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马克思主义诚信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其中,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价值准则之一,探析其与马克思主义诚信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当今时代的重要课题。本文先从十八大之前的马克思主义诚信思想做了简单阐述,接着对不同建设领域诚信价值观进行分析,探讨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诚信价值观在当代的发展同马克思主义诚信思想内在联系,这对于更好的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科学性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诚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联系
一、马克思主义诚信思想的基本理论
(一)马克思恩格斯诚信观
马克思说:“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1]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诚信伦理是具有阶级性这一特点的。诚信伦理属于道德伦理范畴,是上层建筑中的观念上层建筑。那么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诚信伦理是要和经济基础的发展规律相适应而存在的。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马克思说要从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理念,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产阶级社会中的资本家对无产阶级的残酷剥削和欺骗,导致了整个社会诚信机制的缺失。马克思说:“社会信用和私人信用是表明革命强度的经济温度计。这种信用降低到什么程度,革命的热度和革命的创造力就增长到什么程度。”[2]无产阶级作为最底层的阶级最终为了解放发动了社会革命,革命成功之后必然是新的社会制度的建立。而新的社会制度就一定要把诚信作为基本准则以适应新的社会的经济基础。
(二)列宁时期的诚信观
在十月革命之前,俄国统治者欺骗压迫底层人民,各阶级矛盾冲突不断加剧,社会混乱不堪,列宁对此曾提出:“沙俄政府在政治上欺骗和腐蚀农民的手段是层出不穷的。”[3]这种长期失信的社会状况使人民的生活看不到希望,对统治者的怨恨不断积聚,最终爆发了社会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建立后,列宁对政务诚信的建设十分重视,非常注重统治者在人民心中的诚信度。为此他提到:“我们应当说真话,这是我们的力量所在。”[4]他以此来号召并要求党员队伍建设,因为列宁认识到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必须需要人民的支持,而无产阶级政党作为建设的领导者必须要加强自身诚信建设,提高政党威信力。
(三)时期的诚信观
时期的诚信观从当时时代条件背景出发而提出,实事求是作为思想活的灵魂的精髓,不仅从实践与认识的角度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更加体现出凡事要以事实为依据的诚信思想。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同志深刻的认识到群众基础的重要性,对领导者的政务诚信非常重视。强调“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福利。”[5]只有获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真心诚意的为人民服务,才能推翻三座大山,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
(四)十八大之前的诚信观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重私利轻公义的现象不断发生。经济诚信此时作为一个关键的部分被重视,邓小平同志指出一切经济活动都要将信誉摆在第一位,非常重视市场经济中的信用建设。同志在承前启后的基础上提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非常重视教育建设中的诚信教育部分,以从整体上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总书记上台后进一步对诚信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理念,提出要“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全社会诚实守信意识。”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诚信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各方面建设都步入了崭新的阶段。在党的四中全会,党中央提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这里诚信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角度来对诚信价值观进行理解。
(一)诚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以利为先的理念越来越明显,商业失信的状况屡现不止。历史证明资本主义社会失信的社会体制终将会失败,在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基本经济体制下坚守经济诚信尤为重要,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是要以诚信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政务诚信是为人民服务的首要环节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在2015年1月13日的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提出了“政治规矩”这个词。他指出,要把遵守纪律遵守规矩摆在重要的位置。政务诚信决定是否能拥有群众基础。取信于民,政策必实,即只有取得人民群众的信任,让群众做最严格的监督者,才是真正的为人民服务。
(三)诚信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课题
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是思想道德建设,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是诚信,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现如今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我们更加应该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诚信文化的基础上,融入新时代的内容,丰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为中国梦的中国价值中国理念不断注入新的内涵。
(四)诚信是公民的实践的基本准则
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提出,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应该不断体现在社会生活中的实践行为。诚信作为一个公序良俗的社会的基本准则,应该是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公民生活实践的基本准则而存在的。与此同时,加强公民诚信道德教育,是社会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协调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维持社会公平公正的重要保证。
(五)生态诚信思想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基本要求
提出的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生态诚信思想来推动,走可持续绿色发展的道路,要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是要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之上。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世世代代存活发展的关键,系全人类福祉,忽视生态文明建设,我国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不可能实现。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的主观能动性绝对不能忽视,要把生态诚信提高到人们自觉履行的观念层次,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三、内在联系
(一)马克思主义诚信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泉之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诚信价值观是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诚信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主义诚信思想是其形成的理论资源之一。马克思站在他当时所处的时代中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冲突和私有制下资本家对工人无情的剥削和欺骗,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实质,提出新的社会必然是建立在诚信基础上的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不允许欺骗和占有,新的生产关系和经济上的往来一定是要诚实守信的。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商业诚信作为必须加强的领域被重视起来。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发生变化,相应的诚信建设就要跟上步伐,促进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展。而政府作为政策提出者,发行者,执行者,政务诚信关系到政策的实效性,进而关系到调控的实效性。列宁时期对政务诚信的相关表述是结合当时的时代提出的,而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也对党员干部队伍诚信建设提出了要求,可以从其中找到溯源。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诚信思想的时展
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观仍然是属于马克思主义的诚信思想的范畴,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诚信思想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就是开放的,不断发展的,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其中的最好例证,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诚信观的概述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诚信思想中可取之处,而且还结合新时展背景注入了新的内涵。新时代不仅把诚信作为基本素质来要求中国共产党员,更是全面的面向人民群众,从更大的范围来推进诚信建设。即将诚信作为全社会公民社会实践的基本准则,从认识层次转化到实践水平。不仅如此,新时代诚信观还从人与自然的角度提出了生态诚信观,讲求以诚信作为缓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一个准则,这是马克思主义诚信思想在新时代的一个阶段性发展。“绿水金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的提出,体现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高度重视,那么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生态诚信思想的提出是历史的必然,将生态诚信思想作为诚信观的一部分内容融入进去是非常必要的。在当今社会,生态诚信思想不应该仅仅是一种新的科学的思想,而更应该是一种实践准则,将其提升到核心价值观的层次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实现。
四、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诚信思想的内在联系的现实价值
(一)在新时代背景下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不动摇
认识并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诚信思想的内在联系,有利于深刻理解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在当今不断发展的社会,社会各方面综合因素影响复杂,对于主流思想的冲击,我们难免会迷失在纷繁复杂的思想大潮中,面对各种利益,难免会把诚信二字抛之脑后。对此我们更加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坚定把握主流思想意识,以马克思主义诚信思想为理论源泉,深刻内化社会主义核心诚信价值观。
(二)推动诚信价值观向诚信实践转化
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诚信思想必然是经过历史实践的验证的,新时代诚信价值观以马克思主义诚信思想为指导,是有利于推动整个社会诚信实践的发展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作为当代大学生接受理论灌输的主要阵地,诚信教育作为主要的课程,要重视诚信教育,更加要注重从其与马克思主义诚信思想的内在联系来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要结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深化大学生在新时代对诚信多方面内涵的理解,更要不断进行诚信实践教育,促进大学生从自发走向自觉,将诚信作为基本行为准则,自觉实践社会主义诚信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70.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0.
[3]列宁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123.
[4]列宁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33.
[5]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67.
[6]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713.
作者:黄宁馨 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