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志愿服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论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志愿服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志愿服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论文

一、志愿服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

首先,志愿服务用行动体现文明与和谐,为国家富强民主凝聚力量。志愿者帮助他人,奉献社会,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快乐自己,这可以体现出自我心理的和谐;在志愿者的带动下,更多的人参与到志愿服务中,人与人的互帮互助,体现了社会的和谐;人们自发地爱护环境,保护生态,体现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志愿者们用自己的行动,弘扬时代新风,在实现自我升华的同时,促进了贫困地区群众素质的提高和整个社会风气的改善。其次,志愿服务用真诚传递自由与平等,为社会公正法治贡献力量。志愿者们自发、真诚地给他人提供帮助,向他人、向社会传递着自由与平等的观念,为促进社会的公正法治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再次,志愿服务用奉献彰显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人们传递正能量。可见,志愿服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可以把说志愿服务看成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志愿服务的灵魂和精髓。

二、高校志愿服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学表达

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人才的摇篮,同时也是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因此,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大的在校大学生更应该成为生力军与先锋队。志愿服务活动在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其他校园文化活动难以取代的优势。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实际上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在认识与实践结合的过程中,正确的价值观内化成为自身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高校志愿服务活动以真诚无私的行动实实在在地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志愿服务所秉承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学表达和引领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精神向导。可以说,志愿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组织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对他们志愿服务精神的内化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实践都有积极的意义。

三、高校志愿服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在十八大报告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中,用三个倡导体现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追求。作为价值观最基本主体的个人,只有将价值观真正内化为个人意识,同时外化为个人及群体的行为规范,最终才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价值观是价值观念,志愿服务是行为方式。价值观需要实践养成,行为方式需要价值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精神层面的价值追求,为了发挥其引领与导向的作用,必然需要志愿服务作为其培育与践行的重要载体和实践平台。

1.高校志愿服务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选择

志愿服务活动蕴含着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等价值观念,是广大青年学生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一种实践,因此也成为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选择。高校志愿服务秉承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表达了大学生在面对社会需求和“奉献社会、服务他人”的道德目标下的行为选择。大学生在志愿服务的道德实践中不断反省和提高自己,促进道德的自我完善和升华,有利于大学生加深理解与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自觉转化为实践行动。

2.高校志愿服务是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需要融入到国民教育的全过程。而“志愿服务”即志愿者自愿、无偿地为社区和社会提供非职业化援助的公益性行为。在高等教育阶段,大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有效地将教育融入社会实践,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即是对志愿精神的弘扬,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讲和传播,同时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大学生志愿服务把教育青年和服务社会有机结合起来,成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3.高校志愿服务是促进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为的重要媒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必须升华为信仰才能发挥最大的效果。大学生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为自己态度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最终上升为信仰,要经历一个由服从、同化和内化的过程。大学生自我意识逐渐成熟但还不够稳定,自我体验强度大但不稳定,独立意向强烈。大学教育时期,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已趋向成熟,但并不稳定,当代大学生在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极其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一方面,他们价值观有强烈的可塑性,另一方面,他们也容易受到不良舆论的诱导。因此,在高校中大力开展参与门槛低、形式丰富多样、涉及领域广泛、实践性强的志愿服务活动,让大学生们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在服务的过程中教育自己,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成为他们自己的信念和信仰。当大学生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信念,他们将会更加热情地投入志愿服务中来,而他们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便会在无数次的志愿服务中彰显。高校志愿服务就是这样一个让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动,由内到外、由外到内的过程。

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推进高校志愿服务创新与发展

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为社会的稳定、繁荣、文明、和谐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仍存在志愿服务组织、管理、培训、服务等方面尚不成熟,志愿者招募、培训、评价、保障等运行机制尚不完善,志愿服务形式相对单一,志愿服务专业理念相对缺乏等诸多问题。在高校志愿服务工作中,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切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志愿服务工作的旗帜,并贯穿于志愿服务工作全过程和各方面。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引领下,高校志愿服务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寻求创新与发展:

1.紧抓根本,时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高校志愿服务的目标追求和行为准则

2013年12月,在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时,告诫大学生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希望青年朋友们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以青春梦想、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回信为广大志愿者指明了行动目标和前进方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应该成为新时代大学生志愿者的历史担当和目标追求。同时,志愿者们在奉献社会的过程中,进一步培育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品质,并使之成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当志愿服务精神真正内化于志愿者心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他们主动接受的行为价值,成为志愿者们的价值信仰,大学生自愿服务社会与人民的潜在需要和外在积极性便会得到极大激发,从而使得他们内心正确的价值观更加坚定、明确,他们用行动表现出来的行为也更加正面、积极,更能为校园和社会创造与传递正能量。

2.多管齐下,完善志愿服务各项运行机制,建立健全高校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最有利保障是制度化,高校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建立完备的运行机制和科学的管理机制。要始终坚持以学生志愿者为本,积极探索发展符合新时期大学生多元化需求的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一整套招募、培训、管理、评级、激励及保障机制,切实服务好高校志愿服务事业,促进其长效发展。在高校志愿服务招募机制方面,必须建立和完善多种方式互补的招募和注册机制,让志愿服务规范化、组织化、系统化发展。采取广泛的组织渠道进行招募,使得志愿者能够通过不同途径获悉招募消息。在招募方式上,可以采用非目标招募与目标招募相结合的方式,以满足不同的项目需求。对招募到的学生志愿者,应及时按照系统、规范的程序进行注册,便于统一协调管理,统筹安排大学生志愿者资源。在高校志愿服务培训机制方面,应逐步建立多元化的培训机制,分层次、有组织地、定期对志愿者进行通识性知识、专业性知识、沟通能力、素质拓展、责任心、管理方法等方面的培训,切实提高志愿者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广泛争取社会的认可与支持。高校应提高对志愿者培训的重视程度,将志愿服务列为大学生人才培养总体方案中,使志愿服务意识与技能的提高正规化、体制化,志愿服务的培训机制也会渐趋完善。在高校志愿服务管理机制方面,建立社会、高校、基层院系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体系。首先,高校要将志愿服务工作和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总体格局中,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学校的育人体系;其次,高校应把志愿服务工作的全校统一管理体系与各基层院系的具体管理办法相结合。这样,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志愿服务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同时,能够充分发挥基层院系优势,更好地发挥志愿服务活动的功能。在高校志愿服务评价机制方面,评价标准的不完善与评价方法单一,使评价的公正性与合理性受到损害,对志愿服务的长期健康发展产生了消极后果。因此,高校应完善大学生志愿者的评价机制,使志愿服务发挥更大效果。评价目的要立足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评价标准要兼顾志愿者的服务水平和成果收获;评价节点既要在活动结束之后,又要贯穿志愿服务活动过程始终;奖惩激励既要表彰先进,又要合理清退;评价形式应包含社会评价、组织评价及自我评价。对志愿者的评价力求做到综合、公正和客观,保护大学生志愿者的积极性,同时也是对他们志愿服务行为的尊重和赞赏。在高校志愿服务激励机制方面,坚持以精神激励为主、物质激励为辅的原则,积极探索合理的激励机制,不断激发志愿者的参与热情,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让更多的大学生发自内心地参与到志愿服务中,形成继续奉献的内心需求和动力,其产生的志愿服务效果可想而知。在高校志愿服务保障机制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高校应整合资源,为志愿服务活动提供必要的资金及物资保障。高校还应为参加志愿服务的大学生免费提供具体可行的集体保险,切实保障大学生志愿者的合法权益。另外,建立志愿者就业优先推荐制度,以此激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当中,保障志愿服务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3.立足实际,探索高校志愿服务的新发展与新突破

经过二十多年发展的我国高校志愿服务,取得了一些成果与经验,但是现阶段大学生志愿服务还未能完全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服务内容的技术性、专业性水平不够,服务领域尚有局限。高校应拓宽服务思路和领域,积极探索高校志愿服务的新突破,谋求志愿服务的长远发展。首先,高校应注重志愿服务活动的项目化。可以结合社会发展与学校实际情况,大力挖掘能够提升志愿服务层次的志愿服务项目,并将一些志愿服务项目固定化,作为传统项目长久保留、传承下去。实现志愿服务活动的项目化,有利于高校志愿服务活动打造品牌,打造特色,创造精品。其次,高校应注重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期化和基地化。可以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发展实际,整合社会资源,建立相应的志愿服务活动基地,针对不同的基地设立不同的发展规划,加强志愿服务活动基地的长期建设。再次,高校应注重志愿服务活动的专业化。可以依据社会需求和大学里专业学科的配置情况,根据学校实际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志愿服务队伍,为社会提供更多专业化、系统化的志愿服务。

五、结语

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感悟、树立、体验并坚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切实将其内化为自己主动接受的行为准则,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的精神追求,从而在实践层面上真正转化为他们的自觉行动。当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用行动自觉坚守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就必定不再遥远。

作者:孙海清 张治 单位: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