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讨(4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应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结合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成长规律,着力于发挥五个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社会实践的“第二课堂”作用、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作用、辅导员的管理服务作用、先进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学校管理和服务的全过程。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实践;大学生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核心工程”[1]。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对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十分丰富,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首先要深刻理解它的内涵。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应向大学生系统地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列知识,着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其一,更新教育观念。即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摈弃不合时宜的观念,找准前进方向。有学者指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出了新角度,即‘价值’的视角。”[2]从这个新视角出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教师树立双主体教学观念、双导向价值观念、双对等课堂观念等三种观念”[3]。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平等地位,将他们视为有双重价值需要(个人价值需要和社会价值需要)的活动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坚持渗透“三个倡导”,把核心价值观和大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讲清楚这些价值观对于解决他们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之意义所在,讲清楚这些价值观与他们“创造美好生活”和“自我实现”有何联系,促进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理解与认同,帮助他们走稳人生的正途。其次,研究构建教学体系。“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肩负的重要任务。”[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结和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教师如果把这些抽象的理论原封不动地“打包”给大学生,仅仅把大学生作为“道德之洞”、“美德之袋”实行思想灌注,或许可以让大学生在短时间内熟记其基本内容,却无法帮助他们理解其内在意蕴,实现其价值观的自主建构,也就无法真正将这些理论知识纳入大学生的信仰体系。因此,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就在于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教材体系转向教学体系。具体地讲,教师应立足现实,深入进行理论研究和开掘,抓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构建既突出核心价值观主题内容,又适应大学生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的教学模块,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第三,创新教育方法。在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过程中,大学生不仅是被动接受理论知识的客体,更是自我建构核心价值观的主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结合大学生的性格特征和情感需要,重视其主体地位,充分给予学生平等参与的机会,用他们易于接受的、感兴趣的方式去讲授理论知识,最大程度地激发他们自觉学习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具体而言,可以采取如下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在多元的价值观比较和激烈的思想碰撞中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转换话语体系,化解不同专业学生接受同样专业术语所可能产生的理解上的困惑;采用集视频、音频、动画于一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引入鲜活的事例,达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效果等等。
二、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第二课堂”作用
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5],而理论只有联系实际才能彻底,才能抓住事物的根本。只有联系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唤起大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其产生情感共鸣,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转化为道德信念。因此,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着力发挥社会实践的“第二课堂”作用,抓好社会实践育人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实践教育,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一是劳动教育。组织大学生参与生产劳动和公益劳动,在劳动体验中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培养热爱劳动及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劳动无贵贱之分,任何岗位的爱岗敬业的劳动者都是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这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义之一。二是社会服务活动。社会服务活动包括志愿服务活动、学雷锋活动等。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服务活动,用知识解决问题,用爱心传递温暖,用真心呵护道德,从社会服务实践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使得“和谐”“友善”“诚信”等真正成为大学生的价值坐标。三是社会考察。社会考察包括“三下乡”活动、专业实习活动等。高校、教师应精心设计社会考察方案,组织大学生深入基层调研,获得第一手资料,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社会实际的了解,从时代的脉搏中找准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契合点,将寻求自我价值实现和社会价值实现统一起来。总而言之,高校应积极动员和组织大学生广泛参加志愿服务、“三下乡”、社会考察、专业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在大学生情感上产生共鸣,在大学生精神上聚集价值,在大学生思想上形成共识,进而成为大学生价值的坐标、精神的追求和思想的指引。
三、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
荀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这是环境育人的形象比喻。校园文化是陶冶式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重要渠道。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集娱乐性、思想性、知识性于一体,能够延伸思想政治教育触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因此,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着力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第一,正确提炼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又称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生命之魂,影响大学校园每个个体的精神品质和道德情操。当前,各种意识形态文化相互交织,冲击着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多样化趋势。在此背景下,必须处理好“一元”和“多元”的关系,正确提炼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以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主导大学文化建设。第二,遵循“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要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打造一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品牌。”[6]当前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要积极发掘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创新活动形式,尤其要抓住重要节日或事件的契机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渗透核心价值观的“因子”,使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二是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用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来熏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三是精心规划设计校园的自然景观以及建筑物、路标路牌、雕塑等文化识别系统,把核心价值观丰富的内涵渗透于其中,达到审美、使用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四是要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融入到各项制度中,使其成为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准则。第三,发挥好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当今网络已成为校园师生交流的重要平台,网络文化也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高校校园网尽管在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偏重娱乐和服务而忽略思想宣传教育的现象。为此,高校应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努力提高校园网络文化的质量,使校园网络集服务、娱乐和教育的功能于一体,并成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平台。
四、充分发挥辅导员在管理服务中的作用
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与教书育人,是高校全员育人的德育架构。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力量,肩负着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双重职责。当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一个比较复杂、开放的环境,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人生态度处于动态阶段,迫切需要心灵慰藉和方法指导。如果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成长需求,就难以触动大学生的“心弦”。因此,在日常的管理服务工作中,辅导员应从核心价值观所蕴含的民主、平等和公平正义等价值理念出发,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关注学生需要解决的思想及实际问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武装与解决学生学习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切实做到思想价值引领与现实的人本关怀的统一。首先,辅导员的日常管理服务应与大学生的学习目标、职业理想紧密结合。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大学生个人的学习目标、职业理想息息相关,应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发展目标,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其次,应注重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生活困难,尤其是通过减免学费、助学贷款、奖学金等多种渠道,帮助贫困生解决生活困难,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辅导,引导其走出自卑的阴霾,发愤图强,立志成才。
五、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
大学生群体中先进典型所体现的理想信念、精神风貌、道德素养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广大学生的价值观。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又一重要途径。首先,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引领带动作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抓好党员干部这个重点,发挥好党员干部的引领带动作用。”[7]对于高校而言,党员干部发挥引领带动作用还应当体现高校工作特点。一是真诚“为民”,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广大师生服务的意识;二是求真务实,深入学生群体,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状况,用实际行动帮助学生解决各种疑难问题;三是自觉遵守党章,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维护好党的光辉形象,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保持党员的清廉本色,为广大师生树立榜样。其次,发掘学生群体中的“最美人物”,实行榜样教育。从古至今榜样教育都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而学生身边的榜样更加具有强烈的示范带动作用。学生中的“最美人物”与大学生群体有着相似的年龄,相似的学习与生活经历,处于同样的成长环境中,因而显得更真实、更有可比性,能够激励学生效仿。向大学生群体充分地展示“最美人物”的先进事迹,有利于在大学校园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的良好精神氛围,进而大大增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
作者:黄冬霞 单位: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沈壮海.把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着力点[N].光明日报,2013-01-05(1).
[2]顾海良,徐维凡.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座谈会发言摘要[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2):4-10.
[3]王双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04):50-53.
[4]张丽.认同与践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着力点[EB/OL].(2014-03-27)[2015-12-15].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60.
[6]焦新.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育部党组学习贯彻五四重要讲话精神[EB/OL].(2014-05-06)[2015-12-15].
[7]刘云山.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求是,2014(02):2.
第二篇:大学生多元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摘要:
立足多元文化并存的现实,以及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紧迫性,分析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面临的问题,对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策略进行阐述。
关键词:
多元文化;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
在全球化进程中,各国都面临着多元文化的影响与冲击。多元化是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和趋势,我国大学生是接受新文化新价值观的前沿群体,其价值观未完全成熟,受主客观因素限制,极易受到纷繁复杂的文化影响,导致价值观培育产生各种问题。本文基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问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对策进行了初步分析。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存在的问题
首先,国际国内价值观融合对接出现话语权矛盾。目前,我国正在顺应历史潮流,通过深入的改革,以积极的姿态融入国际社会,这一战略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领域反映明显。在这一大趋势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选择变化巨大,国际国内话语权之争随之凸现。国内马克思主义处于指导思想和主流价值取向地位,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通过马克思主义认识我国社会制度的先进性,认同党执政的合法性,树立共同理想信念。但世界范围来看,社会主义运动处于整体的低谷时期,这加大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难度。其次,社会阶层分化,贫富差距扩大,制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说服力。我国经过改革开放,新的社会阶层不断形成,不同阶层的价值观、理想、生活方式及利益认同与选择有了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克服了用政治性、阶级性整合社会的缺陷,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实践来源。与此同时,由于人才、资源迅速流向发达地区,贫富差距扩大,制约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不同阶层中的说服力、感召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合不同阶层的利益、凝聚社会力量的功能有所消弱。最后,大众文化的功利性消解主流价值观的理想性。市场经济与大众文化的结合,使得消费主义盛行,其结果是经济发展与精神贫乏、道德颓废并行,追求感官的享乐和物欲满足堵塞了对理想的追求。这种消费主义出现在校园,会导致大学生有意无意地忽视人的崇高性、理想性,无力追求人生的意义而更加关注个人利益,推崇享乐主义,用情感化的娱乐享受代替应有的理性思考和道德追求,对主流意识形态产生排斥心理。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对策
首先,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大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顺应时代要求对多元文化进行批判、鉴别和审视,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多元文化交融中坚持主流意识形态。培养学生在工作、生活中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立场、观点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其次,传承发扬传统文化,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形式。加强大学生社会历史教育,要让他们知道中华民族的昨天,也要让他们清楚中华民族的今天。自觉抵制那些蔑视传统文化、企图割断中国文化命脉的。第三,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营造一个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选择的良好氛围,创造自由环境,鼓励大学生自由独立思考,教师适时给予积极的指导和帮助。第四,发挥“两课”的主渠道功能,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积极探索,丰富教学内容、方式和手段,在教学中联系时事政治热点,对政策精神进行客观讲解,启发学生加深对热点问题的理解,并注重上升到理论高度。将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的新变化紧密结合,努力使教学贴近实际、生动而富于吸引力。第五,要注重培育树立先进典型,积极宣传发生在身边的先进模范人物。高校要结合当地实际,邀请优秀校友、当地知名人士、先进人物、学者做专题讲座,以生动的事迹感染大学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最后,广大教师要有立德树人意识,以实际行动教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炼和总结,广大教师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普及和深入工作,努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润学生的精神成长。
总之,多元文化并存的文化格局及价值观多元化的大视域下,大学生作为祖国的希望和未来,对其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意义重大。
作者:李一吉 白志琴 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罗志勇.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及其引导[J].法制与经济,2010(4):67-68.
[2]张开晃.谈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大学生价值观的演变与教育[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82-83.
[3]董敏秋,周德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调查分析与引导矫正[J].辽宁教育研究,2008(12):51-52.
[4]邹广文,吴荣荃.新价值尺度的确立与现代人文精神重建[J].东岳论丛,1996(6):135-136.
第三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等方面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其是我国意识行态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含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以及马克思主义思想四个方面,其指导着国家的建设发展。大学生群体作为未来社会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应当义无反顾地承担起继承社会主义衣钵的重责,改造自身思想,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一、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现状
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教育存在着不足。目前虽然国内高校都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然而高校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中的民族精神以及时代精神的教学课程相对较少,其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民族精神是促进各民族团结包容、激发民族强大生命力与创造力的关键因素,而时代精神则是激励国家不断改革创新、积极改进自身不足以顺应时展浪潮的重要精神,因此若高校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教育缺失或者收效不佳,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得大学生们缺乏对民族的热爱以及不断进取的意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较为缺乏。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由上而下焕发着强大的生机,这是因为我党始终秉承着人民利益至上的理念,怀揣着复兴民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前有关方面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之时,较少涉及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教学内容,其有可能使得大学生们在思想行动上无法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利益立场无法与全国各族人民达成统一,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得大学生们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没有强大精神动力与明确的目标,其不利于个人以及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缺失。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要体现是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其内容囊括了社会各行各业,是公众发现“真善美”、辨别“假丑恶”的法宝。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强大的适应力,无论我国社会发展至哪个阶段、哪个时期,其都将对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积极的影响,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工作。然而不尽如人意的是,我国部分高校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较为缺失,由此可能导致大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缺乏荣辱意识,如此不利于大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效果不佳。马克思主义思想是目前国内高校政治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其实我党的立党之本,是党的最高行动准则,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变革与发展。然而目前我国部分高校虽然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上投入了较大精力,然而由于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国内大部分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进展缓慢、收效甚微,这个问题应当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警觉。
二、解决我国大学生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加强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教育。中华民族能够在悠久的发展历史中始终保持强大的生命力与创造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中华民族拥有优良的民族精神。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因自身的包容性、开放性以及各种优秀的民族品质而坚强的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即使在饱受屈辱的日子里,多少先烈们也视死如归,为了国家解放与民族独立甘愿献出宝贵的生命,这一切都离不开民族精神强大的支撑作用。而时代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民族精神适应时展而衍生出的一部分,其与民族精神不可分离,同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动力。因此有关方面应当加强针对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以及时代精神教育。例如思想政治课程教师们应当积极地向学生们讲述时代精神以及民族精神的内涵与其深远的意义,例举国家发展过程中先进的人物事迹,并号召学生们向优秀人物学习,传承其优秀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从而更好地明确自身的职责,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更加投入努力。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思政课教师们应当密切关注时事,尽量枚举学生们所关注的能体现优秀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新闻,如此能最大程度地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活跃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内容的教育。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猛,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其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以及各族人民的不懈努力,而引领着全国各族同胞们奋斗在实现共产主义道路上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的共同理想。因此,有关方面应当切实深化对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理解,使其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于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巨大作用。有关方面可以通过在高校举办“改革开放重要成就”专栏会展以及关于“中国梦”的系列重要讲话学习活动的形式来丰富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识,如此便能在最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有利于增进民族凝聚力,促进国家进步。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新形势下大学生都应当充分了解的,有关方面也应当明确社会主义荣辱观在社会和谐文化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促进作用。当前,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大力开展反腐倡廉工作,各地“老虎苍蝇”纷纷落马,而人们在为党中央坚定的反复决心拍案叫好的同时,也应当思考各地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的原因。笔者以为其主要原因之一便是腐败干部们没有贯彻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未能经常“照镜子,正衣冠”,从而导致自身放任自流,最终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由此可见,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工作也是迫切且必要的,有关方面应当积极向学生通报反腐倡廉成果,并可以通过要求其背诵“八荣八耻”的方式促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要内容。另外有关方面应当大力提倡学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学习生活中善于学习“真善美”,敢于揭发“假丑恶”,如此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大学生优良品格的形成,从而帮助其成长为受人尊重的人才。坚强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目前我国部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其需要有关方面采取果断有效的对策,多角度、全方位地展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普及工作。例如有关方面可以向大学生们讲述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俄国无产阶级获取十月革命胜利果实的过程中所发挥的显著作用,同时分析中国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旗帜,坚定不移地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重要性,如此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兴趣,从而能有效地达成国家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引领大学生思潮的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在发展过程中所建立的科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价值观体系,其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文化的形成与国家的不断进步。因此,有关方面应当积极做好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工作,从而使其成为高素质、适合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人才。
作者:孙浩男 单位: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四篇:高校大学生健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研究
摘要:
当今,高校大学生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培养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就起着直接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无论从内涵到引领性、规范性上都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育起着深远的意义。本研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探寻大学生健康人格培育的有效途径,旨在丰富健康人格的相关理论的同时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新的参考。
关键词:
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学生;健康人格
一、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
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目标,是我党在认真总结当今社会形势,深刻吸取过往我们党在党的建设、党的领导、党的执政水平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新的理论。首先,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指导着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思路与方向,是贯穿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中心思想;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我们走一条怎样的构建社会主义社会的道路提供了基础指明了方向;再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提出了精神层面的要求,明确了应当以什么样的精神风貌构建和谐社会;最后,社会主义荣辱观指明了社会生活层面的行动标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共同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这四个方面相互协调,最后统一成了一个完整体系。
二、人格的内涵与特征
“人格”一词最早可追溯于古希腊,指戏剧中演员所带的面具。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格”一词被人们越来越多的赋予了更多的含义,即人格的深层———真实的自我。后来,多方学者对人格的广泛内涵便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从精神分析流派的“自我、本我、超我之和”,到特质论者“人格的基本单元是特质,无数特质按重要程度及等级顺序构成人格整体”,无论是行为主义流派声称的“稳定的行为方式是条件反射和心理预期的结果”,还是人本-存在主义认为的“责任感和自我认同感是人格差异的主要原因”,诸多理论,都从某一个或某些研究领域对人格的内涵进行了研究,其中,伯格把“人格”定义为“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发生在个体身上的人际过程”[1]。其有以下特点:第一,一体性。构成人格组织的种种因素如:特质、需求、动机、兴趣、能力、性向、态度、气质、价值观念、生活习惯以至行动等具有相当的整体性。第二,稳定性。人格通常表现为个体目前典型的和稳定的行为反应,但是当前的典型行为主要是受过去的影响以及对未来的预期,因此,过去和未来都可能影响个体当前的人格,并且当前的这一人格具有稳定性。第三,个体内在性。个体行为并不仅仅是情境的反应,同时也受内部特征的影响,原因在于我们每一个人对自身的各种感受如恐惧等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应对方式,而这些是来自我们内部的。第四,地域性。人格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与影响的产物,由于个体生长环境存在区别,从而造就了每个个人的人格在具有类的共性的同时也具有民族性与个性。人格的本质是人的社会特质,而不仅仅是人的头发、职业等抽象的本性。具备健康人格的个体能较好地适应社会生活,行为方式与社会规范相一致,是社会化程度较高或者基本上达到社会化要求的人格,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认为,健康人格具有六个主要特征:首先,发展自我的能力。个体从未成年到成年社会活动范围逐步扩展,那么,健康人格就应该具有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这包括社会关系的建立与持续,并具有自己的优良爱好;第二,能够与他们和谐相处的能力。健康人格在社会中还需要能够与他们进行良好的互动,能与他人在相同或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基础上良好沟通,具有同情心、爱心和亲和力;第三,自我把控性。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健康人格具有积极的调适性,能够承受冲突与挫折,经得起考验,有积极的自我意识;第四,符合社会普遍认知的能够对事物进行客观判断。能够根据事物、事件的情况进行平静的选择、分析和判断,而不是根据期望来看待、认识事物;第五,自我客体化。健康人格的特点还表现在对自我的利害、优缺等的把握到位;第六,具备健康人格的群体具有适当的、符合社会普遍观念的理想、信仰以及生活目标。在阿尔伯特的关于健康人格的论述中,如果人的人格状态未达到上述水平,就可能是不健康状态[2]。
三、当今高校大学生人格现状及成因
当今,我国大学生的人格状况总体上是良好的,但也存在少部分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糟粕、西方文化思潮及市场经济带来的外来文化的影响,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明显的人格缺陷。主要表现为:第一,理想信念缺失,行为无目标。少部分大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喜欢什么、追求什么,对未来充满迷惑,有些甚至将精神依托于虚拟网络,不敢不愿面对现实,无信仰无追求。第二,以自我为中心,脱离集体。在为人处事中,总以个人为中心,认为自己的需求就是最高的需求,任何人、事、物都应当排在自己之外,自己的感觉才是最重要的,没有责任感、缺乏集体意识、不理会他人。第三,循规蹈矩,缺乏创新精神。部分大学生思维和行动懒散惰性,习惯于“走别人铺好的路”,按固有模式去处理问题,没有自主创新开拓精神。第四,高位追求自我价值而又缺乏艰苦奋斗精神。当代大学生自我实现的价值观念较强,但往往又不愿意艰苦奋斗,心高气傲、处事浮躁,个人目标难以实现。第五,道德意识淡薄,行为低下。部分大学生过分注重个人需要和利益满足,很少考虑公共利益和他人感受,思想和行为与大学生形象不符。这些重物质轻精神、重个人利益轻集体和国家利益、重技能而轻道德的不良趋向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人格的形成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影响大学生人格形成的因素,一是由于大学的各个方面,与中学相比都有很大的变化,一些学生在转换调节时出现了问题,无法良好地调节自己的心理,时间一久就容易出现人格问题;二是现今大学生物质生活的依赖性过强,同时又十分重视自己的个性,自主意识与客观条件的限制存在冲突,使得那些适应新环境能力不强的学生容易产生错误心理。从社会环境的影响而言,一是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很多家长在子女考入大学后,往往放松了对其的教育,对孩子的心理成长及意识问题放松警惕,不太关注,放任自由,也严重影响了大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二是学校教育的影响力不断减小。当前,我国教育依然存在着种种问题,例如应试教育、“成绩至上”、重专业技术轻人格培养等等。三是社会大环境的一些负面影响。社会上拜金主义、行贿受贿、以权谋私等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些社会不良风气对学生产生了不小影响。
四、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相互联系
(一)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依赖于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指引作用
1.马克思主义为大学生形成健康人格提供理论指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其指导思想,同时也是高校两课教学的基本内容,具有极其深刻的内涵,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历史等诸多领域的内容。它通过一套完整的理论引领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从而为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提供基础。
2.为大学生指引人生方向
大学生如何确立自己的信念和追求,如何将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与社会发展相一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当代大学生指明了发展方向、奋斗目标。有了方向指引,大学生才能更好的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同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设事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贡献。而在此过程中,大学生才能全面发展自己,人格才能得以磨练,并逐步健全。因此,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崇高志向是一个人人格完善的重要基础。
3.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长期以来中华民族逐渐传承、积累形成的,是我们当代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强大精神支撑。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给当代大学生引入传统精神的精华,无疑是对其人格塑造雪中送炭。在民族精神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时刻意识到集体感、社会感、国家感,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份子的荣誉感,为国家、社会和集体作出贡献,反对一切危害国家的行为。在时代精神的影响下,大学生克服“保守知足”的落后观念,开拓创新,努力进取,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需要。
4.为当今大学生提供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在社会主义社会下对于荣誉和耻辱社会普遍认可的根本观点和态度。社会主义荣辱观对高校加强当今大学生传统美德教育、规范大学生行为操守、提高思想品德、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行为方式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而且能够激励大学生奋发图强、勇往直前、艰苦奋斗,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以及大学生自我内心的协调平衡,塑造健康人格。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大学生指明了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为大学生塑造健康人格提供了衡量的标准。
(二)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有利于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保障与维系
1.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是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的,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方向。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指引着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路与方向,它不仅能武装大学生的头脑,还在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层面上为大学生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同时,大学生是我国今后发展的主力军,这又反过来辩证地稳固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伴随我国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改革进一步深化,在各方面社会思潮的冲击下,这就非常有必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核心地位。
2.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提供了有力保障。
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共同目标,也是最终目的,然而,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根本任务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这是我国当前的主题,这就需要我们将理想与现实、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结合起来,那么,实现这一结合的主体就是当代大学生,只有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寄希望于这一群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通过他们从思想外化的行为来带动以及引领社会的发展。
3.对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的和谐社会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虽然为我国带来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当前,价值观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但是,多样化也同样会带来一定的盲目性与误导,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来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同时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反过来,大学生的健康人格的支撑才有可能为我国的和谐社会文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4.对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保障和推动作用。
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了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规范了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行为模式,为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良好的引领作用。反过来,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又进一步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稳固和和谐社会的发展。
五、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的高校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途径
(一)依托课堂教学,大力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大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形成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同时,课堂教育依然是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培养教育的主要形式和途径。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加强教学内容改革,探索符合时代的教学方法,改变过去灌输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参与进来,互动起来,发挥学生的个性,提升其创造能力。同时,高校调整教育思路和方式,以多样化的形式和途径促使教师参与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去,从而全面的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
(二)丰富社会实践活动,扩大大学生社会交往
马克思说过,“在某种意义上,人很像商品。因为人来到世界上,既没有带镜子也不像费希特派的哲学家那样,说什么我就是我,所以人起初是以别人来反映自己的”[4]。同样,我们想知道自己在社会中处于何种水平,通过其它人的‘反映’才会得知,离开了社会交往,就缺乏确定或衡量自我的尺度。因此,通过日积月累地与其他对象的交往和参照以及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一个人自身才能有效地形成比较接近于真实的自我判断,既能避免夜郎自大,又能避免妄自菲薄。总之,“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5]。参与社会活动与交往是个人实现自我、完善自我的基础。其次,根据专业培养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让其明确职业目标,在目标形成的基础上培养其实现目标的现实能力,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讲座、社会实践等锻炼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而帮助学生从被动转向主动。
(三)协同家庭社会多方资源,形成有效合力
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大学生的管理和教育都负有责任。在当今的教育现状和条件下,仅凭高校一方面开展大学生的健康人格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高校在加强大学生人格培育的过程中,要协同各个主体共同努力齐头并进,注重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整合,实现各方功能优势互补,形成育人合力。目前,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还未能达成统一,且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特别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手段、态度等方面还不能很好地相互结合。所以,高校要尝试将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力量结合起来,搭建信息平台,统一教育思路和理念以及目标,形成合力从而提高教育质量。例如,与学生家庭建立互动平台,及时提供反馈信息,沟通交流;对于社会,积极利用各种传统文化基地、爱国教育基地等地方,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人格塑造中的作用。
(四)针对大学生做好系统可持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在学生的日常管理与教育中,时刻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坚持把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指导,贯穿工作始终,持之以恒开展学生的基础管理与教育工作,随时跟进、全面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人格培育情况,树立大学生健康人格。经常深入学生生活中,与其交流沟通,帮助其解决问题和困难,释放其心理负担,追踪学生人格发展动态,更正错误的思想方向。定期组织主题教育活动,开展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等的教育,始终维系积极向上的思想,提高行为品德。另外,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成长的积极作用要进行合理、有效利用,它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表现形式。在学校文化建设方面起到陶冶学生情操、引领学生加强对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理解与实践,营造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进而塑造出符合校风、教风、学风要求的健康人格。
作者:李加强 韩继超 王? 单位:重庆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伯格.人格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3.
〔2〕霍宪丹,翟中东.犯罪发生的“引发式”解释及其价值[J].比较法研究,2005(5):93—104.
〔3〕廖小宁.民族精神万古常新[N].光明日报,2003-9-10.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7.
〔5〕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