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考(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高校是我国人才培养的基地,已经成为各种思想观念矛盾的聚集地,为了更好地培养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的优秀接班人,高等教育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做出适应当今社会主流发展的改变,重点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尤为重要。本文以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为出发点,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以提升大学生的自主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为目标,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创建一个和谐、平等、合作、创新的教育环境,以科学的认知方法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树立大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
关键词
大学生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
1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的表现
我国教育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蕴藏着许多宝贵的文化教育资源,中国传统教育注重民族意识教育,也成为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的历史基础,高校作为文化的摇篮、精神文明发展的场所、信息思想交流的聚集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信息爆炸、矛盾丛生的环境中,容易受到西方不良思想的影响,高校作为大学生的事实家长,应该承担起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运用正确的方式来解决大学生道德、心理等方面存在的疑惑和问题,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当前,网络时代的大环境下大量信息不断地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文化生活,在这场意识形态斗争中出现了几个主要问题,部分大学生失去了坚定的政治信念阵地,受西方不良思想文化影响形成了扭曲的价值观念,政治信仰迷茫,失去了历史使命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阻碍了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削弱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能力。
1.1高校大学生政治信仰迷茫
信仰是个人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具体体现。科学的信仰是对社会发展和社会实践正确认知的一种总结。政治信仰包括个人对政治制度、政治目标、政治意识的理解和承认,是衡量一个公民合格的标准。大学生的政治信仰是基础的思想,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指导下,对价值观念科学、理性、实践、协调发展的一种体现,对社会主义发展起重要作用。但在当前环境下大学生出现了政治思想淡化、理论认识浅薄、缺乏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等问题。高校大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政治思维意识淡薄,不重视政治理论学习,缺乏理论能力,在多元价值观念的影响下,容易导致政治思想迷茫,进入思想误区,形成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的价值观念,失去了一个大学生应该具备的政治情感和政治责任,共产主义信仰严重缺失,蔑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甚至否定中国的发展历程,崇洋媚外,出现了极端主义的恶劣思想,传播一些非主流的思想,严重阻碍了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高校大学生在思想意识方面偏重于个人主义,形成个人利益至上的错误观点,在价值取向上变得扭曲,一味索取,不知感恩,对国家大事、主流思想、社会发展趋势漠不关心,不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产生了消极抵抗情绪,甚至参与一些非法的宗教活动。在西方不良价值观念冲击下,产生怀疑共产主义的思想,拒绝入党,有的入党动机不端正,带有严重的功利色彩;政治方向迷茫,随波逐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坚定。
1.2高校大学生价值观念出现异化
高校大学生是时展的代言人,是活力的代表。在生活、工作中充满生机和活力,思想也比较活跃,在这个网络信息飞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所承载的信息量越来越多,思维活跃善于接受新的事物,但对新事物的辨别力和承受力尚处于发展阶段,政治观和人生观尚不成熟,受外界思想的影响作用比较大,在价值观念上出现了异化,打破了物质与精神的平衡,大学生过分地追求物质生活,丧失了理想信念和民族精神凝聚力,失去了高尚的道德情操,金钱成为大学生真正的主人,失去了操控、把握物质的能力,成为物欲的奴隶。在学习上,理论严重与实践分离,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脱轨,没有起到对生活很好的导向作用,导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严重缺失。马克思指出:“人们实际上首先是占有外界物作为满足自己本身需要的资料,……如果说‘按照德语的用法’,这就是指物被‘赋予价值’,那就证明:‘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1]人们通过自己的价值观来反映对事物发展规律和实际存在的看法和评价,是通过后天形成的一种基本思想观念。当代大学生属于智力人群,处于这个文化激荡、信息膨胀的社会时期,思想意识上容易变得异常敏感,从而走向价值取向的极端。当代大学生政治理念淡化,信仰不坚定,没有在成长的时期锻炼出自己应有的坚强意志,争名逐利的思想大过自己对社会主义理想的认知,对生活和社会产生了理解上的困惑,对压力的自我调节能力减弱,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1.3高校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缺失
中国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传统价值观和哲学思想影响着人们思想的发展,培养民族意识、提高全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的关键,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了历史依据。然而当代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认识越来越淡化,整体文化素养降低,经济全球化、价值多元化的社会发展态势也冲击着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功能发展。从大学生思想、学习、生活方面来看,谦让、躬礼的意识严重缺失,正确的学习方法、习惯和学习意识逐渐被功利主义所替代,忽略了精神生活,更注重对物质的追求,漠视优秀的传统思想道德教育,缺乏人文精神素质,专业能力强而个人素质差的情况越来越多,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思想认识到生活实践上都发生着不同程度上的异化,对学习的认知失衡,在注重自己专业技能和专业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失去了对中国历史思想的思考,忽略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认同,最终失去了一个标准的历史道德规范。从整个社会环境方面来看,不良文化的大量涌入,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良莠不齐的信息对大学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产生了许多低俗的文化氛围,导致整个社会文化氛围变差,道德情感流失严重,失去了对历史经典的认可和认知能力,整个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都处于下降的趋势。
2影响大学生树立坚定理想信念的主要因素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问题不仅仅是单一的存在,而是社会、家庭、学校以及个人认知相互作用下的结果,传承优秀的传统教育思想观念,科学地运用新媒体技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作用下来对个体的思维意识进行培养,使大学生具备良好的辨别、认知和创新能力,培养大学生坚定的政治理想信念。下面谈谈影响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几点主要因素:
2.1网络信息社会对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所带来的挑战
进入网络信息时代,网络信息技术成为时展的主流载体,扩充了人们交流的空间,带来了全新的信息资源和机遇,影响着人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有别于传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但西方资本主义在这个时展的间隙,通过隐蔽的手段把资本主义的思想观念、政治制度、民主方式向渗入到我国社会当中,导致形成了一种偏激的、错误的文化思想观念,特别对我国大学生影响极大,削弱了大学生追求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所以有人认为“自8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所面临的真正危机,主要不是经济危机,也不是由于腐败导致的政治危机,根本危机是由于意识形态与现实分裂所造成的精神的危机、价值的危机、信仰的危机”。[2]“网络发展是信息化的重要前提,网络无论就其基础建设、整体推动、还是其内容和方向,都会体现出一种国家意志、民族特征和意识形态导向。”[3]网络信息传播速度以及更新速率快,其内容和方向无确定性,各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在高校大学生的面前,冲击着辨别力和防御力弱的青年大学生群体,影响着大学生思想的发展形成,使之失去了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2.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不完善
高校是培养具备高能力、全面素质人才的摇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高校承担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尤其是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但部分高校由于受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严重,不能及时地做好与社会发展的衔接工作,在教育观念上还停留在重成绩、轻素质的发展阶段,没有把培养全面型人才的发展模式放在首位,再加上高校之间竞争压力不断增大,高校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科研和产出效益上,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也逐渐趋于形式化、表面化,教育发展脱离实际,没有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链条。高校在课程设置上没有达到符合大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大学生思想比较活跃,时刻走在时代的前沿,高校大学生接触信息的途径广泛、接收信息的方式方便快捷,学习方式和看待问题的看法比较广阔,这就要求高校教育体系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高校教师在课堂上要进行有目的的指导和启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高校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上脱离实际,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严重,大学生往往是学到了相应的专业技能而道德理想信念严重缺失,道德失衡的现象比比皆是,不能把自己的专业能力完美地体现在社会生活中,失去了应有的社会价值。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重视不足,缺乏第二课堂的教学,有关理想政治教育的活动组织得比较少,导致当代大学生缺乏对中国历史文化、政治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认识,弱化了学生的积极性、主观性和创造性,制约着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发展。
2.3个人素质影响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发展
大学生个人素质影响着理想信念的发展,包括个人政治素养、道德素养、认知能力、心理素质等,综合作用下使大学生个人成长成才起到化学变化。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应该注重对学生成长环境和个性特点的了解,因材施教,面对学生的差异性采取群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务必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目前,部分高校只注重群体教育,容易导致那些思想道德素质较差、社会责任感较差、认知能力较弱的大学生走向迷茫的误区,无法对教育活动进行认可,失去学生教育的主体性。由于学生个人成长环境和个人素质的不同,加之教育的局限性,出现了一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不认同的现象,甚至一些大学生开始有组织地抨击社会主义,盲目宣扬资本主义价值观念,失去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这是由于学生认知能力弱造成的。高校在开展相关教育活动时没有做好有针对性的培养,使学生产生了消极的思想,失去了本身的竞争优势。大学生在多元价值观的影响下出现选择性盲目的情况,个人创新能力缺失,自我防范意识浅薄,使自己的文化思维、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都脱离了正常的轨道,没有处理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际主流思想之间的关系,偏执地选择追求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把公平、平等、和谐、创新抛在脑后,出现道德失范。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3.1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促进理想信念教育的发展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结合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指导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高校形成有效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体系、完整的教育理论框架,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价值观念扭曲等现实问题,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的合格的接班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最根本的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是保证全党全国人民加强团结,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基础”。[4]高校要坚决做好马克思主义指导教育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以理论学习与具体时间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真正做到了解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发展的指导意义,帮助大学生在信息膨胀的社会时期正确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科学地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坚定的政治理论来充实自己的头脑,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认知的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做好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教育。课内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教育,课外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指导,以发展的眼光、科学的方法来看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使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认识真正融入到共产主义建设思想追求中,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占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阵地,坚定思想、实事求是,培养高素质、全能型人才。
3.2“以生为本”为中心,做好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条件,教育的内涵是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教育的主体对象是学生,当代大学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这就要求高校在教育上要具有创新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新的规范,做好“以生为本”,从平等性原则出发,尊重每一个大学生个体的发展,承认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自我判断力和约束力,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强化高校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师在平时工作中要具备良好的道德规范,做好模范带头作用,从细微入手、从实际出发,从工作到生活中注重学生思想的发展状况,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发展,尊重学生的合法权益,不能刻意地讽刺挖苦差生,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发展学生的特长,帮助学生建立生活优势,让学生具备正确选择的能力,而不是一味地讲授理论知识,不注重学生的精神诉求。高校教师必须做好与学生平等的沟通,得到学生的信任,平时工作生活中以身作则,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自己的言行举止,让学生产生信任感和归属感。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不同层次、不同性格、不同特点的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指导,开展促进大学生理想信念发展的主体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使学生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达到育人效果,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3.3优化教育环境,营造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良好氛围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度重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工作,强调教育环境的重要性,高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前沿阵地,背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和责任。良好的教育环境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保障,“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5],优化高校教育环境是提升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条件。建立系统的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保障体系。其中主要包括对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发展方向,总结历史发展经验,去除不良信息的影响,利用新媒体技术来创建一个健康、先进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校园舆论环境,从而指导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培养,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进行诚信、感恩教育,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建设的教学方法和教育实践方式,以坚实的科学理论为基础,来阻挡非主流思想意识的侵蚀,使大学生具备良好的辨别力,坚定大学生政治思想发展方向。建立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校园文化环境。注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美德教育,使大学生在优良传统的支撑下,能够运用科学的眼光把握时展的脉搏,培养自我意识能力,在思想上时刻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要注重高校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达到“教”与“育”的完美结合,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对学生进行思想精神教育,提倡正能量、弘扬主旋律,丰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高校育人功能的实效性。建立一个有序、健康的校园网络环境。校园网络平台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途径,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的实质性的发展变化,适应时展,把握大学生网络思想动态,提高学生的网络认知力,都是高校教育必然的发展趋势,其效果是传统教育所达不到的。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高校要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大学生理想信念网络教育活动,例如组织观看理想信念相关的教育片,网络安全、诚信问答活动等,不定期地对大学生进行网络调查,包括网络关注、网络心理测评与治疗、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打造一个思想文化、科技为一体的公平交流的平台,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解决学生工作、生活中的压力,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质,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认知,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提升对网络垃圾信息的辨别能力,提高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思想支撑。
作者:陈张承 单位: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406.
[2]何新.思考———我的哲学与宗教观[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1:371.
[3]严耕,陆俊.关注网络信息的意识形态功能[J].前线,2008(10):14-16.
[4].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6.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
第二篇: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摘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当前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对人们的精神世界具有导向性作用。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当代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青年的优秀代表,其政治取向、价值取向关乎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本文基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殊性,以中南民族大学本科生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索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途径。
[关键词]
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途径
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的社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发展,特别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发展。近年来,由于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局势不稳,存在分裂主义隐患,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产生影响。因此,探索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特殊性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构成高校大学生群体的重要力量。进入大学校园之前,大部分学生在民族地区成长,受到本民族文化环境的熏陶,其思想观念具有先在的民族性。因此,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的特殊性。
(一)少数民族文化的特殊性
民族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作为人类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各民族长期生产、生活的产物,是该民族智慧的结晶。在现实生活中,每个民族都以自己独特的文化显示自己的存在。①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人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同时又受到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价值观作为文化的核心,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每一个民族都为祖国的统一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同时也创造了极为丰富多彩的文化。由于自然历史条件不同,文化水平呈现差异,影响着价值观取向。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民族地区成长,受到当地环境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本民族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伴随其成长,在生活方式、处事原则、思想构成上均有体现,必然与核心价值观的传输产生碰撞。
(二)特殊的宗教信仰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各民族的发展中,形成独特的民族文化,而宗教信仰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众所周知,我国的少数民族存在着信仰宗教的情况,如藏族学生普遍信仰佛教,回族学生信仰伊斯兰教,蒙古族学生信仰萨满教等。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因为从小在家人的影响下信教,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而且能够正确理解教义。但在社会上,仍然存在一些反动的人士,在利益的驱使下,故意歪曲宗教教义,以蒙蔽和束缚人们的行为,使得个别学生对社会上的大是大非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
(三)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殊心理
近年来,由于党和国家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走出边远地区,来到中东部地区接受高等教育。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特殊的文化环境下成长,深受本民族传统文化、行为方式的影响,由此形成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从边远山区来到内地高校,不仅意味着离开土生土长的社会文化环境,更意味着他们必然会比非少数民族大学生遇到更多的适应问题。在学业、生活习惯、人际关系、民族的认知认同、价值观差异等方面,都容易因为适应不良而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证分析
为了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及其培育程度,特对中南民族大学本科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基本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概述
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其中回答了全部项目的问卷为500份,即实际有效问卷为500份,有效率83%。调查对象共500名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他们分别来自壮族、回族、苗族、畲族、藏族、蒙古族、满族、侗族、黎族等40个少数民族。其中有81.6%的大学生来自普通中学,8.4%的大学生来自民族中学;政治面貌方面绝大多数学生为共青团员,只有极少部分学生为中共党员或群众。
(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我们了解到专业背景不同的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程度不同,从而导致了他们对其认同程度也不同。在是否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的问题上,500名调查对象有9%的学生表示非常了解,47%的学生认为比较了解,38%的学生不是很清楚,还有6%的学生表示不了解。这说明我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缺乏一定的了解,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处在了解较少甚至不了解阶段。
(三)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民族团结问题的认识
在问卷中,所有调查对象中有88%的学生认为可以把“民族团结”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其中包括92%的文科生、82%的理科生和93%的预科生。而仅有极少数学生对是否要把“民族团结”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表示无所谓或者没必要。由此可看出,不管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程度如何、是否认同和接受,他们对“民族团结”的诉求是非常高的。这也说明,民族高校大学生不仅有“民族团结”的意识,也认为民族高校教育中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从调查问卷中,我们可以总结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存在的问题:宣传形式单一、宣传力度不足、培育效果不显著、在培育过程中忽视了民族团结教育等。
三、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途径
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需要一定的方法指导,更对学校的各项机制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各种途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一个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通过校园文化传递出来。校园文化建设的任务,就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在校园的每一建筑、每一角落中,我们都可以看出一个学校的文化底蕴。可以将民族元素融入到校园景观的建设之中,创造一些有历史文化感的场所与设施,使少数民族大学生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同时受到文化的熏陶。例如,中南民族大学就设有一面民族墙,上面刻画着每一民族的人物形象。这面墙吸引着众多学生,使学生在欣赏工匠精湛技术的同时,还能够学习到各个民族独特的文化,切身感受到56个民族一家亲。由于受到社会多元价值观念和市场经济的影响,人们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和培养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仅凭教师课堂传授引导和自身的感悟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探索和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制度,以完善的制度来保证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序进行。
(二)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开展实践活动
民族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也是民族发展的强大动力。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各少数民族都发展了与其生存、发展环境相应的、各具特色的文化。少数民族大学生从小在少数民族文化的熏陶之下,对本民族文化有特殊的敬仰和尊崇,常常以参加民族或宗教节日的活动来表达信仰。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努力挖掘少数民族文化中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资源,阐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会贯通之处,组织相关的活动倡导全校师生参与,从而更好地引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使其自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作为行动的准则。如中央民族大学每年都会举办藏历牛新年、“三月三”歌节、彝族年、那达慕大会、盘王节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通过文艺晚会、座谈会、知识竞赛、聚餐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展开,极大地吸引全校师生。这些活动的举办,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归属感,同时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开拓了新的渠道。
(三)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前提是心理素质的发展和提升,心理发展是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在大学期间的学生,心理和思想还处于未成熟阶段,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入学之后,由于自身文化背景和知识背景的差异,会产生众多的心理问题,他们会有意识地去观察和模仿他人,以寻求群体的认同。这段时期,正是培养其健康心理和正确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学校应当有所作为。首先,重视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讲座、实践活动等方式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活动。其次,开设定期的心理健康咨询日,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咨询,以便及时把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现状。最后,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学校的主流思想,让正能量的信息在整个校园中传播,使少数民族大学生能够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思想、心理和行为,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四)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2014年1月在内蒙古考察期间,指出:“要始终高举民族团结旗帜,坚持和发扬各民族心连心、手拉手的好传统,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精心做好民族工作。”高校是民族团结教育的主阵地,民族团结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主要内容,更有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时,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不仅要有理论教育,更要注重实践教育。在理论层面上,要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使其树立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思想。同时,加强“三个离不开”的宣传教育,使少数民族大学生明确自身与非少数民族、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自觉树立民族团结意识。从实践层面上,不断探索和创新民族团结教育形式。通过开展高校民族文化展览、少数民族文化知识竞赛、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调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在实践中感受到民族团结教育所带来的益处,形成民族团结意识。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民族地区未来的储备干部,其价值观取向关系到民族地区的稳定和繁荣,关系到国家安定和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也会发生变化。因而在探索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途径的同时,须要切实了解其自身的特殊性,掌握其思想和心理现状,方能提高培育的实效性。
作者:秦丽娜 单位: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注释:
①吴仕民.中国民族理论新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08):275.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一一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谢宏忠,李建平.大学生价值观导向——基于文化多样性视野的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3]高金祥.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3(06).
[4]杨善江,陈光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理论与路径[J].教育探索,2014.
[5]赵果.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的路径探析[J].教育探索,2011(06).
[6]马春.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探析[J].重庆与世界,2014(08).
[7]陈颜,张志坚,陈金龙.民族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模式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01).
[8]吴小林.论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机制创新[J].湖南社会科学,2013(02).
第三篇:大学文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
摘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精确概括,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高度凝练。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教育者必须积极探索教育策略,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视阈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建设的需要,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希望。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对此,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如何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各高校教学工作中的重要课题。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一)为大学生提供思想保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思想保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多元化的文化发展不断推进,西方文化不断渗透,各种社会思想浪潮不断涌现,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还未稳定,这些思想的出现会对大学生产生极大的冲击,会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对此,加强大学生的文化教育,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对我国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归属感、自豪感,加强中国文化的感召力,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深刻领略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同时有效的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信任,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良好的思想保障。
(二)为大学生奠定心理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为大学生奠定心理基础。每个人的行为都受到其思想的支配,人的意识又受到文化的影响。文化在大学生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生活在一种文化的熏陶下,那么大学生就会逐渐形成与文化相对应的心理意识,并且是稳定的心理意识,对大学生未来的发展会产生长远的促进和导向的作用。在这种稳定的心理意识下,会逐渐形成这种文化下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并将其当做规范自身行为的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体现,具有较强的的文化内涵,由此看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仅是一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更是对中国特色文化的一种实践活动。
二、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面临的障碍
(一)传统文化的缺失导致认知障碍
我国的传统优秀文化是华夏民族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因此,当代大学生肩负着较高历史使命感,作为华夏民族的后人要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道德观念、和谐思想等经过不断地完善和融合逐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融为一体。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已经取得很很好的成果,然而,中西方文化的相互交融,使得我国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同时又受到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限制,很多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相当贫乏,对价值观的意识越来越模糊。传统文化的贫乏一定会导致大学生对传统美德嗤之以鼻,严重影响当代大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二)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道路上取得了多方面的巨大成就,由此可以有效的提高我国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和践行力度。从整体来看,正能量的社会风气是我国社会风气的主导地位,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矛盾也逐渐显现出来,多种多样的社会矛盾和社会不良现象不断涌现。见利忘义、自私自利、假冒伪劣、诚信缺失、贪污腐败等现象层出不穷,这违背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初树立时期,虽然对这些不良风气嗤之以鼻,但是还是会受到这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对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很多大学生在此影响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严重脱节,利己主义、实用主义的观念比较严重,例如:考试作弊、打骂老师的不良事件屡见不鲜。这些观念和行为都偏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不同价值观的冲击
大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思想单纯、活跃,个性张扬、淳朴,敢于冒险,善于思考,正处于“三观”初级形成阶段,很容易被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影响和左右。不得不承认的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大学生主流上的价值观都是积极向上的。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和中西方文化不断交流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社会主义和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之间交流和合作逐渐加强,互联网的普及,虽然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文化理念,但是很多不良的价值观念也从经济、文化等方面逐渐渗透进来。对此,面对当前的事态必须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并予以高度的重视[1]。
三、大学文化视阈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
(一)以文化视角深刻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意义
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源泉就是文化,将文化进行凝练的结果就是价值观。加大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力度,不仅是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不仅要求大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要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含义,并且能够实际的践行。只有这样才能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和吸引力。然而,在当前大学生的教育中,存在着很多文化认同危机的现象发生,很多高校所谓的教育只是表面功夫,急于求成,学生学到的只是一些根本没有形成的、没有形成整体的价值观,大学生缺乏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真正涵义。因此,必须从文化的视阈下,让大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意义。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当中
在固定的环境中,大学生的行为和思想逐渐形成,对此,校园文化就是有效培养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校园环境就是重要的场所。校园的文化环境包括:校园文化活动、校风、校园制度等,校园文化活动就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文化活动、文体活动以及科技竞赛等文化活动,通过很多的实践证明,校园文化会对大学生的思想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校风就是大学生校园文化的本质表现,优秀的校风会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产生积极的作用。校园制度就是约束校园管理的相关制度和规定,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有规范、约束的作用。各高校要重视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将校园文化育人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2]。
(三)继承和弘扬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增强大学生的文化意识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人类历史文化当中伟大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财富,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源头,促进着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同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保证。对此,要继续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大学生真正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增强社会使命感,提升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使大学生逐渐形成较强社会主义荣辱观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综上所述,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条件下,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对此,要让大学生从根本上真正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义,同时高校应该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当校园文化当中,增强大学生的文化意识,保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率以及质量。
作者:王锐 单位:黑河学院人文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任璐.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以郑州大学学生为例[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5(02).
[2]陈婧.加强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研究——以浙江工业大学为例[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