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管理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社区管理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社区管理论文

镇管社区与基层社区管理论文

一、以功能定位为内容,完善社区管理机制

社区是行政管理的终端,更是政府与居民直接联系的桥梁、纽带。因而在践行镇管社区的具体工作中,首先在社区管理功能上给予正确定位。镇政府与党委必须根据社区的具体行政功能,给予一定的物质支持,以及具体的行政支持,从而让社区真正有事做,而且还要做到位。这就需要镇政府与党委根据实际需要,制定相关政策,规范具体服务内容,按照就近、便捷、优质原则服务于社区。结合党政两条线,镇管社区在管理机构设置上分别为党组织系统,即镇党委—社区党委(党工委)—居民区党支部,在镇管社区中居于核心地位;而行政系统,则为镇政府—社区管理委员会—居委会体系。在社区管理层面上,则坚持居民民主、社区共治等原则,坚持三高(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要求,社区党委、管理委员会、社区委员会以及综合服务中心(居民活动中心)的组织机构框架,丰富社区管理内容;着重运用服务理念、协商管理等思想指导开展具体日常工作。镇管社区具体服务内容则对接镇一级的各大中心以及办公室,承担起镇政府委托具体事务。从社区各组织机构功能来看:社区党委是在镇党委领导下,具体负责社区党建工作以及具体党的活动;社区管理委员会,通俗地说也就是社区综合办公室,主要上承镇政府以及各大中心,是具体行政服务的办事机构,属于镇一级行政的延伸,除了完成上级部门交代的各项工作,还要积极做好社区服务工作;而社区委员会则相当于居民自治组织,主要职能是在社区党委以及管理委员会双重领导下,组织社区所驻单位以及其他群众组织、居民等参与一些公益性、群众性的社区具体事务,比如参与定期听证,以及选举、监督评议等。而综合服务中心则更多是社区管理与服务的直接延伸与有益补充,除了具体事务,还需要积极统筹、协商乃至协调指导军民活动以及其他相关事宜。

二、以群众需求为起点,建立服务导向机制

某种意义上讲,社区是居民的家,是他们的心灵港湾;而社区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是为居民而服务。为了能够更加便捷、有效、高效做好居民服务以及管理工作,作为镇政府需要根据社区管辖范围、以及具体区域大小,并且根据群众的实际需要为导向,做好服务工作。比如可以改变办公模式,由以前“坐办”到现在“走办”,即直接到居民家里办理具体事务,方便群众。另外还可以简化办理手续,或者方便群众,可以直接在服务中心最显眼的地方张贴行政手续以及具体步骤,或者公布具体办事人联系方式,以便随时随地为群众做好服务。现在网络发达,社区中心还可以通过微博、微信乃至社区网站建立网络虚拟服务中心,让群众不出门就可以办成事情。当然更重要的是作为镇管社区,更需要建设好服务中心,从方便群众出发,立身处地为群众解决实事,比如可以筹备图书室、阅览室乃至棋牌室,甚至还可以方便群众娱乐,把广场“借”给他们跳“广场舞”……而这一切都需要从群众出发,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把服务做到一线,做到群众心坎里。这才是镇管社区工作重点之一。

三、以居民幸福为标准,落实居民自治机制

虽然社区属于镇管社区,但本质上也是居民自治的管理范畴,因而在日常工作上更应该把军民的生活幸福作为第一要素。这就需要在社区具体工作中,不仅需要强化党的领导,强化镇管社区所有工作必须置于党领导之下,发挥政府与社区纽带功能。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必须把军民自治放在首位,必须在稳定大局的情况下,积极与群众做好沟通,做好交流,把社会矛盾化解在基层。为此,社区应该从群众出发,为群众着想,尊重群众民主权利,真正把群众社区自治落实到实处。比如可以每月召开社区驻地单位联谊会议,或者居民信息沟通会,对社区驻地单位以及居民所反映的热点、难点需要作出回应。职权范围内的,能够答复的三个工作日内给予答复,需要与上级联系的,尽量做好协调,实在无法解决的也必须做好耐心解释,从而真正做居民的“娘家人”。当然更重要的是放“权”于民,凡事涉及到居民切身利益的,需要做到征求居民意见,从而形成社区大事共商,小事协商,问题共治等管理模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体现了民主自治功能,真正发挥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为构建和谐社区做好铺垫。

四、以互利共赢为目标,构建社区共治机制

阅读全文

人本位思想中社区护理管理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中心在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将人本位思想作为社区管理方式的核心思想,我中心有社区服务中心1个,服务站点8个,中心医护人员共137名,其中护士62名,年龄22~54岁,平均(31±7)岁;包括主管护师10名,普通护师22名,护士30名,均为护理学校毕业生,具有较踏实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技能。

1.2方法

1.2.1确定社区护理管理体制

按照社区护理工作需求设定护理人员岗位,包括治疗护士、轮班护士、责任护士、办公室护士等,护理人员依据个人能力、发展目标及爱好等向中心管理部门提出岗位申请;管理部门每年依据年度和日常考核成绩、岗位竞聘成绩等安排护士的具体岗位,依照人本位思想达到人员和岗位的最佳匹配,使护理人员拥有足够的工作热情进行护理工作。根据社区护理工作的实际情况,按门诊管理、出诊管理和感染管理等多个方面,由中心管理部门以及护理部管理科和社区各站点护士长共同确定综合考核标准,并由上述部门组成监督管理小组,以定期或不定期方式检查或抽查各中心及站点的护理工作,对发现的不良行为进行批评并提出整改建议;每月对护理人员进行护理技能、护理风险的培训,对上门服务及家庭病床护理项目施行知情书、协议书等方法,保证患者的事先知情权,防止医患纠纷的产生。

1.2.2建护理服务体系

阅读全文

关于系统设计的社区管理论文

1平台规划与设计

1.1建设目标

通过调查分析,构建农村社区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可以分为两个方面:(1)基础地理信息与农村专题信息的可视化综合管理需求,包括图形信息和属性信息的交互式采集、查询、浏览、统计、报表、修改、更新、维护以及各种农村专题信息的共享和等;(2)基于空间信息综合分析的农村管理工作辅助决策需求,包括不同基础信息和专题信息层面之间的空间叠加和拼接、缩放与漫游以及农村重大事件呼叫(突发疾病、重大传染病、火灾等)、重大事件预警等方面的模拟和决策。

1.2系统分析

考虑到农村社区信息内容的特点,着眼于农村社区管理信息系统中社区信息资源管理、共享及的需要,把农村从多方面、多领域进行分类,为分类检索提供统一的标准,提出相应的社区信息分类体系。农村社区中信息可分为农村社区基础空间基础信息、农村社区自然资源和环境信息、农村社区生产资料信息、农村社区社会经济信息、农村社区相关机构信息、农村社区政策与管理信息这几大类。

1.3总体结构

1.2.1体系结构

阅读全文

全科医生社区管理论文

1高血压社区管理的适宜性技术

高血压的社区管理是一项适宜性技术、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当有一个统一的适用性技术规范。而现状是各地涌现出各具特色的管理和服务模式,即使是同一地市也很难有统一实施的技术层面管理的标准和规范,笔者走访过不同区域多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团队(包括社区卫生服务站和农村社区的村卫生室),当问及管理高血压的理论依据时答案各异,有的甚至根本不知道。2009年12月原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和中国高血压联盟共同制定了基层版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正式,是我国第一部面向基层的国家级实用性高血压防治指南,也是基层医生培训的统一教材,我国先后制定了1999年版、2005年版和2010年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但研究表明这些指南在基层医疗机构和医师中的掌握和应用情况一直不理想。而2009年基层板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简明扼要,强调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更易为广大基层医生掌握和应用。以往国内的临床和相关研究多选用140/90mmHg作为控制达标的标准,根据基层指南,不同高血压人群的血压达标应有所区别,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血压达标获益。因此,全科医师团队在进行社区高血压管理前技术培训均应该以此基层版指南为理论和操作依据,高血压的社区管理是区域化管理,区域范围内全科医师实施高血压管理的适宜性操作技术的理论依据上也应当是统一的,便于客观评价管理效果。

2高血压患者的发现和血压的测量

随着我国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逐步建立,各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都在积极开展慢病管理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特别是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施行的首诊测血压、为辖区居民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诊断和发现高血压患者提供了制度保障,另外、患者在各级医疗机构随机就诊、单位组织的员工年度体检也是发现高血压患者的重要途径之一。患者的检出需特别注意在未服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经过至少3次不同日血压测量,均达到诊断标准,方可诊断为高血压患者。2005年初,美国心脏学会(AHA)了“人和实验动物血压测量的建议”,该建议再次肯定了水银汞柱血压计、袖带听诊法是目前间接血压测量法的“金标准”,该法虽有100余年的临床应用经验,然而建议明确指出:血压测量是执行的“最不准确”的测量之一,故全科医师在发现和检出新患者时一定要严格按照技术规范操作,准确获取血压值,研究显示,如果高血压诊断中收缩压从140mmHg调高至141mmHg,将使患病率由25.9%降至13.3%,可见血压值的获取准确与否,哪怕是1mmHg都将极大影响高血压的患病率和诊断分级,同时也影响了高血压患者治疗决策和疗效判定。因此全科医师应加强对高血压的测量和记录的质控意识,指式或腕式血压计可能不准确,应避免使用,建议使用水银汞柱血压计,并注意定期监测和更换老旧的血压计,对肥胖的测量对象使用加宽加长袖带血压计,应当认识到为血压计配备多种规格的袖带的紧迫性,以尽量减少袖带规格不当带来的血压测值误差,记录血压值时尽可能避免血压值尾数偏好的发生,鼓励动态测压和家庭自测血压,减少白大衣高血压被纳入慢病管理。筛查中对疑似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应及时转诊至专科医院进一步明确诊断。

3高血压患者的社区群组干预

高血压的社区管理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传统的高血压三级管理模式存在临床与预防分离,管理不连续,患者缺乏主动性,未能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使得高血压的管理效果受到严重影响。2009年我国全面实施城乡基本公共卫生逐步均等化服务项目,高血压是该项目中重点管理的慢性病之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已不局限于六位一体的工作职能,各地相继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高血压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国内外实践表明,在社区进行规范化管理能够显著改善高血压的控制情况,降低高血压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组建全科医生团队进行群组干预管理以及实行家庭医师签约制服务是目前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是一种集高血压诊疗与管理、群体健康教育和个体化治疗为一体的新模式,是对传统的临床药理学、护理、公共卫生等条线分块式的工作模式的梳理和整合,有利于同一管理小组成员就高血压管理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沟通交流和学习,相互支撑,群组干预管理也强调了患者的主体意识,通过注重以技能培训为主的健康教育和行为指导,使患者积极地参与对自身疾病的管理,使高血压管理由被动变主动,进而提高参与者的自我效能。更能体现效率和效益优先。同时这种群体健康教育和个体随访管理相结合的综合干预模式大大提高了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效果和依从性。为了提高高血压管理的控制率,美国的慢病保健模式不断发展和完善,目前美国高血压控制率已达50%,美国的管理群组由家庭医生、护士、临床药师或其他保健人员组成。我国慢病管理群组大多由全科医师、社区护士、公共卫生医师及全科医师助理(社区义务社工)组成全科医生团队,实行网格化管理。因此,全科医生团队和患者都是社区高血压管理的主体,全科医生在管理高血压患者过程中要充分调动高血压患者及其家庭成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更好地提高依从性,利于管理和干预,管理才能更有效率和效果。但目前我国各地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不均衡,相当的农村社区高血压等慢病管理仍有村医承担,如何弥合城乡高血压管理中的短板,进一步扩大干预范围,整合资源,形成新型更富成效的管理模式的长效机制仍是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方向。

4高血压患者的社区治疗

阅读全文

严重精神障碍社区管理论文

1相关概念

1.1严重精神障碍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以下简称《精神卫生法》)中应用的名词,它是一个法律概念,不是一个专业诊断名称。《精神卫生法》第八十三条规定:本法所称严重精神障碍,是指疾病症状严重,导致患者社会适应等功能严重损害、对自身健康状况或者客观现实不能完整认识,或者不能处理自身事务的精神障碍。

1.2重性精神疾病

是《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中应用的名词,它是一个管理概念,是一组疾病的统称。指一组临床表现有幻觉、妄想、严重思维障碍、行为紊乱等精神病性症状明显,且患者社会生活能力严重受损的精神疾病。发病时,患者丧失对疾病的自知力或者对行为的控制力,可能出现危害公共安全、自身或他人人身安全的行为。根据《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2012年版)要求,社区管理的重性精神疾病主要有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双相(情感)障碍、分裂情感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

2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的发展历程

2.1西方国家管理治疗的发展历程

阅读全文

外来流动人口社区管理论文

一、沈阳市外来流动人口基本状况

根据访谈的社区数据,沈阳市各社区人口平均约10600人,其中外来流动人口平均为1340人,外来流动人口占社区总人口的比例平均为12.6%。占比最小的社区为0.06%,主要因为该社区内均为高档小区,流动人口很难支付得起高房租;占比最大的社区为52%,主要由于社区处于沈阳繁华商业街区,流动人口规模比较大,其中农民工约占流动人口的65%。外来流动人口中男女比例约为2:1,比例最大的社区为4:1;有46.9%的社区表示外来流动人口的年龄主要集中在30-40岁之间,还有35.9%的社区认为其年龄主要集中在20-30岁之间,说明外来流动人口趋于年轻化;有78.7%的社区认为外来流动人口的学历为初中水平,但多数社区管理者认为近年来流动人口中高中及以上学历水平的人数在逐年增多。近两年来,外来流动人口家庭迁移越来越多,有40%的社区中外来流动人口多数来自省外,主要来源地是温州、福建等地,而60%的社区中外来流动人口主要来自辽宁省的其他地区。来自省外的流动人口主要在沈阳做生意,并且居住时间较长,而来自省内其他地区的流动人口中多数是农民工。外来流动人口居住地主要集中在五爱市场、太原街以及大型劳务市场附近,例如沈阳鲁园劳动力市场附近。

二、沈阳市外来流动人口社区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社区对外来流动人口的管理模式以防范式管理为主,逐渐向人性化管理过渡

防范式管理主要以公安机关为主体,注重外来流动人口的治安管理;人性化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充分了解外来流动人口的需要,尊重、关心和理解外来流动人口,将他们真正纳入到社区管理体系中,让他们参与社区管理。目前沈阳市多数社区是以防范式管理为主,但有逐渐向人性化管理过渡的趋势。多数社区为外来流动人口提供的服务主要集中在开具各种证明、信息登记和计划生育三个方面,80%的社区为外来流动人口办理各种证明,62%的社区为其登记信息,68%的社区会对流动人口宣传计划生育,例如举行计划生育讲座等。具体管理模式的表现有以下三点。

1.社区管理者对外来流动人口消极管理,外来流动人口也基本不愿参与社区管理。

除了日常事务的管理,如发放证件、收取费用等,社区管理者几乎不与流动人口接触,他们只是按部就班的依照上级指示进行消极管理。多数社区表示对外来流动人口的管理与服务和城市居民并没有差别,但是实际上外来流动人口除了孩子上学或者其他事宜必须要到社区开具一些证明外,基本不会得到社区服务和管理。只有极少数社区的管理者会不定期走访外来流动人口,询问他们的具体需要,绝大部分社区都坐等流动人口找上门来。原因可能有三个方面,一是外来流动人口并没有真正被纳入到城市社区管理体系中,在访谈过程中,能够感受到部分社区管理者对外来流动人口带有明显的成见,提到流动人口时是一种抱怨的态度。二是外来流动人口自身的认知原因,多数流动人口,尤其是农民工并没有从内心里接受城市,在身份认同上始终认为自己是外来居民,进入城市之初就把自己与城市事物之间划了一道鸿沟,部分社区反映流动人口对社区举行的各种活动、信息登记等工作不予理睬,主观上多数流动人口认为来城市工作,挣钱最重要,其他事情与自己无关,客观上也可能是工作繁重,无暇参与社区管理,所以导致社区管理者与流动人口很难见面。第三个原因是社区管理人员不足,所调查社区的平均管理人员15人,除了完成常规工作外,有时候还被借用去支持公安、街道等部门进行治安维护等,导致社区几乎没有闲置人员,很难主动与流动性很大的外来人口长期保持联络。

阅读全文

体育文化中的社区管理论文

1体育文化及其功能内涵

1.1体育文化

对于体育文化的概念,理论界既有共识,也有分歧。马岳良(2004年)认为体育文化是以身体为媒介,把满足人类需求的身体活动进行加工、组织和秩序化,形成获得社会承认且具有独立意义和价值的文化,是渗透到人所创造出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中的一种特殊的人体活动文化,具体包括体育认识、体育情感、体育价值、体育思想、体育道德、体育制度、体育市场开发、体育运行规律、体育物质条件等。王振涛、单清华、周毅(2007年)结合物质层、意识形态层和哲学思想层的三层次文化构成理论,认为完整的体育文化也应包含这三个层面内容,具体为:第一层(物质层),为各种体育活动场地等硬件设施;第二层是体育的科学原理、锻炼知识、组织形式、制度等;第三层次则是哲学思想层次,诸如生命观、健康观、寿命观、健美观、伦理观等。孙娟、付常兵(2009年)认为体育文化是广义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切体育实践中展现出来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是人们为谋求身心健康发展,通过竞技性、娱乐性、教育性等手段,以身体形态变化和动作技能所表现出来的具有运动属性的文化,包括体育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等。结合相关学者对体育文化的定义,不难发现理论界对体育文化虽然在内涵表述上存在一定差异,但基本上存在一个共识,即认为体育文化是体育物质文化、体育精神文化和体育制度文化的综合体,这三者均是体育文化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笔者对此表示认同,因为文化不是孤立的要素组成,需要物质基础支撑、精神内核彰显以及来自制度的规范约束,体育文化同样也不例外。

1.2体育文化的功能

笔者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归纳,认为体育文化的功能主要聚焦于两个方面:一是体育文化有助于提升国民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而且参与体育文化逐渐成为国民提高个人生活质量的一种生活方式,具有一定的娱乐享受功能,这一点几乎是目前理论界的共识,可以说是体育文化的基本功能;二是体育文化具有感召功能,有助于凝聚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人心,能够推动形成共识从而提升国家和民族的团结力。有学者认为,体育文化还具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塑造公众形象、推动社会进步等功能,其实,笔者认为这些功能依旧是体育文化基本功能和感召功能的延伸。事实上,体育文化还具有强大的社会管理功能,即政府及社会可以借助体育文化来协调社会人际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引导健康、友爱、积极向上的社会道德风尚,从而促进社会关系的和谐,而体育文化的社会管理功能迄今没有得到高度重视并被充分运用,也未被理论界进行系统性的抽象总结,需要对此予以挖掘并深入研究,进一步丰富体育文化的功能内涵。

2社区管理中的文化缺位及体育文化契合分析

2.1社区管理中的文化缺位分析

阅读全文

影响血压控制的社区管理论文

一、无人监管病人有可能达不到医生所预期的治疗效果

目前用于临床的数百种降压药,在理论上已能使90%以上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降至正常或者基本正常。但最后在实际投入使用的时候很难达到这种水平。在实际情况中有一部分患者对高血压的认识不足,特别是对高血压的危险因素认识不足。这部分患者对血压监测和记录不够重视。除此之外,他们还认为只要没有头痛或者头晕的感觉就是安全的,是药三分毒,尽可能的少吃或者晚吃降压药,甚至是无症状就不吃药。也有一部分患者过于紧张,说风就是雨,一发现得上高血压,恨不得立即就将血压降下来。这部分患者有可能在没有经过医生的同意就可以加大用药的剂量,从而有可能导致意外的发生。有一部分患者在没经过医生的指导下就自行的选择降压药。这种情况很有可能造成选药或者用药的不当。用药不当有多种情况:1、用药时间不当(睡前服药),如果睡前服药,当2小时后药效达到高峰,此时血药下降,血流变缓,血药黏稠度升高,容易导致血栓的形成,从而引发中风或者心肌梗死;2、不明白降压药药理,擅自乱用药物,这时缺乏医生的指导很有可能导致药不对路,从而不能使降压药充分发挥作用;3、不听从医生意见频繁改变治疗方案,这部分患者因为治疗心切,经常因为在短时间内没看到明显的效果就更换治疗方,案从而导致血压不稳定,殊不知某些药物突然停用还会引起血药的反弹;误认为新药、贵药、广告做的好的药就是好药,从而胡乱选择降压药导致以上2、3种情况的发生。以上这些都是因为没有经过医生同意或者是根本就没有征询过医生的意见而导致的用药不当。高血压并不是只要吃药就可以了,它还与平常的很多的生活习惯息息相关。有很多患者由于高血压知识的匮乏,忽视了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发病的原因目前并不是很清楚,但是除了年龄、遗传等一些不能改变的因素外,大多都是与高盐、高糖、高脂肪饮食、吸烟、酗酒、运动减少等不良生活方式有关。许多患者都是由于不太注意这些生活中的细节从而导致了服药治疗的效果事半功倍,效果不佳。以上所说的这些情况都是缺乏了专业人士的监管和指导以及患者本人的固执才会引起。但在实际治疗中,医院的医生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来监管这些患者,而患者家中的亲人又有可能不懂得相关的常识,这就导致了这些患者不能够按照医生的要求去按疗程按要求的服药。也就使得相关的降压药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社区高血压人群的血压控制率及其影响因素

要想知道社区管理对血压的影响只有做个研究才可以知道。高血压的控制效果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杜文民,王永铭,陈斌艳,范维琥,耿晓芳等人曾对社区高血压人群的血压控制率、药物不良反应做过及其影响因素做过研究[3]。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高血压人群的血压控制率很低(13.48%)。而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研究中的未用药组与不规则用药组的血压控制率太低造成的。在这个研究中不规则用药组与未用药组的恶化和死亡的比例相当高。在规则用药组中,联合用药比单一用药组表现出了更高的控制率,尤其是复方降压片与硝苯地联合服用(复方降压片+硝苯地平)组,卡托普利与硝苯地平联合服用(卡托普利+硝苯地平)组两组。最终的研究结果显示女性、服药依从性差、酗酒、吸烟、四药以上联合、药物的不良反应、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是社区高血压人群血压控制率的危险因素、其中的服药依从性差、心脑血管病室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文化程度高、有经济来源、二药联合、非药物治疗室社区高血压人群血压控制率的保护因素,其中二药联合、非药物治疗是主要的独立保护因素。从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社区干预对高血压人群的血压控制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社区对高血压人群的血压控制干预时,只有对高血压人群进行了正确的指导才可以获得较高的血压控制率。如果指导不正确,例如指导人员对高血压存在错误的观点和认识不足有可能对高血压的控制起不到预期的作用。但从这个研究的结果看还是可以看出即使存在这样的情况也比没有得到指导的血压控制效果要好。

社区管理可以使得社区高血压人群能够及时的了解自身的身体情况,并能够获得相应的治疗指导。而且只要获得了正确的治疗指导,服从了医生的要求,使用了正确的药物就可以使的需要获得很好的控制。

三、社区干预能有效提高高血压控制率

有人曾对社区干预对高血压控制率的影响做过调查研究[4]。调查的总人数有8986人,发现高血压患者为1457人,占被调查者的16.2%,占社区总人口的13%。在干预前高血压的治疗率为控制率仅32.7%,均低于半数。通过社区干预后治疗率达到了控制率达到了67.7%。与干预前比较分别提高了35%,控制率有了明显的提高。社区干预之所以对控制高血压作用重大。主要的原因有:高血压的检查较简单,诊断容易,监测容易,发病率高,社区的患者较多,社区干预成本较低。而且社区干预中提供的非药物治疗的方法简单成本较低,患者容易掌握。在患者中以老年患者为主,这部分人大多数都乐于接受教育。想要社区干预取得良好的效果,搜先应该重视提高患者对于高血压的正确认识率,因为只有思想认识提高了,他们才能遵守医生提出的要求,配合治疗。现在有很多的患者都是对于高血压的认识不足或者是认识错误而抵制医生甚至是故意为了追求快速的降低血压而使用错误的方法或者降压药,最终导致医生的治疗效果大大降低。如果能有效的提高这部分患者对于高血压的认识,就将使得这种情况出少的机会减低。在社区干预的时候应该特别注意对患者的血压的监测,只有及时清楚的了解血压情况才能有利于社区医务人员有的放矢的进行干预。通过干预之后遵守高血压健康生活方式的人较未干预前增加了31.5%。这说明社区干预对改变高血压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而在高需要的治疗中,遵守健康的生活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如果一个患者不遵守健康的生活方式将会使得药物治疗的方式效果大大降低而起不到预期的效果。从这个研究结果可以看出,通过社区干预可以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的知晓率、正确认识率、正规服药率、控制率以及遵守健康生活方式率。对于高血压正规服药和遵守健康的生活方式都可以提高其治愈率。如何能够让患者正规服药和遵守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本来是让医生很头疼的问题。通过社区干预却可以有效的改善这些情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