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传统道德发展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传统道德发展,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传统道德发展

一、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指导批判继承少数民族传统道德

1.对少数民族传统道德既要做历史分析,又要立足于现实进行取舍。

首先,从历史的观点看,少数民族传统道德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有精华也有糟粕。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在贵州发展史上,绝大多数世居少数民族地处边远山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畅,自给自足的封闭性自然经济在生产生活中占主导地位,这些为少数民族传统道德观念中一些陈旧的不合理的落后意识的形成提供了土壤,造成了人们僵化保守、自卑畏缩、不思进取的心理习惯,影响了自主能动性的发挥和良好人格的形成,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明显阻碍作用。鉴于此,对于少数民族的传统道德要进行历史分析,辨别优劣分别予以取舍。其次,少数民族的有些传统道德,虽然在历史上曾起过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但并不代表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它们仍具有积极作用,一旦表现出不能适应发展变化了的时代就会起消极作用。因此,要立足于现实对少数民族传统道德进行分析,给予批判地继承。一些优秀的传统道德也需要通过改造更新,增添具有时代性的新内容,才能成为今天的道德规范。

2.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辩证看待少数民族传统道德。

贵州世居少数民族的传统道德,都是在特定环境中发展形成的,在对其性质和作用进行认定的时候,要坚持全面的观点和两点论。如在许多民族中都有尊老的传统。以苗族为例,苗族社会尊重长辈、老人的现象随处可见,蔚然成风。不论是在家庭中还是在社会上,老人在道德活动中扮演着多种角色——道德榜样、道德教育者和道德评判者。由于生活经验丰富并掌握较多的本民族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故而老人担负着教育晚辈的责任。村寨中无论大小事都要请老年人参加,听取他们的意见,由他们做出最终的判决。老人是知识和经验的传承者,这样的传统也维护了家族和家庭的和谐。但是,这种传统从某种程度上压抑了子女、年轻人个性的自由发展,不利于民主意识的培养;同时老人在承担道德评判者角色时,难免有失偏颇,有时候不能做出公正、正确的判断。所以,对于这些传统道德,必须进行具体分析才能把握其中的精髓并正确对待它们。

二、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少数民族道德发展的动力

1.把培育共同理想信念作为少数民族传统道德发展的重要内容。

在发展少数民族传统道德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这一精神支柱,少数民族传统道德的发展不仅会失去重要的精神动力,而且也会在组成内容上出现重大短缺。因为在少数民族传统道德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会面临与经济相关的社会问题,而且还会面临对突出矛盾的化解、对现实问题的解决等一系列问题。而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既离不开道德的支撑,更需要共同理想在民族道德发展过程中给予信念上的支持,提供价值观念的整合和思想认识的引导。

2.提炼少数民族中反映共同理想信念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

为了协调不同社会群体和阶层利益的关系,一方面要总结和弘扬那些在共同理想旗帜下反映现实、有利于人们和谐共处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例如少数民族在实践中普遍认可的公平、诚信、宽容、仁爱、谦让、律己等;另一方面要针对不同阶层、群体的少数民族群众实际,提炼、宣传、倡导那些促进人们共同发展的价值标准与行为准则,例如勉励低收入群体自立自强、勇于奋斗,鼓励高收入群体扶贫济困、乐善好施、回报社会等。

3.以共同理想信念为基础探索少数民族传统道德的发展途径。

首先,以树立共同理想信念为核心,构建有助于发展少数民族传统道德的良好社会环境,以此来促进民族传统道德的良性发展。其次,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先进典型人格示范作用。从古至今少数民族中也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的事迹和故事至今仍在影响着民族同胞。再次,关注现实,把理想信念认同和利益认同结合起来,把道德的发展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结合起来。在这个过程中,要改进理想信念的培育方式,从关注社会成员的物质利益和精神需求入手,解决好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把社会成员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并及时地解开少数民族群众心中的疑惑,使人们心甘情愿地积极配合协调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矛盾。只有这样,理论才能说服群众,才能够真正深入人心,传统道德的发展也才能按照既定的方向优化发展。

三、发扬民族精神,发挥少数民族优良传统道德在经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1.通过多种途径宣扬少数民族中反映爱国主义的优秀传统道德。

首先,可以利用电影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大众传媒来宣传少数民族爱国主义传统道德。譬如《奢香夫人》这部反应彝族历史文化题材的影视剧,让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领略贵州历史上彝族在其人伦社会方面的思想主张和价值取向。其次,通过专题讲解、墙报、画册宣传,以少数民族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用他们耳熟能详的事例来倡导爱国主义传统道德的具体内容,并且把这些内容具体化、规范化,与各民族的传统习俗、生活实际相结合,使之成为各民族群众都能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

2.在少数民族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促进少数民族传统道德的发展

首先,在少数民族中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黔东南州的侗族大歌,黔南州的“水书”等,这些民族文化的载体是祖国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对中华民族文化尤其是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教育,可以增强民族自信,振奋民族精神,继承发扬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其次,在少数民族中进行贵州省的省情教育。对贵州省省情的了解是少数民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历史上,长期的封闭状态导致了贵州的落后,封闭的环境使贵州与外界互不了解。今天对少数民族进行省情教育,普及省情常识,是为了让少数民族同胞从整体上知晓贵州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人口、资源等方面的情况,认清贵州省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步骤和前景,在同其他省区的比较中看到贵州省的优势和差距。再次,对少数民族进行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教育。当前,破坏民族团结的情况并没有完全消失。同时,民族差别带来的民族矛盾以及各种对少数民族的偏见、隔阂、不信任心理等也还存在。新时期,随着社会发展还会产生新的民族问题,所以要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实现少数民族的进步和繁荣。

四、发扬时代精神,促进少数民族传统道德现代化

1.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观念和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全面提升少数民族传统道德。

我国各民族历史发展不均衡,各少数民族的传统道德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和多层次性。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观念对少数民族传统道德进行改造,使少数民族传统道德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仍然要在少数民族当中倡导时代精神,打破过去因循守旧的观念,区别少数民族传统道德中的原始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界限,严格把握原始平等、民主观念与市场经济所倡导的公平、民主的区别。

2.将少数民族传统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接轨。

少数民族的传统道德要在时代的发展中适应时代的需要,必须在传统文化和现实需要中找到恰当的结合点。如苗族的鼓社制和议榔制、侗族的款、布依族的合款等,其目的都是为了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保护公共和私人的利益,维护社区正常运转,反对外来剥削和压迫,当出现不良行为时维持公道,给予惩处。不可否认的是,地方性的款约和族规在不同程度上带有迷信色彩和封建落后保守思想,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需要。但对于习惯法在边远落后贫困民族地区的影响力,以及人们乐于接受的心理,应给予肯定。有的社会群体普遍性的政治思想水平不高,愿意遵循传统的约束机制。对这种现象如能因势利导,有时候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指导少数民族传统道德实现创新性发展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这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在贵州的世居少数民族当中,从来不乏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如布依族,这个民族高度重视民族内部的团结、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友谊交往以及整个国家的团结统一。早在战国时期,楚将庄?伐夜郎,就有其他民族进入现布依族居住地区。秦统一中国后,谪徙民50万人入岭南地区,与越人杂处,其中也有部分逐渐融合于骆越人之中。后来,也有汉族和其他民族人口迁徙到布依地区。布依族与这些民族的交往密切,彼此和睦相处,亲善往来,为开发祖国的西南边疆,维护祖国的独立和统一,加强国内各民族的团结,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在拥护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发展及文化教育滞后等因素的影响,部分群众中还没有很好地构建起与时展相适应的政治观念。鉴于此,在少数民族已有的爱国传统基础上,要继续深化社会主义教育,让少数民族群众了解到社会主义在中国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集中代表并体现着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在认知的前提下,才可能认同社会主义,才能在具体的行动中体现出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又如,“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集体主义思想,也体现了人道主义的人际关系。贵州世居的少数民族在各种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了淳朴自然的集体主义道德观。这种观念在许多传统风俗习惯中都可以看到,日常生活中也表现比较明显。“他们处处以群为重,以群为乐。无论上山狩猎,下地种田,或者是婚丧嫁娶、修房建屋以及节日盛会,无不突出一个‘群’字,到处渗透着浓厚的群体意识和纯朴的集体主义道德观念。”但是这种原始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原则有着很大差别,它带有明显的以“我族中心主义”为特征的局限性和狭隘性,因此,对这种道德观念要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加以引导和完善。除了集体主义思想之外,在少数民族的社会公共生活中,还应该大力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讲究邻里团结、注重和衷共济,倡导相互之间多关爱和帮助,融洽而友好,团结而祥和。

作者:陈晓娟 单位: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