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基础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论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理论基础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理论基础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论文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概念

(一)价值

“价值”一词,最初是经济学上的定义,价值是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后来发展到哲学上的“价值”,是外部客观世界的事物(客体)是否满足人(主体)的需要。这就意味着,当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求的时候,客体对主体就有价值,反之,则没有价值。

(二)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单个人对周围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是非、意义以及重要性等的总体观点和总的看法。它与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一致的,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的作用。价值观不同的人们,行为取向就会不同,甚至可能截然相反。

(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价值观中最核心、最优先、最重要的部分,简单来说就是某一社会群体判断社会事务时依据的是非标准,遵循的行为准则,它是随着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价值体系中最本质、最具决定作用的部分,它支撑和影响着所有价值判断,它决定着国家制度和体制变革的基本方向,影响着整个国家公民的道德标准和价值选择。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范畴下最优先、最关键的价值观,必须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党的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了较为高度的概括,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就对国家、社会以及个人提供了相对应的基本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可以说是要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要求我们整个社会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高贵品质,而社会主义荣辱观则是对公民个人提出了相应要求,在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下,才能提供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环境氛围。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座精神灯塔,是引领各种社会思潮的向导,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地位。笔者认为,其理论基础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以及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三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马克思最卓越的两大贡献是剩余价值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来源,历史唯物主义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代表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是“全人类的解放”,是“每一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就要求我国的核心价值观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发展人解放人为目的。社会主义所固有的基本价值指导着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劳动是人的“类本质”,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一句名言:“人是天生的社会性动物”。马克思从人类对自然的依赖性前提出发,揭示了人以社会性形式存在的客观原因。由于人类的劳动,首先是人类同自然间物质交换为内容的维持生存的手段,并且人类对外界自然的这种改造活动,又是以个体之间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形态方式来进行的。因此,劳动的社会性就决定了人的社会性。在社会主义社会,要实现每个个体在社会整体中的自由,首先个体应该使由无数其他个体所组成的整个社会实现自由,而要实现这种自由,则必然要形成一种能使每一个体能实现彼此间平等的社会关系。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也要求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这就要求我国核心价值观体现平等、公正和共享的思想。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我国主流文化是道家和儒家思想,自古以来,以实现“和谐大同”为我国所追求主要目标。“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描绘了一幅美好图景,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止于道德。礼仪之邦,道德之邦,教人以仁义礼智信。仁义礼智信,为道德内涵,是为传统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等均体现了我国最基本的和谐和大同的思想,如今也要建设中国特色的和谐价值观。

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途径

根据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在实践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1.识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于广大民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应该简短明了,浅显易记,朗朗上口,广泛传播。十八大报告中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新概括,笔者认为不够凝练,可以借鉴我国古代核心价值观“仁义礼智信”来加以概括。同时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等媒介,采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传播宣传。

2.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所谓认同,“就是作为一个群体的一员,个人将群体看成是自己的组织,他不仅同这个群体协调、适应,而且同群体中的其他人员协调、适应。”也就是说每个人完全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全融入社会主义大家庭。这就要求其内容不仅要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和我国的民族文化,更要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道德自觉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就要使核心价值观成为一种习惯性的道德约束。道德自觉与“文化自觉”相似,强调的是人们认同并遵循自己所处的道德环境。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社会道德,不仅事关道德建设,且关乎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需要全社会的道德自觉。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思潮或是一种精神生活

使之逐渐变成社会最稳定、最连续的传统,以致核心价值观不以时代变化而变化,不以领导人的变化而变化,真正地成为内化于人们内心的价值理念与习惯。除此之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仅是教育和道德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还需要法制的干预,需要法律制度的强制力干涉,将“德”和“法”有效地在实践中相结合,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而不断努力。

作者:成园园 单位:北京化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