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途径,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校训在精神层面的共通性
大学校训是大学精神的内核,根植于大学自身深厚的文化功底和独具一格的办学特色。校训所规定的内容一方面是大学作为培养主体的主观诉求,另外一方面也是大学生作为培育的客体所应该拥有的价值观念。正确的价值观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和行为导向,有利于国家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有利于个人的提升。有一项针对国内256所大学校训的调查显示,大学校训普遍强调“求实”、“创新”、“勤奋”、“博学”“团结”等。从这5个词进行分析,“求实”、“创新”不仅是研究学问的态度,更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前提;“团结”是学校的力量之源,也是社会共同进步的不竭动力;“勤奋”、“博学”是学校的培养目标,也是个人前进的砝码。频率最高的五个词分别对应着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层面对应的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个人层面对应的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体现出大学校训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融合,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是大学精神的供养,因此,大学校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是互通共融的。“团结”是“爱国”精神的显著标志;“求实”既是对“诚信”的彰显,也是“民主、法制”的基本诉求;“创新”、“勤奋”、“博学”既是“敬业”精神的实现条件,又是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实际工作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校训的精神是相通的。
(二)贯彻大学校训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1.大学校训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大学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继承者的一扇大门,大学校训是大学人的精神指标,是彰显校园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通过校训这个平台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必要的,也是其他的手段所无法替代的。大学校训在大学的精神世界中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作为大学精神文明门面的校训,是大学人精神的主流,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精神缩影,校训是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人的质朴善根和坚厚基石。从目前看,我国很多大学的校训紧扣办学定位,寓意深刻,独具一格,富含价值导向。其价值导向与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蕴是相互吻合的,具有高度的是一致性。在五四讲话中也提到了“勤学、修德、明辨、笃实”,这又与大学校训的内涵高度契合。将这些校训有机地融入大学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对大学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校训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载体。
2.大学校训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
大学时期正值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青年又是接受新事物最快的人群,这时候最需要正确的价值导向标,也是最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规范的重点人群,青年一代是民族、国家未来的希望,青年人的价值取向可以决定整个国家未来精神追求。从当下看,大学生的价值观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有时甚至与主流的价值取向所背离。根据大学人的新特点,我们要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解决方案和策略,既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内容和基本遵循,又要探测大学人的特征,寻找二者融合的切入点。大学校训精神饱满、热情洋溢、生动活泼又富含深意,正是具有承载特殊使命的显著特征,符合大学人的思想“胃口”,更贴近大学人的精神时空,容易与其产生情感共鸣,可以有效的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要充分发挥大学校训在文化传承、人格塑造、价值引领方面对大学人进行潜移默化的改造,使大学校训成为大学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载体,不断释放出充满活力的正能量。
二、当前践行大学校训中存在的问题
(一)偏重办学特色,忽视校训精神的内涵建设
大学的校训不是局限在知识领域止步不前,而是应该注重提高受众的精神境界,对受众的价值观取向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大学的特色不一样,校训的主题就不一样,每一所大学都定位明确,主题各异。例如,北京师范大学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校训“从严治警,从严治校”等,虽然这些学校的校训主题明确,特色突出,但是没有强调精神内涵,没有使大学校训上升为一种精神观念,也不能指导大学人的思想和规范大学人的行为,只是单纯地突出了学校的主题特色,没有突出与大学精神本质相关的东西。
(二)偏重历史文化,忽视校训精神的时代特色
大学普遍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因而受传统历史文化的影响较深。例如,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中山大学的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等。这些校训出自历史名篇或典故,体现出大学深厚的文化功底,也体现出大学的育人目标。但是,我们现在生活在一种多元化的社会中,各种价值取向并存,不乏有一些危害大众的思想取向,传统的校训多是强调要求大学人成为“君子”,“君子”在现代多元的思想碰撞中已经满足不了时代的需求,甚至很难使大学人摆脱迂腐的思想套路,大学校训的效力也很难实现。
(三)偏重文本宣传,忽视校训精神的践行者
很多学校的校训标注在最明显的地方,大门口或者标志性建筑物上,有的学校还设立了专门的校训读物,以此来宣传大学精神,大学人多数都不理解,甚至反感情绪很高,认为那只是形式主义,根本没有实际意义。长久以来,校训的发展也越来越滞后,大学良好的精神风貌就无法得到很好的传承。校训是大学人的精神导向标,其建设的主体是全体师生,培养的客体也是全体师生,只注重文本的宣传是很难体现校训的实际价值的。因此,忽视了校训精神的践行者———全体师生。
(四)偏重“门面”,忽视校训精神的自身影响力
大学校训大多是对仗工整,押韵上口,有的气势高涨成为一种口号,有的流于形式没有内涵,这样的校训不能在大学人中间产生很大的影响力,大学精神就无法得到体现和践行,大学人的行为也得不到相应的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便无法扎根,也产生不了大的凝聚力和感染力。新一代的大学人喜欢接受一切新的事物,没有号召力的老校训势必在这些新人面前无法立足,这就导致看起来“高大上”的校训,其本身的影响力根本无法实现。
三、贯彻大学校训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一)要对大学校训精神进行重新解读,注重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更是塑造出具有饱满精神风貌的大学人的精神食量。大学校训是最贴近大学人生活和学习的精神导向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的融入到大学的校训中,更能够对大学人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也会收到更好的预期效果。校训可以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在大学人的心灵中化无形为有形,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人的思想和行为,使大学人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观念。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大学作为新时代的实炼场,更需要大学的校训解释好时代的精神特色,调整校训所不符合时代的元素,充实和丰富校训的内涵。“一是确保校训内涵的“高度”。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校训的应有之义。二是挖掘校训内涵的“深度”。校训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载体。三是拓展校训的“宽度”。应使校训成为学生走出校园后的职业、生活、学习等终身的个性气质和道德准则。”对大学校训中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要进行深化释义,尤其是相切合的部分。曾经我们忽略了大学校训中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释义,导致校训精神内涵的缺失。如今,我们要重塑大学校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内涵导向,对于含糊的释义表达方式进行变化,使其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让校训迸发出更生动的活力,有效的促进了大学校训作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作用。
(二)加强大学校训与时代结合,突出承古纳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导思想,是正能量的思想体系,是正确的行为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反映社会主义基本的、长期稳定的社会关系及价值追求的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指导社会主义健康发展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观念。”作为大学精神的校训,在不抛弃原有的历史文化积淀的前提下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时代的要求,是与时俱进的产物,是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的正确价值取向,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环节,是当前的多元化社会的价值旨归。大学校训是大学精神的体现,是大学精神就应该与时俱进,就应该符合社会主义社会的主导价值观要求,而不是局限在知识领域止步不前,更要注重提高大学人的精神文化素质,对大学人的价值观取向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钙’和当代中国的精神之魂,而校训作为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主要纲目和重要支点,则是核心价值观在大学具体化、日常化、形象化的直观表达,是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活、落实的重要载体。”与时代的精神元素结合起来的校训才能彰显出活力,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价值,在时代的大背景下才能站得住脚、立得住身。也就是要将国家价值观与大学精神统一起来,让二者发挥出最大的合力,在大学人之间将“精神之钙”补足,这样才有力量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
(三)师生共同努力践行大学校训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是普通民众,它的提出也是根据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需要提出的,正所谓“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校训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在大学的表现,也应该是大学师生集体智慧的结晶,还要依靠大学师生的共同努力来践行校训精神,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带来的正能量。大学的师生是学校的主体,更了解学校的情况,制定出的大学校训也更符合大学人的“胃口”,实际操作性也更强,这样才能间接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附于实践中,并指导实践的前进方向。大学精神要想落实到具体的生活与工作当中,就依靠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去创造,只停留在文本上的校训没有人去实践,这样的校训也没有实际意义。践行大学校训是个长久的过程,大学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是行为的主体,都有责任承担起践行大学校训的任务。“2006年12月9日,全国第二届大学生校园文化节在重庆大学隆重开幕,此次校园文化节首次集中展出了我国部分重点大学的校训和校徽。”校训要发挥效力就不能只停留在可看、可听上,更需要在全体师生中发生影响,产生共鸣。只有让师生诚心的接受,师生才会主动肩负起践行校训精神的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会通过校训这个平台在大学人的心中生根,有效推动学校事业的发展,进而有助于国家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与昌盛。
(四)创新大学校训的宣传平台,拓宽校训影响力度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需要依靠校训这个宣传平台。如果校训无法做到深入人心,即使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话作为校训也无济于事。因此,不仅要重视对大学校训内容的社会主义价值观释义,也要重视大学校训本身的影响效力。如何让校训发挥最大的作用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以往的校训宣传只是一个口号或者是刻在学校某个明显的器物上,大多数人都可以看到,甚少有人去思考其涵义,这样的宣传是无意义的。我们要通过新的平台让大学人感受到受校训教化人的成功。我们要注重新兴媒体的传播作用,新兴媒体是大学人接触最多的事物,借助新兴媒体这个平台来践行大学校训的精神要求,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利用学生常用的微信、微博、QQ等信息平台进行传播。例如,可以在微信的公众平台上建立一个宣传大学校训精神的公众号,在公众号上发表一些有关校训精神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章;也可以发表一些领导人的讲话,传达精神领悟;还可以上传一些知名校友的励志故事等等。这样,用校训精神来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容易让大学人接受也更容易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人的行为。大学校训的形成是一种精神力量的集聚过程,凝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代表着大学人的精神风貌和素质涵养,有效的通过校训的平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将有利于国家,有利于社会。只有这样,个人的价值才能是有意义的发挥与实现,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积极地贡献。
作者:李丹丹 崔发展 单位:西南石油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