,其专业定位应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向城乡基层社区培养具有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的专门人才,可以把其专业定位于公共行政、社区工作和物业服务,公共行政是基础,社区工作是核心,物业服务是拓展。公共行政是社区管理与服务的基础,通过行政性技能训练,使学生具备处理日常行政性事务的能力;社区工作是本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在这里可以使学生学到其他专业不能学到的知识,具备其他专业学生不具备的能力和价值理念;物业服务和社区工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可以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就业机会。这样就可以通过本专业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不仅具有过硬的社区管理与服务的方法和技巧,体现了本专业的核心竞争力,能够在基层社区从事协调和服务工作,而且又能够使学生拥有行政性工作能力,学生的各项素质得到全面发展,能够在各种企事业单位中从事日常的行政性工作,拓宽了学生的就业范围,提高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2.合理地进行课程设置
合理地进行课程设置是专业建设的关键环节,它决定着专业教学的成败。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课程设置首先要注重学生社区工作能力的培育和社区管理与服务价值观的培养,体现本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注重学生社区工作能力的培育,首要的应增加学生对我国社区、社区居民和社区管理的认知,培训学生社区管理与服务的觉知能力,这就要求本专业的课程设置除稳定现有的社会学、心理学、社区管理、社区工作、社区建设等课程外,还应增设关于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等课程。还有,应开设公共行政管理、物业管理与服务、社会工作理论及技巧、社会调查方法、社会保障、应用文写作、文书与档案管理、公共关系等课程,这样可以确保学生的管理知识和能力及社区工作技巧得到提升,培养学生社区工作的实践能力。最后,各高等院校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进行充分地调查研究,既要了解社会发展对社区工作人才能力的要求,又要积极虚心地学习和借鉴兄弟院校的课程设置,确立自己本专业课程设置的思想和原则,并严格按照本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进行课程安排,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坚决杜绝因人设课现象的发生。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鉴于目前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师资现状,一方面,通过人才引进,鼓励本专业教师报考本专业学位课程和课程班,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专业学习、专业训练及与本专业相关的研讨班,邀请国内外专业的社区工作者举办讲座和培训,加强全国性的协作,促进各院校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形成支持网络,完善本专业现任教师的知识结构;鼓励教师开展社区工作的研究,加大对科研项目的支持力度,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各院校应改变科研偏重的教师评价机制,建立教学科研并重的教师评价机制,完善本专业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加强专业教学的评估与建设,完善教学管理体制,形成良好的教学秩序;鼓励教师开展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教育研究,鼓励教师尝试和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并对教学工作比较突出、学生评价良好的任课教师给予奖励表彰,大力推广成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促进专业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技能的提升。还有,鼓励支持教师参加国内专业建设比较成功的院校所举办的实务培训班,促使教师积极地参与社区工作项目,让教师到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和相关机构去亲身实践,积极融入社区工作实务,加强对专业教师的实务培训,积累实际工作经验,从而提升教师的理论研究能力、实务工作能力和实践指导能力;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与实践经验丰富、技能出色的专职社区工作者建立紧密沟通、联系,吸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社区工作专家和技术骨干充实教师队伍,作专职或兼职教师,专职教师和行业兼职教师取长补短,相互配合,促进实务教学水平的提高。
4.强化实践教学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非常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训,基于目前本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的现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刻不容缓。首先,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各高等院校应把校外实习基地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社会资源,更加重视校外实践基地建设,要积极地增设新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稳固现有的实践教学基地,探索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合作模式,加强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广泛交流和深层次的合作;各高校还应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整合、利用校内资源,建立社区工作综合模拟实训室,实现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优化升级。其次,加大实践教学力度。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实践教学应克服交通、资金、学生管理等困难,延长实践教学时间、扩大实践范围,将只要能具体运用到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单位或场所都纳入其中,增加学生运用专业知识的实践机会。
再次,加强实践教学制度建设。各高校应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定实践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和切合实际的实践教学管理文件,制定实践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规范实践教学工作,并坚持实践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严肃性,根据教学计划和大纲的要求,制定相应的实践性环节教学细则和实施方案,明确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时间、教学场地及教学进程,明确专人指导、专人负责,并进行统一部署,使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真正得到落实;组建包括社区工作的专家、主管社区的领导、院系负责人、专职教师和机构实习督导等在内合作化督导机制,实现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实践的宏观指导、实习监控和微观岗位督察;加强对实践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的考评,完善实践教学的考评机制,运用校外实习督导评价、校内督导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等方式对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工作态度、技能发挥、工作成效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对实践教学进行及时的反思,实现实践教学的改进与提高。最后,运用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方式。
作者:李建玲 单位:河南工程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