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论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论文

1.调查相关说明与结果分析   1.1问题分类分析   表1表明,贵州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体系具有较高的认同度,大多数学生对其内容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从表中各A、B选项可知,学生对体系的认可程度平均达到了60%以上。如“价值体系的内容”、“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的认可度分别高达92%和86%。应当看到,不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认知存在着严重不足:有14%的学生认为这一理论已经过时,还有较大比例(15%)的学生对这一理论本身缺乏基本的认知。   1.1.1体系的认知分析值得一提的是,对于“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维系,有14%的同学认为“政府公信力”起着重要作用,另有18%的同学认为“经济的提升”有利于提高爱国主义的认可度。这表明了新时期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爱国主义维系方式的特殊理解和认知。   1.1.2体系的情感分析图1、图2:贵州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情感从以上4个图表可知,贵州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体系不同方面的情感存在较大差异。最为缺乏的是对于“马克思主义”情感,最为认可的是“爱国主义情感。对于改革开放,大多数同学在认可的情况下,认为改革有一定不足,付出了不小的代价。特别值得留意的是,根据图4显示,对于我们目前所欠缺的民族精神,学生认为:“团结统一”精神最为缺乏,其次是“爱国主义”和“自强不息”精神,最后才是“爱好和平”和“勤劳勇敢”精神。   1.1.3体系的态度分析表2贵州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体系的态度从表2可知,尽管贵州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体系的认知程度较高,但在体系的践行上存在一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入党动机”。表中显示,仅有56%的同学入党动机相对纯正,其余学生则是抱着功利性的目的。从表中还可发现,尽管少数民族大学生中有不少学生本身就出生于西部,但选择就业时,仍放弃了在西部就业的可能,其比例之和达到了25%。另外,在个人诚信和生活信仰方面,也有不少学生存在价值取向上的错误。   1.2对象比较分析   为探寻少数民族大学生体系认同感的详细现状,采用不同年级之间、不分民族成分之间的比较分析方法,能更为深入地了解并掌握少数民族大学生体系认同感的真实现状,可以达到研究结果客观性和全面性的目的。   1.2.1不同年级少数民族大学生之间的对比图5:贵州民族大学不同年级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价值体系的认知、情感与态度图5显示,贵州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体系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呈现出明显的年级性特征:大一新生对体系的整体认同度最低,大二和大三的学生对体系的认同感最强;相反,与大二、大三的学生相比,大四学生对体系的认同度有一定的下降。但从总体上看,贵州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体系的整体认同感是比较高的,这也刚好与表1的分析结果暗合。但也发现,与正面认知相比,学生对体系的正面情感和态度明显较低,这也反映了学生在认知与情感、态度之间的深层次矛盾。   1.2.2与非少数民族大学生之间的对比北京一课题组2009年对全国有代表性的五所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回收的635份有效问卷中,赞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的学生占67.0%,选择“说不清”的占24.3%,6.8%的学生选择了“不同意”。对考试作弊的态度上,48.5%的学生认为“可耻”,46.6%的学生认为“可以理解”[3]。东北林业大学的一份校内调研显示:针对“您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否已经过时”,75.8%的学生表示“坚决反对这种观点”。针对“您为什么选择入党”,“增加就业砝码”的观点占了21.6%,“为了以后仕途顺利”的观点占了8.2%,“随大溜”的观点占了9.4%,这说明少数学生存在思想误区。针对“您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去中西部基层工作吗”,23.6%的学生表示“这还需要仔细考虑一下”,15.7%的学生表示“不会”。有超过90%的学生表示“当前应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4]。将以上两组调查和前文图表中同类问题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和一般大学生相比,少数民族大学生无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上、爱国主义的情感上,还是在体系的具体践行上都显得偏弱。   1.3调查综合分析   1.3.1问卷综合分析通过问卷分类分析和比较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基本结论:其一,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体系总体上是认可的。在阶段性特征上,有随年级逐步增强的趋势。这说明大学教育在其认同感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其二,学生的体系认同感程度和现实中对体系的践行力度存在较大矛盾,表现出学生在知与行上的严重脱节;其三,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度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民族文化及心理对其本身的影响;其四,学生对爱国主义民族精神认同度较高,但又认为“团结统一”是当今最为欠缺的民族精神,体现出他们对这一精神在国家向度和民族向度上的双重关切,彰显了民族问题在认同感上的特殊性。其五,和一般大学生相比,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体系的认同度偏低,这对西部体系认同感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   1.3.2访谈综合分析通过和少数民族大学生座谈,得到学生的相关意见和建议主要有:(1)学生对高校思政课兴趣不浓,应全面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2)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流于形式,覆盖面低,实践课教学要切实开展;(3)民族地区的社会环境和风气有待净化;(4)要提高学生的体系认同感,加快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势在必行;(5)精神文明建设要以先进文化为引领,应加强国家的文化建设力度和水平;(6)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力量,应发挥好表率作用,不断增进其先进性和执政力。   2.认同感体系构建原则与路径   少数民族大学生认同感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以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为重点,以实现其体系认同与践行相统一为关键,以尊重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为基础,以全面提升体系认同度为目标。   2.1基本原则   2.1.1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人为本,就是要在体系教育过程中做到以少数民族学生为本,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的身心特点,关心其合理诉求和内在需要,注重与少数民族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与双向交流,调动其情感,激发其动机,逐步引导他们在体系认同感上达到更高境界。   2.1.2科学定位科学定位是保证体系认同感教育实效的基本前提。充分把握少数民族大学生体系认同感现状和特点,对认同感教育的目的、内容、手段和方法进行全面谋划,做到合理、科学与高效。2.1.3循序渐进从心理学意义上而言,认同感是个体一种复杂的认知和认可过程,要突破心理发展阶段中的不同障碍,其本身就有发展缓慢的特点。另外,少数民族大学生因其独特的民族生活环境、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体系认同感的规律具有特殊性,速度也较一般大学生要慢。因此,循序渐进更应成为少数民族大学生体系认同感教育的重要原则。   2.1.4通力合作少数民族大学生体系认同感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影响其认同度的因素不仅仅局限于大学校园之内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社会的大环境、执政党的执政理念和能力、民族地区发展现状及趋势等,也对其体系认同感影响巨大。因而,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体系认同感培育上,需要政府、高校、社会和民族地区的通力合作,以形成合力,增强教育效果。   2.1.5务求实效从目前大学生体系认同感教育现状来看,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教育目标、内容不明确;教育方式、方法不丰富;教育原则和机制不完善”等问题[5]。以高校为例,存在领导不重视、教师不尽责、学生不关心的现状。校内教育主体职责的缺位,校外大气候的影响,致使许多大学生所接受的正面教育化为乌有,严重削弱了体系的认同度,少数民族大学生也不例外。因此,增强实效性是大学生体系认同感提升的关键,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体系认同感教育中应始终贯彻这一原则。   2.2具体路径   2.2.1充分发挥高校在体系认同感教育上的主阵地作用大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要的研究基地”、“宣传阵地”和“建设基地”[6]。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体系认同感的教育中,理应发挥大学的主阵地作用。前文的调查也表明,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形成过程中,大学教育的确对学生的体系认知、情感和态度培养起到了主要作用。充分发挥高校主阵地作用,关键在于领导关注与教师尽责,处理好“理论灌输与实践体验”、“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榜样示范与身体力行”、“全面提升与尊重差异”之间的矛盾,运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园媒体、党团组织、学生社团、大学精神等载体,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形成教育合力。其中,高校教师是体系认同感教育主体中的核心,思政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是骨干力量。高校应本着对国家和社会负责的态度,着力培养其敬业精神和大局意识,全面提升其教育质量与效果,大力改观教育效果。   2.2.2进一步关注民族政策在民族团结上的重要价值调研显示,少数民族大学生有较为强烈的民族意识,对“团结统一”民族精神高度关注,甚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目前欠缺的“团结统一”民族精神的担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对自身民族发展现状的不满。一个民族的凝聚力来自民族之间的高度团结和统一,这一凝聚力体现在整个民族层面上,就是所谓的国家软实力。因此,强化并大力推进国家的民族政策,解决好民族平等、民族共同繁荣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坚决打击并严惩不法分子的民族分裂行为,是促进民族团结统一、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体系认同感的重要一环。   2.2.3不断增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马克思主义是我党的建党理论,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是我党党性有无的重要体现。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引,增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是树立党的公信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彰显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指导地位的重要保障。以反腐倡廉为重要内容的党的先进性建设在目前尤为迫切,关系到党的自身形象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调查显示,增强大学生包括少数民族大学生体系认同感,党自身肩负着重要责任。   2.2.4加强和谐社会构建力度和前进步伐“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人类在社会层面上对真、善、美的追求。“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也是最基本的生存和发展渴求。构建社会主义主义和谐社会,就应该抓住这些最根本的民生问题,推进建设力度,加快前进步伐,使改革开放的成果真正为全体人民所共享。调研表明,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目前和谐社会的建设成效总体满意度不高,特别是关系到他们自身的教育问题、就业问题和家庭成员医疗问题。由此看来,在保证和谐社会建设效率的基础上,加快其推进力度,对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体系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   2.2.5全面净化民族地区的社会大环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在给民族地区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对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习惯、民族心理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再者,由于民族地区小聚居、大杂居的居住现状,随着流动人口的增多和民族成分的日渐复杂化,民族地区的社会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有激化的可能。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要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体系认同度,就必须全面净化民族地区的社会大环境。国家要在民族地区发展上加强政策倾斜;地方政府要在民族事务管理上加强思想引导和行为疏导;在民族矛盾处理上更为客观、公平和公正。除此之外,民族地区主流媒体要在宣传和弘扬社会正气方面发挥其特有的主导作用。   2.2.6切实培育积极向上的健康文化文化根植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积极向上的健康文化有益于人民大众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在体系认同感培育上,要充分重视健康文化在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体系认同感上的积极作用。禹晟哲认为,一国价值观念形成于一国文化。在当前社会转轨过程中,中国文化一度受到“‘没文化内涵’的文化”的冲击:文化含义被曲解、文化含量急剧衰减、文化个性完全丧失。究其原因则在于传媒的浮躁、精英的缺位和市场的诱惑[8]。孙正聿指出:市场经济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工具理性的思维取向使得人们丧失了本我,“耻言理想、蔑视道德、躲避崇高、不要规则、怎么都行”成了当下流行的社会思潮[9]。文化的大众化和多元化弱化了精英文化的“标准”化,造成了人们在文化方面的“没有标准的选择的存在主义的焦虑”[10]。对于健康文化的培育、主流价值的形成,禹晟哲则呼吁:要实现“政党的代表”、“精英的引领”和“传媒的担责”[11]。因此,健康文化的倡导和培育应成为目前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要高度重视其对大学生的影响和作用。   3.结束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集社会主义价值理念之大成,把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理论、思想观点和价值取向系统凝练地整合在一起,它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决定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性质和方向[12]。加强大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体系认同感,不仅有利于坚定大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而且也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物质文明建设、民族的团结统一、和谐社会的构建。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认同感培育上,要集大群体智慧,合全社会之力,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信仰转化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自觉追求;使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变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崇高信念;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融入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灵魂;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行为准则。   作者:陈彩利 单位:贵 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