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隐性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论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学生隐性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学生隐性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论文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质是道德内化的过程

当外界新信息被感知后,个体就会对感知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判断,在与原有的价值观念比较的过程中,要么否定新知识,要么暂时接受或搁置,形成道德理性,然后不断寻求信服的依据。因此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如果只一味灌输,就会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学生知道了并不代表接受了,应然结构并不代表着必然,道德理性还需向道德情感转化。个体自觉或不自觉地会在现实社会中检验被暂时接受或搁置的新信息。如果社会现象或事件能够对新信息提供足够的实践佐证,新的信息将替换或瓦解原有的价值观念,形成道德情感。如果不能,则反之,或者更为严重,会使个体产生不屑或叛逆的心理。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应与现实社会紧密结合,关注社会热点难点道德事件,并作出正确引导,突出社会道德模范,增强教育的现实感,在时代背景和现实生活中不断强化学生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经过了实践佐证的新信息就会被理性的个体存储在价值观念中,内化为个体的道德信念。道德信念是个体对于外在所倡导的道德规范、价值标准等最深度的认同,并使个体对于社会道德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道德信念一旦形成,社会道德就会转化为个体内在的信念而成为个体道德最深层的根据。其中道德意志是道德信念形成的中介,至关重要。道德意志体现出自觉、果断、坚持、自制的特性,能够排除内部或外部的障碍,使个体表现出坚持精神和坚强的毅力。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学生的道德信念,首先就得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沉重的责任感和光荣的使命感。个体形成道德信念并不是道德内化的终点,而是第二个阶段的起点。成功的社会道德内化是以自觉的外化道德行为逐渐养成道德习惯并最终形成道德品质为衡量标准的。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行”。只有通过从感知到内化到行为外化的过程而确立的道德信念才更加牢固,对个体行为的自律意识也最强。可见,道德内化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过程,是一个内外界信息交流交换的过程,并非单向流动或单纯的主观建构过程。

二、隐性教育与道德内化的契合性

1.隐性教育的渗透性

隐性教育的渗透性体现在教育环境、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等多方面。隐性教育秉承“教育即生活”的教育理念,热衷于创造和谐灵动的校园环境,用环境去感染和熏陶学生;教育主体“学为人师,行为师范”,率先垂范,用人格魅力去教育学生;教育内容丰富多彩,来源于现实生活,具有时代性;教育手段多样,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和选择判断的权利。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就渗透到了环境、文化、娱乐、网络、舆论等非正式教育载体中,使学生由非认知心理获得这些感性道德信息,不仅排除了学生对道德说教的逆反心理,而且能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意愿。这些都将有利于道德内化过程中感知阶段、判断阶段和培养道德情感阶段的顺利进行。

2.隐性教育的交互性

隐性教育的渗透性使得受教育者获得的信息以感性认识为主,感性认识还有待于向理性认识转化。转化的过程需要教育者的引导和点拨。而QQ、微博、微信、娱乐活动等都是很好的隐性教育的载体,借这些载体,教育者改变了高高在上的权威模样,受教育者也改被动为主动,两者之间成为一种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教育者不仅可以实时对受教育者提供指导,帮助受教育者归纳、总结、升华感性认识,逐渐形成理性认识。更重要的是受教育者会敞开心扉表达真实的想法和看法,很多在课堂上不敢表达的疑惑或不满都可以借这些载体表达出来。教育者还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人生经历,了解学生已有的默会知识,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纠正。隐性教育的交互性使得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时间空间距离都缩短了,有利于教育工作者及时对某一现象或热点问题进行及时的分析和答疑解惑,为学生新的价值观念提供更多更现实的佐证,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道德理性向道德信念转化的关键。

3.隐性教育的实践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一个知、信、行的过程。其实质是让学生把外在的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并外化为自觉的行动,行是最终的目的,行更是强化信仰的方式。大多数的感性认识要通过实践获得,而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也需要社会实践来培养或锻炼。同时,受教育者是否具备了核心的道德信念也需要实践来检验。隐性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课堂内的讨论、答疑、演讲,课堂外的参观践学、志愿服务等都能使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激发他们的爱国精神和创新意识,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学生走出象牙塔,深入到群众中开展社区服务、敬老扶困等实践公益活动,能逐渐形成良好的价值认知、判断和行为能力,能使学生在关爱他人中磨练自身的毅力,培养吃苦耐劳精神和节俭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4.隐性教育的长效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绝不是一朝一夕,或一个学期能够完成的。隐性教育注重引导受教者自悟自省,秉承“水滴石穿”的精神,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旦开展将具有长效性和稳定性。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需要多元的教育者,需要学校教育者们和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和塑造。隐性教育社会化的特点使得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可能成为教育者。核心价值体系内化的两个过程不是一次单循环,他需要周而复始的运动,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培养道德意志,强化道德信念,规范道德行为,纠正偏差,总结经验并上升为理性认识,然后再实践再总结。隐性教育的长效性特性恰适应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这一要求。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隐性教育途径

1.创新认知方式,增强渗透性

首先,把隐性教育方式渗透到教育理念中。学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体,具有主体性。教育者应充分意识到学生的主体性,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了解学生的默会知识、满足学生的需求、解决学生的困惑开始,尽量做到施教于无痕,受教于无形。其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渗透到各门学科的教育中。价值观教育不仅只有思想政治课承担,历史、地理、化学、物理等等几乎所有课程都能成为价值观教育的载体。并且由于这些课程非政治性的特点,更容易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念。最后,渗透到学习、生活的全环境全过程中。环境创造了人,人是环境的产物。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从课堂上拓展到整个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中,用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崇高的道德环境去感染和熏陶他们,使他们自然而然地接受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并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

2.借助多媒体网络,增强交互性

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发散性的信息传播结构使得政府和教育者对于信息和网络舆情的控制力大大下降。但是,网络的隐匿性消除了学生的逆反心理,即时性缩短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广泛性丰富了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最重要的是增强了教育者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教育者可以隐匿在网络中,实时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地对一些片面或虚假的新闻报道作出阐释,扫除社会瘴气,匡扶正气,传播正能量,引导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教育者可以通过创建专题论坛、红色网站,开设微博,建立微信公众账号,通过QQ、微信、邮件等在线答疑等方式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3.强化体验教育,增强实践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内化为学生的道德意识,而且价值观也需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外化出来。教育者可以开展多层次的体验教育。第一层次,课堂上。课堂上可以通过讨论、演讲、答辩、情境教学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创造“人人参与、人人思考、人人施教”的学习体验氛围,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感知力度。第二层次,社会实践。突出社会实践的自主选择性。社会实践的主题、地点、方式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让大家充分感受到“我的地盘我做主,我的需求我选择”,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理性认知培养出道德情感,并进一步形成道德意志。第三层次,人生体验。秉承“一日为师,终身为友”的理念,和学生互为良师益友,相互鼓励扶持,教学相长,使其在漫漫人生路上,用自身人生历练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悟出人生的真谛,形成道德信念,并激励学生不断地去践行理想信念。

4.发展社会教育,增强长效性

学生终会离开学校,但始终将在社会中,并融入社会。社会教育即是终身教育的最好方式。发展社会教育,首先应创新社会教育的机构。除了传统的图书馆、文化宫、广播电视台外,每一个单位都可以通过树立道德模范、建立道德奖惩制度、组织教育活动等方式开展社会教育,传播主流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创造集体文化,凝聚力量。同时,政府应鼓励建立进行社会德育的社会志愿者团体、民间组织等机构。其次,充分发挥新闻广播、影视出版等大众传媒部门的教化作用。要注意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只有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才能有效地引导人们的行为。再次,注重娱乐设施的熏陶和教育作用。人们在电影院、KTV、健身房、公园等娱乐休闲设施和场所中的活动,其实深深地渗透着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可以以此为载体,“寓教于乐”,使娱乐性、艺术性与思想性、价值性、规范性相统一,让人们在艺术欣赏和健身娱乐中潜移默化地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后,形成社会道德监督体系。社会道德监督体系应能对现实和网络中的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歪曲的价值观和言论进行抨击、廓清并纠正,形成全民自律、全民监督的氛围,让不道德的行为和观念无处遁形。

作者:龙春霞 单位:武警学院部队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