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身份差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探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阿玛蒂亚•森和威尔•金利卡对于身份问题的担忧,到底会对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与践行带来何种影响呢?我们对在校的2000名大学生就“身份差异”与“身份认同”进行了问卷调查,反馈的结果令人担忧。“您平时的生活中,身边的好朋友一般来自?”将近81%的学生选择了“老乡”或者“老乡兼同民族”,选择的理由为“文化同一”、“宗教同一”或者“生活方式同一”。接受问卷调查的学生多数也认为,一旦由于文化、宗教原因选择某种特定身份,就会对老乡或老乡兼同民族之外的其他人或者群体保持有限的接纳或者部分的排斥。这正是阿玛蒂亚•森和威尔•金利卡关注的问题,虽然在文明的大学校园,不至于产生暴力、相互怨恨的问题,但是,90%以上的受调查者均认为,这种对某种单一身份的认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和践行极为不利。若这种单一身份认同在中国社会长期存在,必然与“和谐”“平等”“友善”等要求相背离。在以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践行的困难探讨中,多数学者看到了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社会因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冲击,但现实看来,“单一身份幻象”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过程必须化解的难题。如果经济不公、政治参与、社会发展滞后等问题还能通过短时段的政策加以改变的话,那么,“身份差异”和“身份认同”可能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认同,它植根于一个地方的文化、文明或者宗教,从社会学、人类学、宗教学角度而言,这正是一个群体之所以为该群体的标志。如此,淡化或者改变民众的身份观念,就必然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
既然问题已经存在,政府和学界就必须正视。留给我们的问题是:在承认“身份差异”和“身份认同”的多民族国家中,什么才有可能成为社会团结的纽带呢?我们国家坚信核心价值观、民族魂可以完成这一艰巨的历史任务。实际上,西方国家也非常注重核心价值观在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方面的重大作用。“任何现代民主国家的公民对美好生活并非都有共同的具体概念,但是,他们可以都有某些共同的政治价值观”,加拿大在处理“身份差异”和“身份认同”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方面,就有很多成功之处。加拿大政府就确信“相信平等与公平;相信协商与对话;重视包容与宽容;支持多样化;同情与慷慨;依恋自然环境以及信奉自由、和平和非暴力的变革”就是人们珍视的共同价值观,就能够化解“单一身份幻象”的迷局,能实现社会团结。
二、身份问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对于国家、社会和个人而言,最为关键的问题就在于选择和推理的责任。身份问题的形成,就在于国家、社会和个人历史的选择和推理,当下,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和践行,也必然在于国家、社会和个人的选择与推理。个人以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首先,必须将正义问题的破解放在首要位置。
康德曾说:“如果公正和正义沉沦,那么人类就再也不值得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至于中国改革之语境,若国家改革不能实现公平正义,那么中国的改革绝对不是成功的。从更高层次分析,只有“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产生了诸多的问题。虽然党和政府多次强调,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首要价值,但公平正义问题依然是当下亟需解决的首要难题。
其次,必须培育社会包容与宽容的精神。
从历史角度而言,包容和宽容是人类存在的最高美德之一,从破解“单一身份幻象”角度而言,更需要社会的包容和宽容精神。“民族认同实际上可以应该被理解为民族认异,即一个民族确定自己不同于别人的差异或他性”,若将张汝伦教授的话语置于身份问题层面来解释,即身份认同应该被理解为身份认异,也就是一个群体或一个人确定不同于它群体或他人的差异与他性。既然社会中的所有群体和个人均具有差异性和他性,就只有包容和宽容差异性、他性才可以达致和谐,才可能在不同的群体和个人之间形成共同的价值观。从社会层面而论,一个群体的身份认同,只能形成群体内部的和谐,而群体之间的认异,则是另一种形式的、更高层次的认同。
第三,必须增强理性选择的能力。
阿玛蒂亚•森就说:“如果确实存在着选择,但却假定它们并不存在,那么推理就会被毫无批判的服从行为所取代,而不管这种行为本身何等荒谬”。从阿玛蒂亚•森的叙事逻辑来看,虽然身份认同可能基于各种理由,但都是没有理性选择的结果,这包括某群体不理性地强加给另一群体以特定身份,也包括群体自身不理性地选择某种身份。当然,谈及身份认同的问题,文化是绕不开的问题。一个民族之所以是该民族,很大程度取决于该民族信奉、传承着何种文化,而文化又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步积淀并形成的,不会轻易改变。所以,要超克“单一身份幻象”,在民族国家内部,加强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也是必经之道。通过必要的文化交流,让各群体充分看到各种文化存在的合理性,以期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产生对其他民族的文化认同感。
三、总结
总之,在全球化、市场化的当下中国,面临着众多经济、政治、文化问题,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但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必须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认同”固然是核心价值观的中心和重心,但围绕价值认同必须开展多项工作,比如文化认同、历史认同、心理认同等等,而基于这些认同基础上形成的全民身份认同或许显得更为重要。
作者:敬坤 单位: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