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考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考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主流文化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是新时期思想文化建设的核心命题。可以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育人、化人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应有之义。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时期,要求高校在文化传承、发展和创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强化青年大学生文化自信意识等工作上有新办法、新作为。本文探讨了高校与坚定文化自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联,对文化自信教育介入高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程和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从多维度对当代高校和大学生如何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措施建议。

关键词:文化自信;高等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理论课;培育和践行

在党的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力点……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2],将核心价值观渗透于人民生产、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报告中的这些深刻论述,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社会思想文化建设和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高度重视。除此之外,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多次会议上强调,高校处在意识形态教育、国民教育和高素质人才教育的最前沿,作为文化传承、社会服务以及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阵,承担着培养新时代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新使命,是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持续深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坚定青年大学生文化自信意识的关键阵地。新形势下,随着国际国内局势的快速演变,受全球合作、交往和联系的日益加深,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网络消极文化的悄然渗透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特别是深化改革转型、利益分配调整等复杂环境的多重影响,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出现了多样、多元、多变的突出特点,然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依旧培育模式单一,无法适应青年学生变化的显著问题。在此背景下,探讨高校如何推动文化自信这一“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发挥出其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积极功用,进而把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融入于学校的教学、管理、服务、实践、劳动育人等各个方面,推动青年大学生不断将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心理上的自觉、情感上的认同和生活学习上的思考方式、行为方式,进一步确保高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高校与坚定文化自信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联

(一)高校与坚定文化自信

曾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系统诠释了文化自信的涵义,传递出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观,丰富和发展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而究竟什么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从哪儿来,要到哪儿去?在笔者看来,一个团体、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对他们自身在悠久绵延的历史长河中所创造出的文化资源、文化价值、文化传统的充分赞赏、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先进性、包容性保持恒久不变的信心和对创新发展无比深厚的期待,就是文化自信的真谛。众所周知,高校不仅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和研发尖端科技的中坚力量,而且还肩负着传承、发展、创造、转化及传播先进文化、引领社会思潮的重任。一句话,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的重要使命和必然职责。曾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断增强文化自信”[3],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培育出更多优秀的人才。笔者认为,随着新时期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发展,高校引领大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教育学生始终对中华文化保持崇敬、继承、发展和创新的态度,既不故步自封,也不盲目向外,防止文化复古主义及文化虚无主义;第二,教育学生客观理性地对待西方外来文化,防止民族虚无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第三,教育学生在大胆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有益文明成果的基础之上,坚持和强化主流意识形态,不断提升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意识。

(二)高校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它以人们耳熟能详的24个字精炼地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特征、内涵和精髓。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五四”青年节上,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他对新时代青年发出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号召。人们常把青年大学生比喻为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他们代表着活力、奋发、向上,他们被寄托着国家和民族的理想与希望,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可与认同,始终是我们坚定“四个自信”特别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处在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转型期,不容否认的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自由主义以及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给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也对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带来新的更高的要求。2015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该文件明确指出,要着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等教育全过程[4]。基于此,高校毋庸置疑地要引导广大师生坚定不移地信守、传播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方面,人们对于文化的充分自信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强保证。对文化的自信,即是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这里的民族文化有三大组成部分———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它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的文化土壤和源头活水。通过仔细研究,我们便能发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许多基本概念脱胎于古代、近代和当代的价值理念之中,比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为民情感;“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反映出对国家富强、人民安居乐业的期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表达的是中国人敬业奉献的精神。从上可以看出,丰沃的文化是价值观的涵养之源,对优秀文化的自信是培育核心价值观自信的基础。另一方面,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展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好比是文化自信的核心。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价值观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思想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没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是没有灵魂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是中国的先人对自己当时的核心价值理念的认识。而当下的“三个倡导”,是当代中国社会应牢牢坚守和大力遵循的先进观念。可以说,一个社会、一个团体有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就有什么样的精神风貌、文化形态。一个人、一个政党或是一个民族能不能实现良好的发展,创造美好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从涵养人民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信念来看,核心价值观对建设人们崇高的精神家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试想,如果一个民族无法牢固树立自己的主流价值观,就必然导致民族心理的自我矮化、民族文化的自我否定,还遑论文化的自觉与自信。

二、高校价值观教育和大学生价值观存在的现状及问题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大学生增进文化认同,提高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塑造文化信仰,培育正确的“三观”,一直是高校思政教育重中之重的任务。多年来,通过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高校青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较为认同。但与此同时,世界形势纷繁变化,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一些新事物、新情况、新思想、新观点使得诸多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到影响与冲击。不可否认的是,当下一些高校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还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仍以灌输为主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一代又一代青年大学生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当前,部分高校在培育大学生提高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弘扬核心价值观时仍旧主要通过教师和教材,在思政课堂上进行灌输说教。这样手段单一的教学方式在一定阶段和时期里产生了较好的育人效果,但就当下而言,并没有顾及大学生的期望、需要和诉求。而这还往往使得青年大学生面对纷繁变化的世界,只会感到书本知识的空洞、刻板,感到说教的乏味,难以激发其学习先进思想和民族文化的热情。

(二)教育内容相对偏离现实

一段时间以来,因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部分内容与青年学生的生活情境和社会客观现实存在着较为明显的脱节,致使思政课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教化作用。笔者认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基础或者其合理性应当在于它能够遵循大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能够尽力地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诉求和精神需要,并且还在于可以促使学生在接受教育后,于分析问题、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时自觉拿起有力的思想武器。而时下,重理论灌输、轻现实活动的教育模式对大学生的实践指导性弱,以致于有一部分大学生尽管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义与全部内容,却不能很好地践行,这在实际生活中屡见不鲜。

(三)校内校外无法形成合力

大学生在读书时,长期生活在校园内,校园价值观教育对他们影响之大自不待言,但不可忽视的是,校园教育产生的积极效果在现实中,常常会被家庭和社会中的消极与不利因素抵消得“若有若无”。笔者认为,现阶段社会和家庭对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作用发挥得还不是很充分。或者说,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依旧不能很好地配合学校的教育,三者之间很难形成联动、合作或者互动的关系。此外,现代媒体资讯发达,大学生通过诸多渠道往往会接触到社会上的“非主流声音”“非主流价值”,这可能会导致一些大学生在各类思潮和价值观面前无法有效地分清真假。

(四)遭遇媒体冲击难以认同

信息社会时代,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各种新媒体平台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通过新媒体、新技术、新平台,青年大学生可以了解世界上不同国度、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部门的各种信息。这些信息帮助青年大学生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形成了独特的视角和鲜明的观点。然而在新媒体快速迭代的形势之下,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大学生对这些信息的接收和汲取。一方面,这些信息使得大学生们对思想和权威不再盲从,而服从于自己内心的想法和理念;另一方面,也容易导致他们辨别能力减弱。此外,新媒体环境的个性化、更新的及时化和空间的无限化,会使部分学生实用主义、相对主义膨胀,致使先前形成的价值观出现一定程度的动摇或扭曲。这无疑对高校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带来新的挑战。

(五)理论与实践存在着脱节

在当前高校思政课程体系引领下,大学生都较好地掌握了一定的知识结构和合理的文化素养,对书本上的许多定理、结论以及概念,他们都耳熟能详或能出口成章,或能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轻松解决课后难题和测试,但他们那一双双稚嫩的双手却可能很难扶起路边摔倒的老人。从这里或许能看出,当前部分高校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自信的情感体验还不够深刻。笔者认为,文化自信意识和价值观的培育要通过一定的具体形式来体现出来,当且仅当大学生能将这些观念真正付诸实践之时,才可以证明我们的教育是有成效的。我国自古以来,就主张“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号召人们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在躬耕践履上作表率,而当下更应继承这一点。

三、对高校价值观教育和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对策及建议

通过对以上所指问题的梳理与分析,笔者认为,加强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为指导,实事求是,遵循大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合理地、有针对性地将文化自信、核心价值观自信教育贯穿到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一)以人为本,联动多方参与

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说是对人的教育,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以学生为本。在教学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着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影响力、吸引力和有效性、针对性、可操作性;要加强优质内容供给,特别是中华传统美德供给,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要不断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真正实现思政课的现实意义,最大化地发挥其在学习生活、为人处事中的功效。此外,还要推动形成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学校开展工作的有力机制,只有加强多方联动沟通,才能更有效地推进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二)不忘本来,警惕虚无主义

高校要重视并着力强调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育,依托这三类文化涵养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引导大学生受其浸染并认同核心价值观;尤其要促进大学生认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让他们知道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创造现代文明的宝贵财富,而不是沉重包袱。此外,还要对世界上出现的新知识、新观点加强宣传,以利于大学生借鉴人类创造的有益成果;还要教会他们做到用辩证的思维看问题,即批判性的学习和吸收。同时,还要警惕可能出现在学生中的思潮。

(三)深化实践,引导知行合一

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与实习活动,可以提升大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帮助他们了解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进而激发他们建设社会、服务社会、融入社会的无限热情,这也是大学生感知中国历史传统和复杂国情的很好方式。为此,高校应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以大力弘扬雷锋精神为例,可以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服务活动,诸如组织大学生深入基层,深入工厂车间、田间地头等基层一线,使其在工农劳作中树立自强意识,树立群众观点;或是在尊老爱幼中、在扶贫济困中、在与工农群众交流中树立家国担当情怀。

(四)融合媒体,主动占据阵地

新时代条件下,网络媒体具有信息广、涵盖全、更新快等独特优势。“互联网+”时代下信息传播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能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开拓新领域、开辟新天地。针对当下高校大学生学习生活网络化、线上化、智能化、多样化的特点,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介,在新媒体中完善舆论环境,深入对学生的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进行教育;要花大精力、运用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化传播,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还要运用新媒体扩大学生组织和学生团体覆盖,形成良好的线上组织架构和对外宣传声势,深化主流舆论传播。

(五)选树榜样,传承中国道义

榜样来自于现实生活,他们散发着深厚的道义力量和鲜活的社会正能量,并且可见、可感、可知、可学。通过榜样示范,引导大学生接触典型人物,学习先进事迹,使他们通过对人物的学习和效仿,更好地弘扬在先进人物身上体现出的中国精神、价值和力量,自觉按照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促进自我成长。有关部门应大力选树、宣传先进榜样和典型,评选表彰道德模范,发挥他们的引领作用,推动大学生形成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高校的思政课老师更要发挥好言传身教的作用,以自己的深厚学识、睿智思考、品格魅力感染、鼓舞和激励学生。

四、结语

青年有什么样的文化态度、价值取向,未来整个社会就会有什么样的文化态度和价值取向。新时代大学生担负着实现民族复兴的重任。可以说,当代高校高举文化自信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不仅关系到如何促进大学生成为新时代的高素质优秀人才,更关乎到我国文化繁荣事业和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坚定不移地以文化自信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当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肯定和宣扬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将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相信党和政府一定能够把这一任务作为民族的“铸魂工程”,作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去完成。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1,42.

[2]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N].人民日报,2019-03-19.

[3]中办国办印发《意见》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N].人民日报,2015-01-20.

作者:王艺腾 冷金兰 单位: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理工大学力学与光电物理学院